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東臺市中學語文教研組 | 轉貼自:本站原創 | 點擊數:4 | 更新時間:2004-10-20 | 文章錄入:阿呆 ]
高三語文教學是整個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復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的知識系統化,彌補知識的缺陷,加強對于知識的理解、鞏固與提高,使基本技能進一步熟練,從而整體上提高學生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的能力,在會考和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近兩年來,我們在高三語文的復習中,根據布魯納的認知發展理論(學生的認知過程具有層次性,是循著由現象到本質、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運用的順序進行的),結合高三學生的實際和高考的要求,嘗試采用“練習、歸類、反饋、強化”的復習課模式,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課堂45分鐘的效益。
一、練習。
復習不同于新授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基礎上的回顧、總結、提高。因此復習的第一步我們先用典型試題練習的形式調查學生對已學知識掌握的情況,遺忘了多少,然后進行針對性的復習。這是復習課節省時間,求得高效的第一步。設計的練習要有典型性。
例如,復習成語時,我們就是根據《考綱》規定的兩點先設計練習。內容選用高考考過的典型試題。
(1)辨析成語使用的正誤;
(2)正確選用成語。
二、歸類。
根據學生典型題練習的情況,教師進行歸類指導。歸類分兩方面,一是學生練習失誤的歸類,二是解題方法、角度的歸類。后一個歸類比前一個更重要,是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由現象上升到本質,進而揭示解題的規律。
例如,在成語的復習中,如何辨析成語使用的正誤,怎樣才能正確地選用成語,在典型題練習之后,我們歸納出了解題中的六個思考方向:
(1)看成語的意義是否與句意相合;
(2)看成語與上下文能否銜接照應;
(3)看成語的對象是否適合;
(4)看成語的側重點有何不同;
(5)看成語的語義輕重是否切合實際。
(6)看成語的感情色彩是否恰當;
把這六把“鑰匙”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用鑰匙開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
三、反饋。
該過程的全稱為測標反饋。在上一過程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全方位的練習,檢測學生的達標情況。全方位一是題型的多種形式,一是內容的多種角度。難度一般以中等程度為宜。為加快節奏,可設計幾組題目,學生分組分別完成指定的題目,然后交流。教師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用上一過程中揭示的規律解題,并注意發現學生解題的難點。
例如,成語的復習,我們的反饋測標就是從語境語義的辨析、正確選用;選擇、填空等不同的方面出題進行訓練。又如散文的復習從散文的特點、分類、表現手法、立意、主旨、語言特色、線索等方面進行達標檢測,并注意綜合比較。
四、強化。
強化是復習課最終提高教學效益的關鍵一環,是更上一個臺階的過程。從高考的過程來看,只有通過不斷的強化,才能適應選拔測試的要求。強化的內容一是指知識遷移能力,舉一反三的能力;二是指測標過程中反饋的學生的常見誤點、難點。強化的目的是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提高學生解題的正確率。
例如成語的復習,我們認為,難點當在同義成語的辨析使用和多義成語的辨析使用。如“琳瑯滿目”與“美不勝收”,前者側重“多”,后者側重“美”,“登峰造極”有正用和反用兩個方面,另外貶義褒用和褒義貶用的情況使用難度也較大。
四步復習模式的實施,教師必須首先從思想上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以現代先進的教學思想武裝頭腦,按認知規律指導學生復習鞏固知識,在動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掌握和動用知識的能力。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復習的主人。其次,教師在設計復習、練習程序時,必須體現層次性原則,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綜合,由感性到理性。這樣做,一方面具有學習主體論的含義,另一方面也具有教學方法論的含義。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這是復習的意義,而如何采用科學的復習方法,有效地提高課堂復習的效益,則需要我們不斷在實踐中探索、總結、提高,并使之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我們采取的四步復習模式已經顯示出了它的優勢,1997年高中語文會考、高考統考我校學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高三語文復習課教學模式(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5.語文課教學計劃
8.高三復習英語課件
10.《草原》語文課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