丁西林(1893-1974)中國劇作家、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蘇省泰興縣黃橋鎮。1913年畢業于交通部工業專門學校 (上海交通大學前身),1914年,入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學和數學。1920年歸國,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抗戰開始后,隨研究所西遷昆明。1940年到香港。香港淪陷后,攜眷逃出,在廣州遭汪偽軟禁。汪偽政府曾約請他去南京任職和中山大學任教,均遭拒絕。后化裝逃出廣州。抗戰勝利后,于1947年初辭去物理研究所所長職務,赴山東大學任教。1948年曾去臺灣大學任理學院院長職務5個月。9月仍回山東大學執教。1949年9月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政協第二、三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并先后擔任了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文化部副部長,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圖書館館長、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等職。1974年4月4日逝世。
劇作家的丁西林
[編輯本段]
丁西林自幼喜愛文藝,留學期間閱讀了大量歐洲戲劇、小說名著。歸國后從事業余戲劇創作,成為“五四”以來致力于喜劇創作的有影響的劇作家之一。丁西林發表的劇作共10部:《一只馬蜂》(1923)、《親愛的丈夫》(1924)、《酒后》(根據叔本華同名小說改編,1925)、《壓迫》(1926)、《瞎了一只眼》(1927)、《北京的空氣》(1930)、獨幕喜劇《三塊錢國幣》(1939)、四幕喜劇《等太太回來的時候》(1939)、《妙峰山》(1940)、《孟麗君》 (1961)。其中7部是獨幕劇。丁西林生前未發表的《干杯》和《智取生辰綱》已一并收入1985年中國戲劇出版杜出版的《丁西林戲劇集》。
丁西林的喜劇有著較高的藝術成就,集中體現在《一只馬蜂》、《壓迫》和《三塊錢國幣》中。
《一只馬蜂》寫的是有封建思想的吉母,干涉兒子的婚姻自由,又想把一位余小姐說與侄兒為妻。豈料兒子早已與余小姐相愛,當他們接吻被吉母撞見后,就戲弄地說:“喔,一只馬蜂”,以蒙混吉母。此劇發表后,許多大學曾演出。1926年由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公演,趙太侔導演。
《壓迫》反映的是大城市一些房東普遍不招單身房客的現象。劇中寫一個男房客交了房錢之后,房東太太卻以無家眷不租為由要趕走男房客。此時又來了一個單身女房客要租房,于是二人假稱夫妻租下了房子。此劇于 1926年6月5日由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戲劇系首演于北京,余上沅導演。
《三塊錢國幣》的劇情發生在抗戰時期的大后方。外省逃難來的吳太太,因女仆打破一只花瓶,強行索賠三塊錢國幣。此事激起流亡學生楊長雄的不平,爭持不下。楊某憤而將吳的另一只花瓶擲碎,同時遞上三塊錢國幣。
丁西林認為喜劇是一種理性的感受,必須經過思考,必須有味。喜劇的笑也不同于鬧劇的哄堂、捧腹,而是“會心的微笑”。他的創作實踐實現了自己的理論主張。丁西林寫喜劇,使用的是一種細膩的分析的筆法,而一般不采用通常意義上的夸張,更不求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獨幕喜劇大都情節單純,人物不多,也沒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劇中的喜劇性“種子”,形成核心情節,如《一只馬蜂》寫余小姐的謊言、《壓迫》寫房客的計謀、《三塊錢國幣》寫吳太太的無理要求。丁西林喜劇所展現的是人物之間各種喜劇性矛盾關系和他們不同的喜劇性格。在劇情展開上,也是波瀾起伏,妙趣橫生,有鮮明的層次和節奏。他還很重視喜劇的結尾藝術,每每在全劇矛盾沖突已經結束了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筆,進一步強化喜劇效果。丁西林喜劇的語言,也以幽默俏皮為人稱道,對喜劇技巧的運用揮灑自如,毫無斧鑿痕跡。
丁西林的劇作絕大部分都曾被搬上舞臺,尤其他的獨幕喜劇,堪稱喜劇領域中的上乘之作,代表了中國“五四”以來話劇在喜劇創作方面的成果。
五筆軟件中之所以把“木、丁、西”這三個放在S鍵這一并不符合字根規則的鍵上,就是軟件研發者為了記念丁西林。
丁西林對漢字的難寫、難認、字體混亂和查找不便等缺點深為關注,經常在業余時間從事改革的嘗試。雖然簡化漢字筆畫和減少通行的漢字數量為漢字改革的主要課題,但改進漢字檢字法也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為此他創造了“筆形查字法”,依此可以“見字知號,按號找字”,現已被吸收進《計算機中文信息筆形編碼法》。
物理學家的丁西林
[編輯本段]
丁西林曾以熱電子發射實驗直接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設計新的可逆擺測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氣壓力對摩擦起電的影響及電網絡行列式的一般性質;對中國傳統樂器--笛進行了改進;主持創辦南京地磁臺;晚年研究“地圖四色問題”。在建設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創建該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蔡元培由歐洲返國出任北京大學校長后,以“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為辦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國內外學有專長的有識之士到校執教。丁西林即于1919年回國,受聘入北京大學任教,先后任物理學教授兼理預科主任,爾后又多次被選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間,仿效蔡元培校長,極力延聘優秀人才到系執教,使物理系一時人才濟濟,稱為一時之盛。
