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長山中學 余家宇
享受著身邊現代文明給我們帶來的舒適,我不禁想到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那就是三種文明的交匯與轉換。當今的中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換已基本完成,第三種文明即信息文明正在崛起。如何很好地繼承工業文明,又能在信息文明的進程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取決于我們培養的人才。今天的校園即是明天希望的苑囿。我們的辦學理念是:讓人文精神成為校園文化的支柱,讓人文精神成為師生的生命動力!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針對科技、經濟在現代文明體系中的價值地位從基礎走向霸權的偏向,人文精神又一次成為學術研究和社會文明的合理性關注的對象。在中國,學術理性和實踐理性對人文精神所傾注的巨大熱忱,不僅與三十多年來經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深刻變革相聯系,更代表了對人、人性的新反思。這種趨向輻射到教育領域,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人文素質”的概念歷史和邏輯地被演繹,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過程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要前沿和重大難題。
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根據學習與實踐,我比較贊同這種觀點,那就是:人文精神是人的精神,是人所具有、人所表現、人所追求、人所培育的精神。人文精神尊重“人”,表現“人”,造就“人”,追求真正意義上的“人”。它以文化為底蘊,以價值為指向,是人的生命的獨特品質。多年來,我們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建構校園文化,營造學校獨特教風與學風,培育師生人文素養的。
以人文精神為支柱建構校園文化,讓校園成為師生的精神歸宿。
一個人需要有一點精神才是健全的人;同樣,一個學校也需要一種精神來統一師生的思想,這樣的學校才可能是充滿活力的學校。學校是培養“人”(學生)的地方,是塑造靈魂的殿堂。如果沒有一種鮮明的文化氛圍給“人”(師生)以感染、以熏陶,那么這所學校里教師的教學只能是完成任務式的傳授知識,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學生的學習也只能是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談不上素質的培養。實踐中我們著重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建構校園文化的。
(一) 以鮮明的主題環境熏陶人。環境育人的理念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但是我認為,并非校園里的一切環境只要與育人聯系起來都能起到育人的作用,或者發揮出其應有的效能。環境不一定要豪華奢侈、金碧輝煌,但要有一定的文化意蘊。環境文化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而需要有一個鮮明的主題-與學校人文精神相統一的主題。幾年來我校把“愛國、求真、踏實、創新”作為校風主題,在大到校舍布局、風格,小到字畫、標牌,都盡可能圍繞這一主題,凸現這一主題。讓師生走進校園就能鮮明地感受到學校的精神,主動地認同自己所置身其間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比如外觀新穎的科學樓,配以如茵的草坪,再以意蘊豐富的主題雕塑點綴其間。走入這個環境,使用著現代化的實驗設備,同學們會自然而然地感受一種無聲的教化,即教人求知、教人創新。再如我校的綠化區,本來也可謂綠樹成蔭、四季飄香。但是過于紛繁,更主要的是缺乏主題,起不到育人的作用。我們就斥巨資加以改造,讓每一個區域表現一個小主題,幾個小主題又共同支撐起校園文化大主題,形成人化的自然,體現著校園人文精神。改造后,師生們對校園環境感到耳目一新,既感受到了人在這種環境下所愛到的尊重,又感受到環境對人的美的熏陶。其教育功能的提升自不必說!
(二) 以明確的輿論導向引導人。長期以來,我們的校園輿論較為單一地表現為政教宣傳,功能上主要表現為完成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德育任務。內容上基本上是照傳照達,手段也相對刻板。這種德育宣傳的效果往往難以令人滿意。難怪一位德育專家感嘆時下的德育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我想,他這里所說的不著天、不著地從根本上說就是忽視了德育宣傳的主體--人的地位。輿論導向本身要通過人的思想認同發生作用,如果某種宣傳內容和切入點背離了人的思想實際,那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儒家對讀書人的要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蔽艺J為,這種理念在今天仍然有著不朽的價值。因為它符合社會中個體人的價值實現規律:不“修身”何以“齊家”?“齊家”尚不能夠,焉能“治國、平天下”?所以古代的讀書人為了“修身”才有頭懸梁,錐刺骨,才有襄螢映雪,鑿壁偷光。即使將來不能“治國平天下”,它也會成為讀書人一生的崇高追求。這難道不是我們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故此,本人以為我們今天的校園輿論完全可以名正言順地 以人為本,關心人,鼓舞人,引導人腳踏實地,不懈追求。用輿論導向引導教師關注個人命運,在事業的成功中實現自身價值;引導學生多學知識,學好本領,豐富自己的生命意義,將來實現個人理想,報效祖國。這種輿論導向在實踐中易于為師生所認同,進而產生行動上的同步。當教師和學生都覺得學校的要求與自身的利益一致時,學校的各項教育和管理工作就輕松自如得多了。
