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16-8-2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詩人艾青的文史常識。

    b)了解《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的創作背景。

2、技能目標:

    a)賞析本詩運用的運用反復來漸次增強感情的手法。

    b)賞析本詩塑造的四幅有版畫質地的畫面在編排上的匠心獨具。

    c)品味本詩沉郁凝重而內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3、情感目標:

    a)感受詩人赤誠的愛國之心、憂國之情。

    b)樹立“天下興亡,我有責焉”的世界觀,杜絕當下學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態度。

 

 

教學重點

 

    讀出作者用四幅畫面展現的“痛苦與災難”的當時國民生存狀態與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切情懷

 

 

教學難點

 

    借助朗讀、圖示與想象畫面,激發學生認同“天下興亡,我有責焉”的世界觀

 

 

教學課時

 

1課時

 

 

背景知識

 

1、關于作者--詩人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中國現當代著名詩人。1928年中學畢業后入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也接觸了歐洲現代派詩歌。1932年5月回滬,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7月被捕,在獄中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5年出獄。1937年抗戰爆發后來到武漢,寫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任《人民文學》副主編,1957年因為“胡風”事件被錯劃為右派分子,直到1979年才徹底平反。

艾青擅長用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

艾青是自由體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其詩歌所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齊與押韻,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摯、語言樸素,別具一種力量。

艾青注重意象的捕捉,詩意含蓄,絕少直抒胸臆之作。

艾青詩歌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我愛這土地》。著有詩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陽》、《歸來的歌》等,論文集有《詩論》、《艾青談詩》等。

 

 

2、寫作背景。

    本詩寫于1937年12月的武漢。1937年,這是一個值得中華民族永遠牢記的年份:日本侵略者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侵華的魔爪正伸向中國內地;國民黨反動派不想著全力抗日,而是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宗旨圍剿著中國的正義人士。詩人懷著急切突入戰斗的決心來到當時有“抗戰中心”之稱的武漢,卻發現報國無門!權貴們依舊作威作福,而自己的同胞卻茍延殘喘!他深切地感悟到我們這古老的民族早解救自身的戰爭中所承受的極其深重的災難,而神州廣袤的土地和億萬生靈的命運也將要經歷極為艱辛的日子。詩人意識到這場民族解放戰爭通向勝利的道路是泥濘的、寒冷的、曲折的。這一切都地震撼了詩人本已經十分動蕩的內心,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文章脈絡

 

全詩12節:

第1、2節交待了貫穿全詩的總背景: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風凜冽。

第3、4節描繪了“馬夫苦行”這幅畫面,詩人不但見證痛苦,還感同身受,親自經歷。

第5節第一次復現詩歌背景,既是對上節的總結,也為下文鋪墊。

第6、7節描繪了“若妻失護”、“老母流離”兩幅畫面。

第8節第二次復現詩歌背景,既是對上節的總結,也為下文鋪墊。

第9節描繪了“耕者乞援”這幅畫面。

第10節總結中國的苦難。

第11節第三次復現詩歌背景,與第1節構成回環。

第12節直接展現了詩人一片赤子情懷。

 

 

教學方法

 

作為一首飽含深情與憂思的詩作,深情地朗讀以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應安排足夠時間進行朗讀,全班應該先散讀、再齊讀,最后由男生小組讀。

本詩情真意切,尤其是詩人著力描繪的四幅具有版畫厚重風格的畫面,是學生朗讀后應該得到的印象,通過討論分別抓出每一幅畫面的細節處、歸納出這四幅畫面內在的聯系,則全詩的理解完成泰半。

本詩另一個感人之處就是詩人不僅僅是一個見證苦難的旁觀者,他也是這種苦難的經歷者,而且他把自己所受的苦難也寫入到詩中,使得他自己不再是個局外人--他有雙份的痛苦!這就是他的抒情更加真實!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復習歷史,用計算干支紀年的方式推算出1937年的干支,并引導學生回憶當時中國所處的時代并交流。  復習干支紀年的文史常識及計算方法,得到1937年為“丁丑年”,回憶“七七盧溝橋事變年”等日本侵華事件。 調動學生相關歷史知識和文史知識儲備,回憶動蕩的抗戰年代。 

