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9-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積累文言詞語。

2、布置學生熟讀課文,對照課文注釋,弄懂課文大意;

二、能力目標

1、了解曹劌取信于民的思想和關于戰爭取勝的論述及其指揮作戰的本領。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人物的方法。

3、學習本文詳略恰當的特點。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敢于負責的態度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

2、了解曹劌取信于民的思想和關于戰爭取勝的論述。

(三)教學難點

1、曹劌取信于民的思想

2、通過對話描寫人物的方法。

(四)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通過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內容。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也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戰略)和正確的方法(戰術)等思想教育。

(四)教學時數:

三課時。

(五)輔助教具

多媒體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編者加的。《左傳》是根據我國春秋時代魯國歷史編寫的編年史書。作者據說是春秋時期的左丘明。這部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后的200多年間的許多史料。齊魯長勺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今天我們來學習記敘此戰的《曹劌論戰》一文。

二、檢查預習作業(多媒體畫面,通過檢查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在教學中有所針對)

1.給下面黑體的字注音:

曹劌(guì) 又何間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犧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軾而望之(shì)

吾視其轍亂(zhé) 夫戰,勇氣也(fū) 望其旗靡(mǐ)

2.解釋下面的詞語,并注意黑體詞的古今含義:

師   伐  將   肉食者  鄙  間    犧牲   加   信   孚

屬   敗 績   既克   夫   一鼓作氣   獄

三、研習新課

1.解題。指導學生讀課文注釋。題目是個主謂短語,其中“論”字點明本文寫的是曹劌談論長勺之戰,所以談論戰爭是本文的中心。即論作戰前要取信于民,作

戰時要掌握戰機。

2.引導學生對照注釋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大意。(借此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同時明白這場戰爭的性質:正義與非正義)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于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于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于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于追擊齊軍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1)本文有幾條線索?學生討論后明確: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2)本文可分幾部分?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雖短,但能緊扣題旨“論戰”,運用對話的形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闡明曹劌是怎樣論戰的。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

4.研讀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借此向學生講明“編年體史書”這種說法)。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齊國軍隊為什么要“伐”魯國呢?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于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于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分怎樣?討論明確:從“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于一個愛國君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呀。所謂“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 位卑未敢忘憂國”說的不下是這個嗎?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在此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里可見他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了他的深謀遠慮和敢于負責的態度及其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賓語前置句。這三個字引起了下文戰爭條件的分析。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施惠);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享神);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獄)。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

(8)通過對這三方面準備的評價,體現了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 “取信于民”的政治遠見。

(9)本段末句“戰則請從”,承上啟下,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轉入對他臨陣參戰指揮的描寫。

(10)小結:本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與莊公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敢于負責的態度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于納諫”的胸懷。

四、布置作業

1. 翻譯課文第1段。

2. 背誦課文第1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第1段翻譯和背誦情況。

二、研讀第二部分(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戰地點選在哪里?明確:長勺(“戰于長勺”是個狀語后置句)。

3.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攻敵時機的呢?明確:“彼竭我盈”之時。戰斗剛開始,莊公就急于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于去追擊(“公將馳之”),體現了莊公的急躁冒進心理。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體現了曹劌高明的指揮作戰本領。

4.小結:本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

略,突出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

三、研讀第三部分(第3段)

1.魯國獲勝后(“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的回答有哪兩層意思?明確::一層說明為什么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一層解釋他選擇追擊時機的原因。本段中“夫戰,勇氣也”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個省略句,“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表明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于抓住時機,最終奪取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集中體現了曹劌的“遠謀”。

四、歸納總結全文

1.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后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于民并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學習文體知識: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題目為“曹劌論戰”,全文以“論”為中心。文章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斗經過;第3段通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為的描寫來體現曹劌取信于民的政治遠見及指揮戰爭的高超本領,過人見解。所以這是一篇記敘文。

3.歸納寫作特點。討論后明確: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是寫戰爭,但長勺之戰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五、討論完成練習三(通過這一步,加深學生對“忠于職守”的認識,明白忠于職守的重要性。)

六、布置作業

1、翻譯全文。  

2、完成練習二

3.背誦并默寫全文。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語文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

2.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

3.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6.小數除以整數教案教學設計

7.我喜歡教學設計教案

8.成語故事教案教學設計

9.《為學》教學設計教案

10.《曹劌論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