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能力
德育目標:理解作者在本文中蘊涵的感情,獲得思想啟迪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魯迅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一面旗幟,他的文學作品一直啟發和激勵著無數的讀者。他的文章選入初中課本的就有九篇之多。而且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魯迅先生是我的偶像,今天咱們要學習他的散文《風箏》是我們在初中階段學到的魯迅先生的第一篇文章,能由我和大家一起來學習我感到特別高興。(板書課題、作者)
(二) 屏幕展示作者簡介
(三) 自由朗讀課文,思考:
a、圍繞風箏寫了幾件事?
b、開頭二段和結尾的段落各寫了什么?
小組討論后明確:a、三件事--①、哥哥毀弟弟的風箏;②后來哥哥后悔自己的行為;③向弟弟討寬恕 (師板書“毀”、“悔”、“討寬恕”三個詞于課題下面)
b、開頭二段寫在北京冬天看到風箏而回憶起在故鄉春天的放風箏情景。
結尾寫自己無法補過而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
師導:現在我們來梳理一下全文的寫作思路,誰來說說看?一生說。可見全文從北京寫到故鄉,從兒時寫到中年再寫到中年以后,無論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大,寫的事件也多而雜,作者是怎么把這么多素材組織到這一篇文章里的呢?(啟發學生思考作者組織材料的手法以及散文的特點)
明確:這些材料都無一不與題目“風箏”,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都是緊緊圍繞中心話題展開,這是我們學習本文應該從中吸取的寫作方面的精華!希望同學們能從這里獲得寫作上的啟發。
(四) 剛才我們整體把握了文章內容,要想真正體驗魯迅作品的無窮魅力,我們還應該再回到課本中去,尤其要細心品味文章中的精彩片斷。
⑴ 請兩位同學朗讀3--4段,一男生一女生,男生讀寫哥的句子,女生讀寫弟弟的句子,先給二分鐘看看哪些應該男生讀,哪些應該女士讀。其余同學邊聽讀邊畫出寫哥哥和弟弟神態和行為的典型句子,并能說說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五)找兩個學生以粉筆盒為道具,以講臺為小屋,表演“毀風箏”這一細節。教師借此啟發學生感悟原文的魅力
(六)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歸納總結出小弟和哥哥各自的形象特點:
弟弟:瘦弱、天真、活潑、聰明、心靈手巧、逆來順受
哥哥:古板、粗暴、蠻橫、冷酷
(七)深入啟發思考,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回答:
1、哥哥為什么那么反對弟弟玩風箏?(希望小弟有出息)
2、在“我”看來,有出息的孩子應該什么樣?“我”是好心做了錯事,根本原因是什么?(“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哥哥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舊思想影響)(板書:批判舊思想對兒童的傷害)
3、“我”什么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是怎么知道的?明確:可見沒有科學的指導,好心也會做出壞事。
4、為了彌補過失”我”做了哪些事,從中可看出“我”對小弟怎樣的感情?(板書:濃厚的手足情)
5同學們讀到課文的最后還想責備這個哥哥嗎?(不會,因為他一直深深自責,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于自我反省、嚴于自我批評的魯迅)
(七)課題總結:透過一篇散文折射出手足情、對兒童落后的教育觀念、作者自我批評精神等等這么多不同的思想主題。其實,大家可以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理解力的增強,體會出文章中更多更深的內涵。對精彩片斷的欣賞不是唯一的,對魯迅作品的探究也是無止境的,老師只愿通過這一節課能讓同學們愛上魯迅,愛上魯迅的作品
[風箏(人教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6.放風箏語言教案
10.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