重溫歷史背景 教師在學生回憶基礎上補充相關歷史背景,尤其強調1937年7月7日,這個時候“七七盧溝橋事變”已經發生,但國民黨反動派不顧民族利益,中國國內也民不聊生。請同學思考:有良知的中國人在當時會有怎樣的感受? 重溫歷史回憶,感受祖國曾經的苦難,體會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會有的心痛和沉思。 調動學生感情經歷,激發其民族心、愛國心、責任心。 

介紹詩人艾青 正式介紹詩人艾青的文學常識。 借助于課前資料搜尋與課文注釋,知道一部分。 知人論詩,尤其熟記其詩歌風格:詩體自由散文化、詩風沉郁凝重。 

全班朗讀本詩  首先全班散讀,再全班齊讀,最后男生小組讀。在男生小組讀之前需要點評全班齊讀,尤其注意標點符號的深意,并插入問題:全詩共繪有幾幅畫面? 5幅畫面。“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反復出現4次,是全詩背景,既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連接四幅畫面,又由于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營造出了一種復沓詠嘆的悲壯風格,然后共分“馬夫苦行”、“若妻失護”、“老母流離”、“耕者乞援”四幅畫面,分小組朗讀。 給學生充分時間浸潤于文本之中,與文本建立密切聯系,熟悉作品,感悟作品感情,尤其是那一份沉郁、凝重,由此為深入理解打下必備基礎。 

點評男生小組讀 在點評中,對每幅畫面的重點詞語進行評析。

  對相關詞語特別重視,品味其深意。 捕捉細節,感受細節。 

小組交流最被震撼的一幅畫面,并介紹原因 請小組討論這四幅畫面、一幅背景中最震撼自己的一幅作品,并詳述原因。 每幅畫面具有出彩之處。

背景畫面運用的比喻十分新奇與妥當,把風比作緊緊跟隨、伸出寒冷指爪拉扯行人衣襟、不停絮聒的老婦,給人一種陰森之感;

第一幅畫面對農人的外貌描寫:“刻滿了痛苦的皺紋的臉”;

第二幅畫面若妻的蓬頭垢面、巢被毀滅、失去丈夫的呵護、受盡刺刀的戲弄;

第三幅畫面的“年老的母親們‘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異邦人”;

第四幅畫面的“絕望的污巷”、“朝向陰冷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著的雙臂”。 感受細節,品味并學習詩人凝重沉郁的風格與精妙的煉字功力。 

深入思考本詩顯得特別真摯、沉郁凝重的原因 這首詩之所以感人,文字顯得異常真摯,感情顯得沉郁凝重其實還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沉痛的直抒胸臆,其次是詩人是作為旁觀者呢還是既旁觀又親歷?這有什么好處? “中國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嶇,如此的泥濘呀!、“中國的痛苦與災難,像這血液一樣廣闊而又漫長呀!眱删渲笔阈匾;

第一幅畫面的后半是詩人自己親身經歷的訴說,這樣,詩人不僅旁觀,還親身經歷,他有著雙重的苦痛。 體會詩人對祖國懷有的深深憂思。 

思考這四幅畫面可有聯系?這背景可有寓意?“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的“雪”有沒有其他寓意呢? 四幅畫面實則各有寓意:“男女老少”、“由北至南”。 這四幅畫面,如版畫般,充滿力度,特點極其分明,但又不是白描般的追求絲絲入扣,且構成了“男女老少”、“由北至南”,代表了當時中國所有的百姓。

“雪”既指現實中的降雪,亦指中國所處的艱難環境。 領悟作者擺放四幅畫面的象征意義。 

品味最后一節 除了這份憂思、這份憂國憂民,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另一種感情嗎? 最后一節體現了詩人的一份對祖國的赤誠之愛,愿用自己的詩句溫暖祖國。 憂而愛之,是真愛、大愛! 

布置作業 比較本詩與艾青另一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或者本詩與《再別康橋》在風格上的差別。

  各按其喜好,選擇一題完成。 通過對比進一步體會詩人的風格。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粵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語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荊軻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數學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語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

7.高一數學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數學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勸學》教案

10.人教版《雪孩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