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上學全家吃糠”。這句話聽起來夸張,但確實是當今中國教育收費畸高發展的真實寫照。
根據四川省城調隊對全省13個縣市550戶居民進行的調查,85%的受調查居民認為目前的教育收費“較高”或“太高”,并強烈反映高校收費尤其困擾家庭消費支出的合理分配。
調查顯示,如果有一個子女上大學,其學雜費合生活費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左右,在經濟負擔上顯得不堪重負。
學費占收入四成
以成都為例,2003年,一個三口城市之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8823元人民幣(下同,1846新元),如有一子女上大學,每年需5000至6000元的學費(1045至1255新元),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
新華網發表文章,認為這種教育支出畸高現象,影響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學生、一個家庭,它甚至已超越了教育領域,影響到社會消費。
不僅如此,每年7月中國高考成績公布之后,人們就經常在報章上讀到考上北大或清華等名牌學校的農村子弟,由于家庭貧困付不起高額學費和生活費向社會求助;或者,進入大學的貧困學生,為了省錢,只吃主食,餓昏在課堂……。教育高收費以其實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它影響的范圍越來越廣。
2004年,四川省城市社會經濟調查隊在成都、自貢、瀘州、綿陽等13個市縣,抽取550戶有子女上學的家庭進行了一次調查,發現平均每個家庭為子女支付的教育費用占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高達19%,而且隨著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所占比重也不斷上升,其中小學為12%,初中為20%,高中為26%,大學為38%。
由于教育消費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大部分居民家庭感到負擔沉重。調查中,68%的家庭表示“勉強可以承受”,還有近20%的家庭表示“承受不了”。這些家庭為了供子女上學,近半數的人不得不采取削減一些必要開支的辦法填補,其他家庭或者選擇收費低廉的學校,或者采取貸款、兼職的辦法解決。
據統計,從1994年到2003年的十年間,四川省學生學雜費上漲了三倍多,年均增幅近16%,導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也隨之增長了近三倍、年均增幅近16%,比同期人均可支收入增幅高出近7個百分點。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員胡光偉教授認為,教育支出遠遠高于收入增長,是在教育收費快速增長的情況下產生的,短期內看,是教育消費旺盛的好現象;從長期看,則嚴重影響了居民消費心理安全,形成畸形消費結構,不利于進一步擴大消費。
再加上中國從1999年大學擴大招生規模,到2002年,中國各類高等教育共招生620萬人,比1998年增加350萬人;各類高校在學學生已達1600萬人,比1998年增加約820萬人。擴招使得教育高收費的問題更加凸現。
中國有句口號“發展教育產業”。換句話說,就是教育必須要賺錢。在這個口號得指引下,從大學到小學,各種名目的收費越來越多,有的多達幾十項,使得學生與家長感到不負重荷。以前,農村學生考上大學是值得榮耀的事,現在反倒成為煩惱。因為家長不知道如何才能湊齊學費和生活費。
究其根源,四川省城調隊調查員米國旭認為,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主要原因之一。2001年到2003年,四川教育財政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最高僅為2%,一些地方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只有靠收費維持了。
而且,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兩個階段本應執行相反的收費政策,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義務教育收費降低,非義務教育收費適當調高,但目前兩個階段收費卻在同步增長,甚至有時出現義務教育收費增幅還超過了非義務教育收費增幅的怪現象。
更有甚者,目前中國許多地方以收費代替政府對教育的投入,這也是造成教育亂收費問題的癥結所在。中國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曾對媒體披露:“我調查的結果是,中小學亂收費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亂收費。不是學校在亂收費,都是地方政府逼著學校亂收費!
[一人上學全家吃糠中國教育產業為何收費畸高發展(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4.
5.運動會高加油稿
7.《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中國教育與教學論文
8.收費站競聘演講稿
10.大班上學期教師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