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梁山縣黑虎廟鄉中學 耿慶田
魯迅的《故鄉》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理想中的,一個是記憶中的。
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美麗如畫,而現實中的故鄉荒涼,沉重,令人窒息。作者將現實中的與童年中的故鄉進行對比,突出現實故鄉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益破產的農村現實。昔日的人物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委瑣,我感到希望破滅,心中無比悲哀。
我這次來故鄉是專門別他而來的,兒時的小伙伴回成為什么樣子呢?少年時代的潤土是我心中的英雄。他身體結實,動作靈敏。且技藝不凡,是一個淳樸,活潑,勇敢,聰慧的農村孩子。中年的潤土已完全變了樣,“灰黃的臉色”,“很深的皺紋”,“紅腫的臉”,手象松樹皮“,也是一個“木偶人”了,貧困的生活將“少年英雄”折磨得不成樣子。更可怕的是森嚴的等級觀念已深深的烙在他的心中,初次相見,他恭敬地稱我“老爺”。他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味求神保佑,他變得麻木,罪惡的社會現實使活生生的人變為維護封建禮教的奴隸。
楊而嫂年輕時溫柔漂亮,人們稱為“豆腐西施”,可想而知她的相貌出眾,為人溫和,人際關系搞的不錯,豆腐買得紅紅火,再看現實的她身材象吸腳伶仃的圓規,相貌完全變樣,說話尖刻,愛占小便宜,為了一點微利而情愿失去良知,變得沒有信仰,沒有操守,沒有真摯的情感,不講道德,自私狹隘,她的行為讓我到可氣而可笑,可恨而又可憐。
少年的我生活富裕過著人間天堂的生活,經過多年的漂泊,我無依無靠,成為所謂放了“道臺”的現代知識分子。我回到夢寐以求的故鄉,才發現一切令我失望,家道破落,純真的友誼,人間的真情不復存在。我覺得有一堵四面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氣悶,悲哀。在“豆腐西施”的心中我不再是闊少爺,不值得懼怕成了她隨時掠奪偷竊的對象。我同情楊二嫂的命運,她反來戲弄我,我我法與她建立精神聯系,受到的只是她的歧視。
二十年過去了,故鄉的一切有著巨大的差異,故鄉的人生存于艱難苦澀中,看不到希望,也只能靠神靈和偶像的篤信。精神的故園在何方?我感到渺茫,也只有用“希望”我所謂有,無所謂無來聊以慰藉那無望的希望。
小說中的一系列對比,深化主題。渴望建立理想的人際關系,不希望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因為魯迅堅信地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中的對比藝術(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木蘭詩中的對比句
3.中美交通對比論文
4.《對比歌》教案
5.學前教育對比論文
6.對比詩歌答題技巧
7.《故鄉》課件
9.
10.色彩對比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