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市丹徒區高橋中學:蔡彤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歌詠之,而足蹈之。作為語言的最精煉和最純粹的書面語的教學下不能悖離此規律。我們沿著披文以入情的這一條路去進行語言文學教育。如何讓書面語還原為可親可近的口語,體現其中蘊含之三昧,誦讀是其必由之路。
學生如果缺少了這一重要環節將難以實現走進文章,走近讀者,走出書本,走入社會,走入人生這一最終培養人的目標。“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誦讀記憶潛移默化的功能。
教學環境、教學條件,學生、教師及教育契機是實現這一效果的必備條件。特別是學習主體學生,由于其身心發慌規律和社會對培養綜合型人才這一特定目標的導向的不同,我們必須更清醒地認識到其能動性。以下本人將結合教育對象在誦讀過程中分層模式進行探討:
首先誦讀教學教程是一種技能的培養,即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或自動化活動方式,是文體自發活動的一種積極定向。
其次,我們要充分認識到誦讀是一種有目的的心理參與過程。在誦讀的整個過程中誦讀者的知、情、意、行都貫穿首尾,因此從自發情感狀態到自覺心境的培養尤為重要,如何因之以情訓于言,從而導之以行是其關鍵。
再次,誦讀過程本身也是有其特定的規律的。誦讀兩字渾言無別,析言有義。熟讀而成誦,也稱讀書朗朗而誦,很自然從讀到誦的過程是一種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現象及本質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如果能夠熟練成誦一篇文章,對其精神內容就已經領會了十之八九。教師要適時點撥。當學生積累了一定量的文本,隨著個性心理日趨成熟,也就俱備了誦讀的必要條件和動因。
以下本人結合誦讀教學過程分層進行闡述。
初讀文本,培其情感。
1、由仿入手,先入為主。
使學生對文本獲得一個美好的印象。我們留有深刻形象,如著名演播員的聲情并茂的誦讀是我們仿照的最好的典范,而語文教材所選篇目及自讀篇目皆可作為誦讀的文本。教師也可以從課外精選些佳作,特別是適應時事的一些散文作品。“披文以入情”講得就是這個道理,著名語言教育家韓軍(北師在附中)常說的一句法話是“三分文章,七分朗讀,就成了十分完美。”尤其是有許多篇目已然配樂合歌的,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岳飛《滿江紅》,詩歌是人類激情的產物,古代詩歌無不可以合樂“吟詠不足,故歌詠之,手舞之,足蹈之。”音樂的節奏是最易進入人的情感世界的,也是世界性的。學生所喜愛的歌曲并不是先會背歌詞,而是先掌握了其曲調,才會記住詞的,不正是說明了這點嗎?
2、恣情朗讀,娛己娛目。縱情朗讀以獲得深刻體會。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而積極主動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情感是在文學作品中連貫始終的因素。已有的生活經歷和相仿的情感境遇,都會與讀者產生心靈的契合,對其心靈產生極大的震撼。抑或娓娓而談,縱聲長嘯,淺酌低唱,沾襟泣下等等無不為之悄焉動容,產生情感的共鳴。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瞬間,成為突破口,為學生敞開興趣的大門,也為文本教學找到一個契機。對初學者放聲誦讀不失為一種激情措施,能夠激發學生熱愛教材,張揚其個性的目的,也便于發現誦讀人才,以一敵三。也能從學生誦讀中及時發現問題矯枉過正。
3、師者為范,情動于中。語文教師如果不是以一種陶醉而欣賞的情感去向學生深情講述課文,又談何打動復雜活躍的學生群體,如果不是以一腔熱血熱愛你的學科,又怎能在課堂上激情揚溢叩響學生的心靈。語文課堂不是表演,但有表演有何嘗不可呢?紅學研究家俞平伯在教課的同時并唱《紅樓夢》詞嗎?魯迅先生多年后,不仍然清晰地記住壽老先生“向后拗過去,再拗過去……”的情景嗎?作為我們語文教師是否可以給學生留下一些感人讀書和學習的場景呢?
