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魯,字宗孔,濮人。少穎敏篤學,足不窺戶外者三年。聞鄱陽朱公遷得宋朱熹之傳,往從之游,盡受其學。太祖故知仕魯名,洪武中,詔求能為朱氏學者,有司舉仕魯。入見,太祖喜曰:“吾求子久。何相見晚也?”除黃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試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聞。十四年,命為大理寺卿。帝自踐阼后,頗好釋氏教,詔征東南戒德僧,數建法會于蔣山,應對稱旨者輒賜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賜坐與講論。吳印、華克勤之屬,皆拔擢至大官,時時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橫甚,讒毀大臣。舉朝莫敢言,惟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爭之。汶輝疏言:“古帝王以來,未聞縉紳緇流,雜居同事,可以相濟者也。今勛舊耆德咸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彥,則太平可立致矣。”帝不聽。諸僧怙寵者,遂請為釋氏創立職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為僧錄司,設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覺義等官,皆高其品秩。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道士至逾數萬。仕魯疏言:“陛下方創業,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孫萬世法程,奈何舍圣學而崇異端乎!”章數十上,亦不聽。仕魯性剛介,由儒術起,方欲推明朱氏學,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見用,遽請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無惑乎臣言之不入也。還陛下笏,乞賜骸骨,歸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階下。
(節選自《明史李仕魯傳》)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今勛舊耆德咸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B.今勛舊耆德咸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C.今勛舊耆德咸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D.今勛舊耆德咸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號。年號是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稱,從漢武帝開始真正使用,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只有一個。
B.乞賜骸骨,即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等原因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
C.踐阼,古代帝王新即位,要登上宗廟東面的臺階(主階在東,稱阼階)主持祭祀,喻指皇帝登基、即位。也作“踐祚”,意同“登基”。
D. 股肱,股本意為大腿,肱本意為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輔佐帝王的重臣,也喻為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仕魯從小聰穎好學,曾從朱公遷學習了朱熹學說。因皇帝下詔尋求通曉朱氏學說的人,有關官員推薦了他。
B.李仕魯上了數十次奏章,請求皇上不要崇尚佛教異端,不要舍棄了佛家圣學,但皇上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C.明太祖喜歡佛教,不聽眾多大臣勸告,答應受寵僧人的請求,為之創立專職官員,并把他們的品級俸祿提得很高。
D. 李仕魯性格剛直耿介,推崇朱氏學說,把排斥佛教作為自己的責任,最終因此招致殺身之禍。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吳印、華克勤之屬,皆拔擢至大官,時時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橫甚,讒毀大臣(5分)
(2)古帝王以來,未聞縉紳緇流,雜居同事,可以相濟者也(5分)
答案:
10.D.(今勛舊耆德咸思辭祿去位,而緇流襝夫乃益以讒間。如劉基、徐達之見猜,李善長、周德興之被謗,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
11.A(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后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12.C(“不聽眾多大臣勸告”有誤,原文為“舉朝莫敢言,惟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爭之”。即朝廷上下只有李仕魯和陳汶輝相繼為此事和皇帝爭辯。)
13.(1) 吳印、華克勤這些人,都被提拔為大官,他們經常安排刺探消息的人(監聽時事),因此這批人十分蠻橫,用讒言詆毀大臣。
(2)自古有帝王以來,沒有聽說官員和僧人混雜在一起做官共事,可以相互幫助的。
【(1)句中“之”是代詞,譯為“這些”;“拔擢”譯為“被提拔”;“耳目”指“刺探消息的人”,“由是”譯為“因此”;“其徒”譯為“這些人”。之屬、拔擢、耳目、其徒,各1分;句意通順1分。(2)句中“縉紳”指“官員”;“緇流”譯為“僧人”;“同事”指“一起共事”;“相濟”譯為“相互幫助”。縉紳、緇流、同事、濟,各一分;句意通順1分。
【文言參考譯文】
李仕魯,字宗孔,濮地人。年少時聰穎靈敏,專心好學,三年不出大門一步。聽說鄱陽朱公遷得到宋代朱熹的真傳,前往跟隨他學習,全部學到了他的學問。太祖原來就知道仕魯的聲名,洪武年間,皇帝下詔尋求通曉朱氏學說的人,有司推薦仕魯。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見,太祖高興地說:“我尋找你很長時間了,為何到現在才能見到你?”任命他為黃州同知,說: “我暫且拿民事來考考你,等你展現才能后再召見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績顯著。十四年,任命他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很喜歡釋氏教,下詔征尋東南戒德僧,多次在蔣山建法會,對應答問題符合皇帝心意的人就賜給他金袈裟衣,招入宮中,賜坐和他談論佛教之事。吳印、華克勤這些人,都被提拔為大官,他們經常被皇帝當作耳目來監聽時事,因此這批人十分蠻橫,用讒言詆毀大臣。滿朝官員無人敢說,只有仕魯與給事中陳汶輝相繼為此事和皇帝爭辯。汶輝上疏說:“自古有帝王以來,沒有聽說官員和僧人共同任官成為同事,可以相互幫助的。現在功高德少的老臣都考慮辭去俸祿和爵位,而僧人竟更加用讒言誣陷。如劉基、徐達被猜疑,李善長、周德興被誹謗,和蕭何、韓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遠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輔佐帝王的親信,全部選取德才兼備的俊才,那么國家太平立馬就可以實現了。”帝不聽從。那些依仗受到寵幸的僧人,就請求為佛門創立專職官員。于是把原先所設置的善世院改為僧錄司,設置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覺義等官職,都提高它們原先品級俸祿。對道教也是這樣。估計僧尼道士超過幾萬人。仕魯上疏說:“陛下正在創建千秋功業,凡是意圖所指的方向,就應是指示給子孫萬世的法規章程,為什么舍棄儒家圣人之學而崇尚異端呢?”奏章上了數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納。仕魯性格剛直耿介,是從學習儒術起家的,正要推崇發揚朱氏之學,把排除佛學作為自己的職責。等到上疏的建議不被采納,就向皇帝請求說:“陛下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話聽不進去。我把笏板歸還陛下,請求允許我告老還鄉,回歸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上。皇帝大怒,命令武士擊打他,立即斃命于臺階下。
[李仕魯傳 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原文翻譯]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