(三) 以溫情的管理、服務感化人。學校教育是社會化大生產中較為特殊的再生產方式。教師的工作,學生的學習都是有別于其他社會工種的勞動,這決定了對教師和學生管理的特異性。人們常說,教師的職業是良心事業,今天勿寧說是一種情感事業。對老師的管理,若采用企業流水線式的管理模式,充其量管住了老師工作的外在形式,但對老師工作的質量則可能是隔靴搔癢。與其將精力消耗在空洞的形式上,不如多去關心一下教師的工作生活情況,多為教師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多為教師提供一些有效的服務。用校長的真情實意感化教師,用校長的人格魅力打動教師。我比較欣賞這樣幾句話:校長看門房的,不如看課堂;校長看課堂的,不如看胸膛。是呀,走進教師的情感世界,以心換心,老師能不為之動容嗎?這樣的例子我想是舉不勝舉的。問題是能否將它納入日常的管理體系,定格為一種“軟管理”模式。同樣,對待學生,包括學校和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更應該多傾注一份真情。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是在蜜罐中長大的一代,他們已慣于呵護與關愛,對待冷漠的所謂“嚴格”的管理與說教,他們不產生逆反心理倒是怪事。我們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在這里就表現為對學生的尊重與理解。因為他們首先是“人”。
(四) 以靈活的機制激勵人。在學校的運作中,教師和學生都有
成功的欲望,這是他們實現個人生命價值的一種體現。作為學校,為師生提供成功的條件與機遇,是對他們生命意義的肯定,也是對他們的最大的尊重。我們想借助近幾年人事制度改革的東風,通過改革用人機制,給教師造成一種“人員能進能出,職位可上可下,職稱能高能低,收入可多可少”的靈活而又富于挑戰性的工作環境。讓教師在競爭中求發展,在競爭中品嘗成功。通過改革評價標準與評價手段,為學生營造成一種人人是人才,個個能成功的氛圍。以這種方式給每個學生提供表現自我,展示才華的機會,滿足他們渴望成功的要求,從而激勵他們對更多成功的追求。這才是人文教育的本意所在。
一、 人文精神為標準營造教風與學風。在以人文精神為支柱
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教師已能主動地將學校的教育思想內化為個人的教學思想。這時,營造什么樣的教風是素質教育能否推行的關鍵。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本人認為,“愛生、樂教、務實、創新”的教風更加符合時代特征,也更能體現學校的人文精神。商品經濟的發達往往帶來道德的滑坡和人性的冷漠,這已是無需回避的社會問題,F在有一部分教師把教書育人僅僅看作一種謀生的手段,缺乏必要的愛心。所以,推行愛生教育并非是老調重彈,而是非常現實和必要的。從另一方面說,愛生教育也是教師事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本校一位年青教師,個人素質和業務水平均較高,但是教學工作總是不能得心應手。我就給她講了著名教師任小艾愛生教育成功的例子。一年后,這位老師小有成就,她感慨道:“是的,我努力地愛學生,才發現學生都是那么可愛。他們也開始愛我。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松和愉快。”
愛學生是一種人文情懷。愛學生就會把教書育人看作幸福事業,才會“樂教”,樂教,就會為學生謀,踏實工作以贏得學生的尊敬,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學風是檢驗學校素質教育成敗與否的最終尺度。一所對學生、對社會負責的學校應該營造什么樣的學風?我想,是否符合人文精神不失為最好的標準。正如前文所述,人文精神尊重“人”,表現“人”,造就“人”,追求真正意義上的“人”。優良的學風就應該引導學生廣泛地積累知識,多方面鍛煉能力,不斷完善個性人格,將自己造就成為時代需要的人才。我校多年來竭力推行“樂學、博習、精思、躬行”的學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皹穼W”是引導學生關注個人的生命意義,開啟學生的人文智慧。“博習”引導學生順應時代潮流,廣泛地汲取知識,培養能力。“學而不思則罔”,通過“精思”才能,融會貫通,才能有所發現,也才能有所創新。通過“躬行”在實踐中培養能力,才不至于成為死讀書的高分低能的書呆子。
二、 人文精神為終極目標培育師生人文素養 。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什么?大哲學家黑格爾曾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教養的人。”這里的“教養”一方面指知識素養,另一方面就是指人文素養。兩者孰輕孰重?早在二千多年前,蘇格拉底就提出了這一至今人們尚未真正解決的問題:人應當如何生活?這是人與動物生存方式的分界點,也是關系到一個民族能在世界文明中走多遠的問題。在這一點上人面對兩個世界:世俗世界和意義世界?茖W精神、經濟理性、知識能力等建構世俗世界,而人文精神建構意義世界。教育,就是將兩個世界相溝通、相匹配。這樣,人,才擁有生命的完整意義。我們的教育中,教師的素養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養;學生的素養,則影響著民族的未來。
人文精神的造就,是人文情懷、人文智慧和人文境界三者的統一并依次提升的過程。當學生認識到松、竹、梅、蘭既不能果腹,又不能用作棟梁,但卻是“四君子”時,那他就具有了人文情懷;當他理解了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時,那也是人文情懷。當學生攀上高山險峰,喊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人文智慧;當他暢游江河,得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啟迪時,這也是人文智慧。當學生于艱難奮進中能不驕不餒,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來勸慰自己時,他就達到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所崇尚的人生境界;當他面對紛繁蕪雜的世俗世界,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時,他就達到了我們中華民族所崇尚的人文境界。
一位哲人說:“如果沒有德性,知識越多,造成的罪惡就越大!苯裉斓膶W校,呼喚人文精神;今天的師生應當提高人文素質;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弘揚人文精神。讓人文精神永駐校園,讓人文精神支撐起校園的天空。
參考資料:樊浩《文化撞擊與文化戰略》、《中國倫理精神的現代建構》
[讓人文精神支撐起校園的天空(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9.教師節校園廣播稿
10.關于教師節的校園廣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