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
教學設想:
本文短小精悍,語言的凝練傳神,那么對語言藝術的體會把握自然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無論是“十八字寫景”的精妙,還是“無月字而寫月景”的高明,以及結尾之處的“微妙復雜”,都體現了蘇軾在語言藝術上的造詣。本課教學就從“語言品味”做切入點,爭取讓學生能有所得。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渲染氣氛,出示一副月光如水的幻燈片。請學生描述。
2、導語:宋朝偉大的文學家蘇軾對月光情有獨鐘,他常常把月光賦予人情味,寄托自己真摯細膩的思想感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就真實地記錄了他貶謫生活的一個片段。(出示作者和課題)
二、示標:
教學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
2、體會語言凝練含蓄、生動傳神的特點。
3、理解作者的特殊心情。
三、梳理文意,理清結構:
1、對照書下注釋,三分鐘后準備翻譯課文。
2、學生接力翻譯課文,互相糾錯、補充。
重點句備注: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可以交談取樂的人,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念:考慮,想到。遂:于是,就。
②相與步于中庭。
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起。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3、理清文章結構:
(提示:可以根據表達方式不同,將短文劃分為三個層次。)
明確:從開頭到“相與步于中庭。”為第一層(敘事);“庭下如積水空明”到“蓋竹柏影也。”為第二層(描寫);其余部分為第三層(抒情)。
四、品析語言:
1、提問:文中并未明確寫出張懷民是蘇軾知己好友,但讀者都能感受到他倆的親密關系。請你思考,文中哪兩個詞語最能體現出他們的這種關系?并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
參考:“遂”和“亦”。“遂”表現出蘇軾想找懷民月夜漫步時的不假思索,由此可見二人友誼;而“亦”字更是體現出二人的不謀而合、心有靈犀。這也證明兩人乃同道好友。
2、由此你看出蘇軾語言的什么特點?
明確:詞簡義豐。
全班齊讀、體會。
3、品味:“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十八字寫月景卻又一字未提到“月”,巧妙而生動傳神,令人嘆為觀止。請說說這樣寫好在哪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比喻 作者發揮奇特的想象,將月光下搖曳的竹柏影比喻成水里漂浮的水草,奇妙脫俗,生動傳神,把我們帶入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
4、由此你又看出蘇軾語言的什么特點?
明確:奇巧新穎
全班齊讀體會。
5、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要能“知人論世”,也就是說要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狀況以及所處背景。請你依據課文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體現了蘇軾當時怎樣一種微妙的心境。(投影作者作品背景)
學生結合背景資料進行分析揣摩并交流。
明確:有以下這些情感:有志不得伸、有才不得展的悲涼落寞;貶謫后相對的輕松閑適;欣賞到月夜美景的欣喜;面對人生逆境的達觀等。
6、由此你又看出蘇軾語言的什么特點?
明確:含蓄微妙,耐人尋味。
全班齊讀體會。
小結:品味語言的方法:①抓關鍵詞語②體會言外之意③結合相關背景、作者思想。
五、總結及布置作業:
1、總結:
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意境,同時也流露出遭貶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2、作業:①以散文化的形式,將課文內容改寫。
②試著模仿作者寫月景的手法,對一種景物進行描寫。
教后記:
品味語言不能空泛,要教給學生怎么找切入點,有哪些方法。本課教學在這方面做得較為成功。學生在品品讀讀過程中對本文語言的藝術魅力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
[記承天寺夜游(人教版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9.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10.人教版必修四數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