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作文教學學生心智的開啟
藝術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了發現!闭驗槿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種感悟美的心智在生活面前顯得尤為可貴。作文亦是如此。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種感悟美的心智,從而結束不少學生在作文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滿紙荒唐言,一把辛(腥)酸淚!钡默F象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開啟心智的關鍵在于“激趣”。
激趣,即激發學生創作的激情。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馑际钦f,求知的功力源于興趣。作為作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創作的興趣,激發學生創作的激情,是教學中的首要問題。
學生在作文過程所呈現出來畏難情緒在農村初中學生中極為普遍。應該說農村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這里有迷人的自然景觀,奇特的民谷,淳村的民風。照理學生不應是“下筆千言,一無是處”或“下筆難言”。是學生接觸生活太少、感受生活不深,以至在人生道路上走過的十幾個春秋,歲月不曾在他們的心上留下一絲痕跡?究其原因老師在這方面應當負很大的責任。一方面,是教師重理論,輕實際,奉課本為圣旨,對課本作文訓練的順序和要過于盲從,而忽略學生生活、心理、情感等實際情況,以至作文要求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節,不可能有效地激起學生創作的激情;另一方面,由于教師指導不當,機械地強調作文貴在“新”“細”。至使學生在每次作文中“奇思妙想”地捏造一些脫離生活實際的材料,認為越是脫離生活越是作文,越是美。于是說,勿庸置疑學生望文生畏的現象勢在必然。為此,要重新喚起學生心里壓抑的創作激情,有必要大程度上的改變教師的教法和陳舊的教學觀念。具體做法是:
1、訓練方法的多樣化。旨在能達到訓練的目的,掌握多種訓練方法很有必要。
a.速寫法。速寫,即是通過某一手段對人或物的瞬間進行“拍照”。作文教學中就是要讓學生通過語言對人或事物的瞬間進行“拍照”。從而提高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準確地表達能力。然而正是人或物那獨特的瞬間和時間上的壓力,贏得了學生的目光。
b.談話法。言為心聲,語言是內心世界的反映。文字表達只是另一種形式罷了。與學生尋求一個共同的話題,老師在談話中不時地補給和暗示。然后再讓學生用另一種形式整理出談話的全部過程。這種方法有益于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學生思維條理性訓練,新穎的話題恰是激趣的有效途徑之一。
c.創設情景法。所謂情景地創設,就是由假設一種生活中具體情景,要求學生設身處地如臨其境地運用想象和推理,進行構思和寫作。創設的情境的關鍵在于生動、具體、新鮮、獨特,有矛盾,有懸念,這往往又是激發學生創作激情的又一途徑。
d.互評法。作文的批改并不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同樣可以批改。有效地指導學生習作的互評。一方面可以適當的迎合學生喜歡互相探求心理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評改過程取長補短,集思廣義。
此外,還有指導學生辦手抄報,寫人物猜謎等方法。
2、教學觀念的革新。作為教師在教學上不能沒有觀念,然而觀念陳舊又是教學中重大問題。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如何進行觀念的革新?
a.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興趣不只是在于激發,更在于保持、保護。對待學生更應如此,否則,以學生稚嫩的心理而論,你的一句話,一頓訓斥可能就令他創作的興趣,很難保有、保全。從此以合擺在你面前的文章將會是充滿嘲諷的敷衍,所以,對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學生在作文中用了一個好詞,寫了幾句較為生動的話語,就應及時的表揚。有的學生在文通句順的情況下,應作適當的點拔,讓他尋求“意”上的突破。
b.因地制宜,走進農村
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在作文教學中為什么不讓學生走進農村?創作植根于生活,閉門不可以創作。走進農村,這就意味著應當沖破封閉式教學的束縛。著眼于學生生活實際,有目的地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不斷激起創作的激情,積累創作的素材。如帶領學生游山玩水,讓學生貼近自然,發現自然美。帶領學生考察奇特的民俗和淳樸的民風。讓學生貼近生活,發現生活中呈現出來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帶領學生捕捉當代發現的新人新事,出現時代美……
在此,我們不得不說“半畝方塘”難得引入“活水”來。故而,我們又不得不重新審視作文教學“任重道遠”的重要意義。
[半畝方塘如何引得活水來(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緬懷先烈活廣播稿
2.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9.你死我活同義詞
10.做家務活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