丁西林入北京大學后即與系主任顏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實驗工作,建設物理實驗室,親自編寫60多個實驗講義以為倡導,并親自審閱學生的實驗報告,以樹立理論與實驗結合的優良學風。他講授物理課,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編寫講義,并從事整理和訂正物理學名詞術語的中文譯法,以利于國人吸收西方科學。他在北京大學任教近10年間,成績卓著,深受學生尊敬,培養了不少學有專長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長,丁西林出任設于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長,并兼任研究員。當時研究院初創,研究所白手起家,經費很少,所需各種器材、設備和書刊均必須從國外購進。他面對困難毫無懼色,精心規劃,刻苦經營,迄至抗戰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開始進行科學研究的實驗室和一個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長期間,堅持艱苦奮斗,銳意創新,功績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長的器重和所內人員的尊敬,先后被選為中央研究院代理總干事和總干事,奔走于南京、上海、昆明、重慶、桂林之間,風塵仆仆,不辭辛勞,為中央研究院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國思想,歷來十分重視教育工作。他認為培養國家建設人才,首先必須辦好大專院校和加強中學物理教學工作。為此,他特意將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車間擴充為設備精良的物理儀器廠,從事制造教學所需的分析天平、顯微鏡、經緯儀等。僅1935-1937年間,就生產600套高中物理實驗儀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實驗儀器,由教育部統購分發全國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學使用。這兩類儀器的設計均由他親自審定,并親自主持編寫實驗講義隨儀器附送,對我國中學物理教學工作的充實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長期擔任繁重的行政領導工作,但他念念不忘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發表過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論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學時,就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員O.W.理查遜(Richardson)教授指導下,以熱電子發射實驗直接驗證麥克斯韋速度分布律,證明了這個分布律也完全適用于熱發射電子。他設計了一種新的測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擺,既可排除測量轉動慣量的困難,又不必測定擺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測量g值的實驗誤差。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電網絡行列式的一般性質,推廣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電網絡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規則,并依據行列式的一般性質,自然地推導出這些新規則以及基爾霍夫規則。他還研究了不同空氣壓力對摩擦起電的影響。在聲學方面,他對中國傳統樂器--笛進行了改進。鑒于當時國內的迫切需要,他積極推動地磁的研究及測量工作,主持創辦了南京紫金山地磁臺,填補了我國的空白。從1946年起,他從事研究“地圖四色問題”,先后持續20余年,花費了不少心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的科技群眾團體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0年成立了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和中華全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兩個團體。丁西林被選為科普協會副主席。1958年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協會合并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他當選為副主席。繼又出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主任等職,曾先后率領各種文化代表團訪問亞洲、非洲、歐洲許多國家,為增進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丁西林及其創作]相關文章:
1.醫學試題及其答案
2.鄉愁課件創作思路
3.詩歌創作技巧
5.
7.鐵及其化合物課件
8.謎語以及其答案
10.荷花課文原文及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