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茨威格 奧地利
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一位傳記高手。他的《三大師》、《三詩人》等都是傳記文學中的佳品。
而茨威格本人與羅曼羅蘭熟識,私交甚篤。
羅曼羅蘭,法國文學大師,著有十卷本長篇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并獲得了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
羅曼羅蘭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親是公證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紳士; 母親虔誠端莊,自從她的一個小女兒夭亡之后,就籠罩在一種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費在照顧柔弱的兒子和他的另一個妹妹身上。羅曼羅蘭從父親那里得到的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親帶給他的是來自波爾羅亞爾女隱修院的探索精神,藝術感受力--音樂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對立而又相互補充。
羅曼羅蘭的童年籠罩在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的陰影中,青少年時代,他被高等師范錄取,在這里,他人文科學上的天賦和對音樂的熱愛表達出來,開始夢想著一個為世界心碎的單純的藝術家的故事--《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
此后,他得到高等師范的獎學金,到羅馬游學兩年,負責整理文獻工作,在典籍目錄中探尋歷史。這兩年中,羅蘭感受的最多的是友誼,來自七十歲的老太太馬爾薇達馮邁森布洛的友誼。在兩人身上有同樣的理想主義,不同的是老太太的思維久經考驗而純凈,年輕人則激烈而狂熱;從這樣的交往中,羅曼羅蘭得到了他游學兩年中最重要的學識。
意大利之行后,羅曼羅蘭先是在高等師范教授音樂史,1903年到巴黎大學執教。在嚴謹的學術生活和寫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年,羅曼羅蘭離職退休。為改善身體狀況,羅蘭許多年來都在瑞士度過假日。1914年夏季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身在瑞士,戰爭使他的寫作、友誼和影響都一分為二。對于他的同胞來說,他是個懦夫,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拋棄了它;但是,不顧這些攻擊的羅蘭繼續留在瑞士,做他與國際主義相一致的工作。
1919年,羅曼羅蘭與母親一起返回巴黎,當時她已病重。母親去世后,羅蘭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與父親和妹妹定居在那里。這個時期里,他對社會主義和東方宗教產生了興趣。此后,羅蘭前往他家鄉附近的一個法國小鎮,在那里繼續寫作,后因反納粹活動而遭到軟禁,于1944年12月30日謝世于家中。
羅曼羅蘭的文學生涯從他個性中的矛盾體逐漸發展而成,他從父親那里吸收的愛自由、愛挑剔的高盧人精神,和從母親那里得到的藝術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繪的奇怪的特征:一個宗教社會主義者,一位反神權的神秘主義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義者,一名非教條主義的基督徒。他還是一位在充滿巨大國際競爭的世紀堅持國際合作主義者。羅蘭愛法國,但他拒絕承認一個國家能夠成為理性和必要的統一體。這樣看來,他身上似乎具備一系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斷地在他的小說和隨筆作品中將這些表現出來。(待續)
[羅曼羅蘭(上)]相關文章:
1.羅曼羅蘭教案
6.上開頭的成語
7.六上語文試題及答案
8.紙上談兵造句
9.池上教學課件
10.上酒的禮儀常識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