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蜀鄙二僧
教學目標
1. 學會朗讀文言文。
2. 體會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義。
3. 理解積累文言詞匯。
4. 理解句義、文義。
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1) 學會朗讀文言文。
(2) 理解積累文言詞匯。
(3) 理解句義、文義。
2. 難點 體會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義。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字的音。
恃(shǐ 語(yù 缽(bō 哉(zā) 鄙(bì)
2. 朗讀課文,熟讀成誦。
3. 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這篇文章雖是寫給作者的子侄們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們立定志向,刻苦學習,學有所成,這是針對學習上容易產生的畏難情緒面說的。但對我們學習也有所啟發。
三、正課
1. 交流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白鶴堂集》,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樂齋,清代四川人。雍正提間進士,歷任吏部郎中,順天(今北京市)鄉試同考官等職。后辭官回家,在四川錦江書院講學,著有《白鶴堂集》。原題是“為學一首示子侄,是寫給子侄們看的。
2. 朗讀課文。
朗讀指導:要辨別人物說話的語氣,揣摩人物說話在的情態,有表情的朗讀。如兩處“子保恃而往?”第一次應讀出疑問的語氣;第二處則要讀出反詰的語氣。
3. 請學生對講文字、詞后質疑提問。然后翻譯。
四、課堂小結
(一) 一字多義
其:其一貧 其中
其:為其來也 他 指橘
其:其這味不同 它 指橘
而:子何恃而往 表修飾 不譯
而:僧富者不能至百貧者至焉 表轉折 卻
之:吾欲這南海 動詞 去
之:西蜀之去南海 助詞 位于主渭之間 不譯
之: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助詞 位于主渭之間 不譯
之:楚王聞之 代詞 這件事
(2)古今異義
鄙:古義:邊境 蜀之鄙有二僧
今義:卑鄙
顧:古義:反而,難道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今義:照顧
去:古義:距離 西蜀之去南海
今義:往
(3)多音多義詞
語:(yu)不言不語
(yu)不以語人
數:(shu)數落
(shu)次數
(shu)數不見鮮
板書:
貧僧:一瓶一缽,自面海還
富僧:欲買舟而下,有慚色
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
立志當如蜀鄙之貧僧
五、作業
1. 完成
2. 課后理解與探究三、四題。0。000
3. 選項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 思考課后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就課文不理解處質疑。
二、導語
天下的事情有因難的也有容易的,但是看你去不去干,不去干容易的也變困難,努力去干困難的也變容易的。課文中兩個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三、正課
1. 朗讀課文。
2. 質疑:兩個和尚都想去南海,窮和尚憑借什么去的?
討論并歸納:憑借一個水瓶和一個碗。
3.質疑:課文中有兩處寫道:“子何恃而往?”的語氣一樣嗎?請說明理由。
討論并歸納:不一樣。第一處是疑問的語氣,是富和尚對窮尚詢問。第二處是的反問,是富和尚認為窮和尚沒有錢根本去不成。
4.質疑:富和尚為什么去不成?
討論并歸納:富和尚幾年來想雇船順流而下,都沒有成功。
5.質疑:兩個和尚朝南海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因為窮和尚立下了目標能不怕辛苦,有頑強的意志,堅持到底,就能成功。
6.質疑:兩個和尚朝南海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討論并歸納:做什么事情,只要立下了志向,不怕辛苦努力去做,就有成功的可能。
7.質疑:作者從蜀鄙之僧的故事發出“人之立志”的感想,請你講一則小故事,并生發感想,在小組中交流。由小組選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四、課堂小結
本文以對話形式展開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情節。運用地比,寓含深刻的道理。兩僧比較,一勞一逸,一勤一懶,結果自有一易一難、一成一敗之別。以事喻理。敘述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雖然講的不是學習,但在道理上與學悄類似。通過設喻,生動地說明了道理,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五、作業
1. 完成課后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2. 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蜀鄙二僧(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蜀鄙之僧教學課件
2.蜀相教學教案
3.《蜀道難》教案
4.蜀相優秀教案
5.《蜀相》課文教案
9.蜀道難優秀教案
10.蜀相杜甫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