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10-9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論語》的常識,了解孔子的教學思想和風格。

2、掌握有關的文言詞語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了解孔子的教育觀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為規范。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2、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性格和志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要聯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1、解題;簡介《論語》;簡介孔子及其主要思想(為總結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作準備)。

          2、解決生字的發音,通讀文章。

一、導入新課:

有一個成語叫“半部《論語》,可安天下”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我們初中學過《論語十則》,能不能和老師一起背誦一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當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二、解題:

1、 同學們看課下注釋①

2、 簡介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稱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

        曾皙:姓曾,名點,字皙

3、 侍坐:學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師。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國君,晚輩坐在一起陪伴長輩叫侍坐。

三、《論語》簡介: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門人和再傳弟子所輯錄的孔子的言行錄,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學、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關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和《孟子》全稱為“四書”。《論語》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連屬;言簡意豐,含蓄凝練,包含了孔子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生活經驗;在記言的同時,傳達了人物的神情態度;在某些章節的記述中,還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論四、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他的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先世為宋國貴族。年青時貧賤,勤奮好學,多才多藝。五十歲時擔任過魯國司寇,代理相事,棄官后,在動亂的春秋時期,為實現他輔國治邦安天下的抱負,帶著自己的弟子,拉著幾大車書籍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設壇授學,廣收門徒,相傳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詩》、《書》、刪修《春秋》,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現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及其與門人的問答,成為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孔子主要思想是“仁”和“禮

五、朗讀課文,糾正字音及停頓。(板書)

1、字音: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鏗,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2、停頓:由也/為之    求也/為之    赤也/為之小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翻譯全文,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一、學生接龍翻譯文章,著重理解和掌握如、夫、則、爾、以、而等詞語的用法:

例句 出處 意義

權將如吳 《三國志吳書》 到……去

不動如山 《孫子兵法軍爭》 像,如同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論語先進》 (連詞)假如,如果

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論語先進》 (連詞)于,至于

宗廟之事,如會同 《論語先進》 或者

公如大夫入 《儀禮鄉飲酒》 和,同

求,爾何如 《論語先進》 [何如]同[如何],怎么樣

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論積貯疏》 成年男子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羅敷》 丈夫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論語先進》 這,那

夫戰,勇氣也 《左傳莊公十年》 發語詞,用在句首引出議論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師說》 卻,可是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論語先進》 那么,就

《論語》六則 初中課本 指分項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荀子勸學》 用在對比句中,相當于“就”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岳陽樓記》

徐而察之,則上皆石穴罅 《石鐘山記》 原來是

居則曰:“不吾知也!” 《論語先進》 同“輒”,總是,常常

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記高祖本紀》 假若

求,爾何如? 《論語先進》 第二人稱代詞

問君何能爾。 《飲酒》 這、那、這樣、如此

子路率爾對曰 《論語先進》 詞尾,可不翻譯

定楚國,如反手爾 《荀子非相》 通“耳”,罷了

以吾一日長乎爾 《論語先進》 因為,由于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 而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戰國策趙策》 (介詞)把,拿,用

毋吾以也 《論語先進》 (動詞)用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 《戰國策趙策》 以為,認為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憑,靠

君子不以言舉人 《論語衛靈公》 按照,依照

固以怪之矣 《史記陳涉世家》 通“已”,已經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出師表》 作語助,表時間、方位和范圍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離騷》 任用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

生于邯鄲 《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時候

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 《荀子勸學》 表示并列,相當于“而且”、“又”、“和”或不譯

入而徐趨 《戰國策趙策》 表示承遞關系,相當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譯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荀子勸學》 表示轉折關系,相當于“然而”、“可是”、“卻”

提刀而立 《莊子養生主》 表示偏正(修飾)關系,

連接狀語和中心詞,

相當于“著”、“地”或不譯

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左傳襄公三十年》 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于“如果”、“假使”

鼾然而雷擊之 《荀子強國》 通“如”:好像,如同

余知而無罪也 《左傳昭公二十年》 你,你的

二、特殊句式:

1、不吾知也--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們。(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2、則何以哉--賓語前置:即“則以何哉”,你們打算做點什么呢?(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

3、浴乎沂--介詞結構后置: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4、為國以禮--介詞結構后置:即“以禮為國”,用禮來治國。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的志向和性格。聯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評判學生的標準。

一、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

2、從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學生自主提煉)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冉有:謙虛、實事求是

公西華:更謙虛、敏而好學,(失之于墨守成規)

曾皙:灑脫、淡泊于功名、從容不迫

3、以現代觀點看待四弟子。(學生自主發言)

現代社會恐怕更需要子路對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創敢拼的勇氣。但是謙虛仍然是美德。

二、分析孔子的態度以及他評判學生的標準:

1、 孔子對四弟子的態度:子路--哂之;冉有--嘆之;公西華--惜之;曾皙--與之

2、 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

①從原文可以得出結論,曾點展示的是一幅老師帶領學生在春天水旱時行祈雨禮,以求得豐年的場景,進一步可知他想要通過師生共同努力,實現孔子以“禮”治國的理想。 

②從另一個角度,結合孔子的思想來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張“禮治”,即以禮治理國家。

針對子路“率爾”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針對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不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針對公西華的觀點,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國大事,你卻只是“愿為小相”,“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 

看來,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師的意圖,結合“國情”,既陳述了自己的具體治國措施,又靈活地將老師的“禮治”思想體現出來,這樣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師的贊賞呢?

三、總結孔子治國思想--以禮治天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卻只能通過為人之師,傳播自己的思想,師生共同努力,把這個思想付諸實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7.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