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了解特定的時代與人物命運的聯系,準確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對生存的渴望和對自由的追求,而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中,這一切,又是那么無奈。
2. 學習作者的語言風格:細膩、沉穩(wěn)、樸實,在平靜的敘述中描繪震撼人心的畫面。
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環(huán)境描寫(包括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細節(jié)描寫較多,應讓學生靜下心來,深入研究文本,體會語言,學習借鑒。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文中有許多直接抒發(fā)作者感受的語句,可讓學生朗讀體會,討論交流,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形成共識,共同提高。理解上有困難,可課后安排專題研究,了解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經歷,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過程設計:
一、 導入課文:請學生談談“迷路”或“饑餓”的感覺。
聯系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對比文中作者的描述,意識到自己表達上的不足,從而激發(fā)學習欲望。
二、 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圍繞兩個問題:1. 文章共有四個部分,試著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內容。
可請學生板書四個小標題。例如:農場環(huán)境、沙棗歷險、餓得發(fā)慌、爭搶一空
2. 文章題目為“沙棗”,是從哪一部分開始見到“沙棗”的?為什么開頭不直接寫?
這是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也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查。按照整體閱讀的原則,理結構,明大意。同時也訓練學生閱讀時迅速攝取要點,捕捉主要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 文本研習,學習感受
1. 理解第一、二部分的內容與作用
○1自然環(huán)境:土地貧瘠,氣候惡劣,偏僻閉塞(1) 限制行動自由
社會環(huán)境:反“右”,政治學習,思想改造,自省檢舉(2-3) 限制思想自由
生存環(huán)境:任務重,時間長,勞動強度大,處于大饑謹時代 渴望生存
作用:渲染戈壁大漠的單調、荒涼,為下文人物的行為(冒險摘沙棗、找到歸路)作鋪墊(伏筆)
讓學生首先感知環(huán)境的特殊性,了解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內心感受。
同時也學習文章結構安排的技巧。
○2、分析“生存環(huán)境”這一部分時,引導學生研讀文章是怎樣表現人的“饑餓”的,用了哪些寫作手法?(如對比、細節(jié)描寫)
品味語言,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對比自己的敘述,感受作者用樸實、細膩的文字表現震撼人心的事件。
○3、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作者有怎樣的感受?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如何?
(每天重復勞動,沒有自由,沒有追求,看不到出路)
抓住這兩部分中表達作者感受的語句,分析體會,初步感受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2. 精讀第三部分
設計問題:○1作者發(fā)現沙棗之后,有什么舉動?(抓住動作)你能理解他的這種行為嗎?(聯系生存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進一步感知環(huán)境對人思想行為的束縛,人在這里屈服了環(huán)境,作出如此舉動。
○2作者摘沙棗掉隊迷路之后,他的感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由“恐懼”到“感動”、“驚奇”、“幸福”(抓住具體語句分析,朗讀體會)
品味語言:作者是如何表現這些感覺的?
(情景交融。朗讀體會文字的畫面感,體會古典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
○3討論:他為什么會“感動”、“驚奇”、“幸福”?“擁有了自我,也就擁有了世界。”表明了作者怎樣的生活追求?在那個年代,他能實現他的追求嗎?
○4作者由于掉隊,獲得了片刻的自由,這也是他始終追求的理想,但他為什么還要追上大部隊?你是怎么理解“一個自由人,在追趕監(jiān)獄”這句話的?
(聯系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生存環(huán)境展開討論)
小結:在這三重環(huán)境的殘酷壓迫下,人的自我意識逐漸崩潰,不得不放棄自由,向現實妥協。作者在不溫不火的平靜敘述中,滲透著對在這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壓迫下人的自我意識喪失、人性被壓抑、被異化的痛感。
3. 理解文章結尾
課堂練筆:結尾“帽子空了”,想像“空”的過程,抓住細節(jié),學習作者的語言風格,描寫這個場面。
課堂討論:“帽子空了”,談談你的理解。
這是對本堂課教學目標的反饋練習,在剛才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研習文本,引導學生作深入思考:在饑餓,在生存需要面前,所謂的“勞動改造思想”究竟有多大意義?鼓勵學生思考,反思歷史。
[沙棗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5.春曉教學設計教案
10.送東陽馬生序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