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星
教學目的
1、大體了解莊子其人及《逍遙游》的基本思想;
2、體會作者如何運用神話傳說,借助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刻的道理;
3、積累詞語:志、圖、名、置、窮;
教學設想
1、首先讓學生對照注釋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語句畫下來,由教師組織討論;
2、誦讀三到五遍,找出表達作者思想的關鍵語句,看看作者運用哪些神話傳說、生動的比喻來 說明深這些道理,結合課后習題理清作者的思路;
3、由于莊子的思想比較復雜,教師不必在課堂上過多地闡發,也不必過分地批判,通過課文,使學生對莊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教學步驟
一、簡介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人。生活年代與孟軻相仿,可能年齡略小。
二、解題導入
什么是“逍遙”?從語義學意義上說,這是個聯綿詞,聯綿詞往往表達一種難以言傳的行動和悠遠舒長的意境。此外,它還是個疊韻詞,因為韻母相同,逍遙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試想一下安適自得優游歲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遙。《逍遙游》是《莊子》第一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逍遙游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倪于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天下》)即“游心于談,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的“無為”主義,也可以叫作“逍遙”主義。
三、學生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1、“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是說這只鳥在海翻騰激蕩的時候,就乘風遷徙到南海。
2、《齊諧》是書名,齊國的志怪之書。文章是引此為證,說明鵬之高翔奮飛是有根據的。
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巳矣。”意思是說:天色蒼蒼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顏色呢,還是由于它無限高遠沒有邊際的緣故呢?大鵬朝下看也不過這樣的罷。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壽命。本句意思是說:小智不能理解大智 ,小壽命不能理解大壽命。
5、“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譯為憑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獨。匹,比。彭祖,名鏗,堯臣,封于彭城,歷虞、夏到商,年八百歲,故以久壽見聞。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歲的彭祖現在卻獨以長壽聞名。眾人還都希望同他齊壽,不是太可悲了嗎?
7、“湯問棘也是巳。”湯,商朝的建立者,亦稱成湯。棘,湯時的大夫。湯曾向棘詢問有關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湯問棘曰:“上下四方有極乎?”棘曰:“無極之外復無極也 。窮發之北……”湯王有“物各有極,任之則條暢”的話,與《逍遙游》所持的思想一致。莊子肯定性重述其問,也是為論證自己的觀點,同時運用鵬舉萬里而圖南與斥 的“彼且奚適”之問對照,進一步說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飛之至也” ––-這樣也就達到了飛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辯也” ––-這就是小智與大智的區別。
四、引導學生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逍遙游是從一個神奇而迷人的故事開始的,鵬鳥海運徙于南冥,需水擊三千里,扶搖上天九萬里,后乃培風圖南。為什么要這樣呢?作者先用“野馬”、“塵埃”、“生物”以息相吹來說明“風”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來說明“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最后諷刺蜩與學鳩譏笑鵬鳥,自鳴得意的淺薄情態,并用行遠更需多備糧的道理來批判蜩與學鳩的淺識。由此引發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觀點,進一步以“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壽的冥靈大椿”、“眾人匹之的彭祖”來喻證“小年不如大年”的觀點。以斥 譏笑大鵬之志來喻證“小知不及大知”的觀點。所以,那些才智可擔任一官的職守,行為可順一鄉的俗情,德性可投合一國之君的心意而得一國的信任的人,屬小知之人,宋榮子猶然笑之。那么,宋榮子、列子就是作者充分肯定的人物嗎?不是。他們雖然一個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一個是“御風而行,泠然善也,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但是,他們都沒有達到無所不可,逍遙自得的境界。在作者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呢?作者順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必有所待(依靠和憑借)便能“乘天地之下,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忘我(物我不分)”的至人和無意于求功的神人和無意于求名的圣人,才能達此境界。
五、討論課后練習,理清思路 。
六、依據思路誦讀全。
七、布置作業
1、辯析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的意思。
2、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逍遙至境的認識。
[逍遙游(節選)(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4.詩經采薇節選教案
8.如何突出中心教案
10.動物過冬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