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11 千龍新聞網 千龍新聞網特約撰稿人 晏揚
在北京大學,今后不只有教授才能擔任博士生導師,具有博士學位、科研能力強的副教授、講師也能當“博導”。來自《中國青年報》4月10日的報道說,北京大學正逐步取消“博導必須教授當”的博導制度,該校理學博士、化學學院齊利民副教授已于近日被批準為博士生指導教師。
副教授甚至講師也能當博士生導師,這在以前還聞所未聞。按照以往的慣例,不是教授就不可能做博士生導師,而且要有相當資歷的教授才可能做博士生導師,“博導”頭銜也因此變成了榮譽的象征。北京大學開“博導不必教授當”的風氣之先,筆者認為有如下積極意義。
第一,有利于緩解研究生師資短缺。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各個高校都面臨著研究生師資短缺問題,一名“碩導”帶幾十名研究生、一名“博導”帶十幾名研究生的情況相當普遍。導師們所帶的學生過多,難免應付不過來,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對研究生逐個進行悉心指導,這也是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呈現下滑趨勢的重要原因之一。副教授和講師當“博導”,也許沒有教授當“博導”那樣名正言順,甚至可能在指導水平上也不及資深教授,但是讓他們帶少量博士生,讓這少量博士生接受他們的悉心指導,總比讓大量博士生空掛在教授“博導”名下,得不到指導要好些。將一些科研能力強的副教授甚至講師充實到“博導”隊伍,緩解了研究生師資短缺現狀,反而有利于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強化“博導”競爭機制。正因為目前研究生師資短缺,各高校無不把博士生導師當作“寶貝”予以呵護。一些“博導”自感學校少不了他,便逐漸放松自我要求,繼而沉湎于“博導”頭銜之中不思進取,悠哉悠哉。讓一些年輕有為的副教授甚至講師當“博導”,將使得“博導”競爭機制得以確立和強化,有利增強博士生導師的危機意識和進取意識,優化“博導”隊伍,提高“博導”隊伍的總體水平。副教授甚至講師能當“博導”同時就意味著,那些科研能力和進取心不強的教授,很可能當不了“博導”,或者被淘汰出“博導”隊伍。
第三,有利吸引人才,鼓勵人才冒尖。其實在國外,不管是講師、副教授還是教授,只要達到了一定科研水平就能當“博導”,許多“海歸”人才對我國“博導必須教授當”的慣例表示相當不理解。選拔一些年輕有為的副教授、講師當“博導”,充分體現了“惟才是舉”的用人理念,有利于吸引國外的優秀人才回國執教、搞科研,有利于促進年輕學者的成長,鼓勵人才冒尖。
從根本上說,“博導”不是一項榮譽,而只是一個工作崗位。不管是講師、副教授還是教授,只要他的執教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夠勝任這個崗位的工作,他有理應能夠當“博導”。筆者認為,北京大學打破“博導必須教授當”慣例的做法,值得我國其它高校借鑒。
[博導不必教授當 惟才是舉就得]相關文章:
3.用不必說造句
5.陳果教授語錄
7.關于淄博導游詞
8.用不必說怎么造句
9.易中天教授的名言
10.復旦教授陳果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