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華僑城中學 張學新
語文課該怎么教?這實在讓我們彷徨。 新課程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多少固定的模式可以讓我們去借鑒,只有靠我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去積極而認真地嘗試,力爭找出適合自己的一種模式,形成自己的獨有風格,“摸著石頭過河”是最好的概括,以下是我教學中的一點實踐和體會,在此和老師們一起交流探討。
一、重興趣,引導探究學習
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發揮學生主動性,實現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自我探究,這樣遠比教師直接或強制塞給學生東西讓他們興奮得多,效果好的多。比如在講《端午的鴨蛋》這一課時,根據課文內容,我事先設計了幾個題目:
1.汪曾祺其人其事 2. 端午節的來歷 3.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4. 汪曾祺的作品簡介(《受戒》、《復仇》)
確定這幾個與課文有關的題目之后,我再給學生提出要求:
●學習小組按不同題目查找資料,每小組推薦一位發言人。
●在課余時間收集和整理資料,不斷分析和互相交流。
●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做小組匯總分析,一起確定所需要的信息,準備在下一次“展示會”上展示。
這幾個題目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有的上網奔浪,有的在圖書館遨游,有的跑到書店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在這期間,我并非對此不聞不問,放任自流。因為學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問題,我會很關注學生的進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幫助他們解決。
這樣的準備既鍛煉了學生動手能力,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在展示會上,每個小組拿出的東西異彩紛呈。有作家的照片、生平的介紹,和民俗風情畫等等一應俱全;有介紹端午節九種來歷和風俗習慣的詳細介紹,讓大家知道了端午節除了是為紀念屈原以外,原來還有其他的來歷和說法,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
這些生動詳實的展示讓學生和我眼界大開。學生們笑逐顏開,注意力十分集中,課堂上不時傳出陣陣的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這節課使學生印象十分深刻,許多學生在當天的隨筆里記下了他們在這節課上的美好感受:“今天的語文課生動有趣。同學們大顯身手,短短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到了許多以前課上學不到的知識,這樣的語文課我們喜歡!
二、重參與,培養合作意識
在教學中,我積極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班有48名學生,上課時我常常并不是按照教師“一對幾十”的面對面授課方式,而是將學生分作八個小組,每組六人。上課時教室里出現的不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講授,而是六個學生聚集在一起的學習小組。我以為,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要由過去的“講臺式”、高高在上式教學,變為“融合式”、低低向下式的教學,構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態環境”,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性學習才可能成為現實。
文言文是最難教的,太難太易都不可;而且學生們也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為枯燥乏味。在《馬說》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我又一次采取了小組學習這種方式。
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
首先,我要求學生根據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自讀文章大意并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為、也”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
其次,以小組為單位,相互問答。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回、發現、答疑、解惑。
然后,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達成共識。
最后,我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進行朗讀。不同的感情讀出不同的語氣,進而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每段最后一個“也”字的妙用。讓學生知道古代“之、乎、者、也”的味道。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高興地說著,熱情地討論著,愉快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還有幾個在做夢”的尷尬局面。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的可喜局面。
三、重情感,提高人文素養
喜惱哀樂、愛恨情愁是永久不變的人性,但我們的學生由于社會閱歷和經驗見識的短缺,因此在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為充滿人性的語文課理應充分發揮文本的作用,讓學生在學文的同時,直接或間接地體驗感受人生的情感、審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學生們既可以馳騁于大漠邊關,又可以徜徉于小橋流水;既能縱情于祖國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國的遼闊草原。讓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體驗作者不同的人生經歷。既使她們的思想變得成熟,又使他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凈化。記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語文課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地生長,壯大,最后排擠掉缺點的雜草。
新課程在這方面做的相當的周全,今天的語文就像一位美人,在其中,既有孩子們對秦磚漢瓦的向往,對唐詩宋詞的熱愛,又有對陶淵明“不為三斗米折腰”的嘆服和對《紅樓夢》的崇拜。她的閉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舉手投足令人崇敬;她豐厚的底蘊令人嘆服。所以我們要將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筆去浸潤學生,喚醒他們的人性,健全他們的人格,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因此我經常注意一下幾點:
1、 讓學生“讀”,在讀中感悟,力爭讀出感情,讀出意境;
2、 讓學生“議”,議出真情的源頭;
3、 讓學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
4、 讓學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
5、 讓學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教師來說,是否能夠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與教師自身的學識是否淵博同等重要。當然,寬松并非不要紀律,不要學校管理規則和行為規范。教師要在營造寬松愉悅環境的同時,讓學生成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要讓學生參與制定制度,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學生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走向自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作者簡介:
張學新,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1995年宜城龍頭中學任教,2000年襄樊外國語中學任教,2002年深圳華僑城中學任教,倡導“成功教育”,主張“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至今發表的論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體會是:謙虛謹慎,博采眾長,勤于思考,努力創新。
[語文課,我們該怎么教?(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4.反邪教的演講稿
6.演講稿應該怎么寫
10.初中心理優秀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