以誦促情,以情開悟。
對語文而言情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無處不在,如果沒有理智的牽絆,則是脫韁的野馬。學習本身是一種由薄到厚,再由厚返薄的過程,其中人為的邏輯概括思維是最為關鍵的一環。
1、情境展現,身在其中。教師對作者境遇,寫作背景和文章潛在的情感因素的充分挖掘,讓學生陷入此情此境,欲罷不能。使心靈得到洗滌和凈化。讀高尚的作品有如和高尚的人在交談,更何況有教者辛勤的耕耘。
2、感其義,想紛紛。由斯冬促織想到呦呦鹿鳴,“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能萬里……”(《文心雕龍》)。聯想使學生獲得獨到的精神體驗,這正是文本誦讀的優點所在,不同與呈現藝術為了娛目展覽給人看。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啟發完成這一過程的聯想和深化,特別是相關聯想和對比聯想和創新聯想從中激發學生品讀心性的形成,認識心靈空間的無限。
3、情境陶冶,歸于心境。領悟了搖曳心旌的意象,終于會明白,依依楊柳之貌和霏霏雨雪之景寫遠事戎行的悲苦和凱旋歸來的空闊;明確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內含,明確了薄極反成喜,喜極反生怨的道理。從而作一警語以策全篇之要,卒章以顯志的布局。自然會產生由內容而本質,由本質而形式的觀照。
由讀而默,理有深化。
大量的朗讀歸于默默的記誦,如孔子所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由于文本知識經驗的掌握不僅僅靠一個“會”字了得,在長期的積累中少不了記憶的積淀。胸中無點墨,又何嘗下筆以千言呢?“默”與“讀”、“誦”似乎并無多大瓜葛,默其實是讀的進一步升華,因此才激發了“學而不厭”。學生至少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積淀:
1、學時不求甚解,此時,便會欣然自得,體現了學習本身的頓悟過程。教師在此時機應該留給學生以適當的空間給其自我反省。遇有難題時可給予提醒,特別是對于文章主題的多義性,如果學生有其獨到之處可提供些參考資料,拓寬視野,不宜其定論。尤其是尚無明確說法的含義,以免形成誤導。
2、言之有盡,而意之無窮。即學生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從文學角度說,生發了象外之象,境外之境。教師可根據其領悟的情況,大量補充與文章意境相似表達情感基本一致,而應有細微差別的篇目,給學生加以揣摩,使之有意外的收獲。使其自窺測門徑,不但可得“魚”,而且可得“漁”。
3、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生會找到自己閱讀興趣之所在,會挑選一些適合自己口味的作品認真閱讀。從深度上講對于愛好會形成定向,容易對所研究的問題深刻地認識。由于學生初步接觸文學作品,如果形成狹窄的閱讀空間勢必影響日后的發展。教師要不擇時機進行必要引導,拓寬其視野。而這一過程也是最會被忽略的,是學生從知識的占有,走向釋放的重要時期。此時教師對學生語文習性的影響是最大的,包括對其志向、人生、及情感體驗等,實質即韓愈所說的“傳道”。而在學生精讀的同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因為生活的積淀和閱讀層次的深化,為學生提供了表達的突破口。教師必須視學生為朋友,真誠相待,敞開心扉。
由默而誦,以誦促寫。
學生把握了一般文章的特質,并非立即而誦,而是在隔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后,再讀文章方能體味到作者匠心獨具和教者授而得法。學生會回到對文本的再次感悟,激發寫作的沖動。而這一過程實際是水到渠成的,教師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引導:
1、因勢利導,取長補短。針對學生閱讀偏向和欣賞習慣,有意識的取材,加強其閱讀的深度和閱讀品味的提升。同時,多方涉獵使學生打牢厚實的基礎,防止不良閱讀嗜好的養成。
2、精心選材,融會貫通。注意由書本向課外閱讀空間的拓展,從比較美學和鑒賞美學的角度以及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層次挖掘學生的寫作潛力和形成良好誦讀習慣。好的習慣使之受用終生。
3、遍地開花,不憤不啟。時刻使學生處于,寫作的活躍期,激發寫作動機,激活寫作作用點。創造良好的寫作情境,使學生的寫作步入正軌,由入格、入形、入神、到脫形、形神兼備、自具風骨。實踐由薄反厚,由厚反薄的質的飛躍。這是誦讀的進一步升華。
文本的誦讀這是語文教學最鮮明的特色,古往今來多少先哲不懈探索和挖掘其寶貴財富。從誦讀到講學是古之大儒必經之路。讓我們在時代課程改革的今天大力宏揚作品中的人性美,讓學生從中發現自我價值的閃光點,找到全面發展契機為社會培養了綜合型人才。
2003-7-7
[課程改革下突出語文教學魅力,分層誦讀教學過程教師引導作用初探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2.點的魅力小學教案
3.教師節美文誦讀
7.小班下春雨了教案
8.四下語文教學計劃
9.五下語文教學計劃
10.七下語文教學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