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清河縣土地流轉的研究論文
0引言
我國農地流轉經歷了從農村基層組織到農戶,再從農戶轉移到其他經營者的一個過程,兩個階段表現不同:一是土地表現為一種生產資料,由集體所有分化為農戶占有,農戶獲得使用權和生產經營權;二是土地表現為一種資本或商品,具有交換價值。在這兩個階段,土地在相關的利益主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與受讓者間流轉,形成資源優化配置的三個主體,客觀上要求按市場制度來規范土地流轉和調節三者間的利益,這對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鄉鎮城市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城鎮化作為一種歷史過程,不僅是一個城鎮數量與規模擴大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城鎮結構和功能轉變的過程.主要表現為人的地理位置的轉移和職業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演變,現代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城鎮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宏觀環境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為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各地通過互換、轉包、轉讓等方式進行農地使用權的流轉.近幾年,農地流轉的發展勢頭明顯加快,有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據統計,我國1990年以各種形式流轉的農地約占承包土地總面積的4 % ~ 5 00年達到7. 7%,目前己達到10%以上.土地流轉方向朝著規模化進展,通過集體流轉的土地面積大,周期長,主要是流向農業生產的企業和專業大戶.集體統一流轉中,受讓人一般都要求與集體或農戶簽訂流轉合同,能有效地降低流轉成本,提高流轉效率,流轉各方的權利與義務關系較明確,有利于流轉程序逐步走向規范化,所以較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模式是土地流轉的方向.
城鎮化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農村人口、土地等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的調整,作為農業生產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土地資源在城鎮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將受到巨大影響,土地利用現狀的改變在所難免.于是,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便成為實現我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于維護農民的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其中,農村土地經營使用權的合理流轉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土地利用的效率進而影響我國城鎮化的水平和質量.
1研究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1. 1研究目的及內容
農村實現城鎮化是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協調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我國農村現代化進步的重要標志.土地流轉不僅有效解決了農民土地撂荒現象,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只有更加了解土流轉在城鎮化進程中的方式,才能有效地促進農業規模化,帶動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清河縣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近年來,城鎮人口比例不斷擴大,清河地處石家莊、邢臺間,交通條件便利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從城鎮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較大提高.近年來人口還是增長趨勢,建設還要占用耕地,耕地遞減速度快,加劇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1. 2研究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抽樣調查了50家農戶,10家城鎮居民,調查其年收入水平.查閱了2005年至2010年的清河縣土地流轉年鑒.采用趨勢分析法將這六年的數據用簡單的線性圖表呈現出其增加或減少的趨勢,趨勢分析疊加方法研究城鎮化與土地流轉之間的聯系.
2清河縣城鎮化演變及指標權重確定
清河縣城鎮化演變過程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培育壯大了稱雄全國的羊絨及制品、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硬質合金和耐火材料五大支柱產業.全縣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羊絨主市場地位日益鞏固,以紡紗和終端產品為主的深加工發展迅猛,羊絨產銷量己占全國的68 %,汽摩鋼索產量占全國的50%,汽車密封件產量占全國的20% .
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城鎮化的本質特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從2005年到2010年這六年的人口增長中,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也不斷增加.這是城鎮化演變的重要標志之一;二是非農產業向城鎮聚集,羊絨是清河的立縣產業,其產值、稅金分別占全縣的65 %.近幾年,汽車配件行業、硬質合金行業、耐火材料行業產品擴大甚至遠銷海外,清河縣不僅有這五大支柱產業,還積極開展旅游業,建有一殿兩園,以及武松公園等文化景觀.清河縣依據自身的地理優勢、文化遺跡,不斷將第二,第三產業做大做強;三是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移.
3清河縣土地流轉的趨勢
清河縣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不斷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健全農村土地流轉管理和服務體系.通過土地流轉,實行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為農業科技推廣搭建了平臺,農業標準化生產得到大面積實施,農業經營水平、經營層次跨越了新的臺階,有力地推進了現代農業進程.同時,農民逐漸從土地中脫離出來,富余勞動力通過在流轉土地上務工或從事二、三產業,收入得到較大提高,實現了農戶和企業的雙贏.通過流轉,使一些因資金缺乏,長期得不到投入,難以進行有效開發的土地,實現了資源、資金、勞力、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實現了土地、資產、資本的靈活轉變.從而盤活了土地資產,優化了資源配置。
2005年到2010年農地流轉面積不斷增加,農地流轉規模也在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情況下逐步擴大,積極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建立健全流轉市場,加強和規范流轉管理,開展信息服務,農地使用權的加快流轉,有力地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推進了農業經營體制創新,推進了農業科技進步,較好地解決了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各種弊端,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當前我國農村城鎮化高速發展階段且將長時間保持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推行積極且規范的土地流轉,是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業現代化及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
4清河縣城鎮化發展與土地流轉之間的聯系
從2005年至2010年這六年間清河縣人民無論是以農業為主要收入的農民,還是城鎮居民,家庭年收入水平有很大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尤其第三產業如旅游業,羊絨業規模也不斷做大做強.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例的不斷增長中,可以看到農村城鎮化程度在加大.同時城鎮化的進程中必然伴隨著土地流轉的發展.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效益農業的發展,流轉行為從民間自發向有序流轉轉變,促進農地有序流轉,隨著農地流轉對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效益逐步顯現,農地使用權的流轉,使農村勞動力持續穩定地向非農產業轉移提供了可能,越來越多的農民轉讓農地使用權,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農地使用權的流轉使農民獲得了一筆比較可觀的租金,農民獲得了比自己經營還要高的轉讓費.同時,農地流轉后,不少農民轉化為產業工人,使眾多農民獲得了轉讓費和勞動工資的雙份收入.農民收入提高了,才有時間有成本擴大羊絨產業.所以土地流轉的穩定發展促進城鎮化演變.
由于城市人口快速增長,以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極大增加.城鎮化隨著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呈現上升趨勢.農用地轉成建設用地的趨勢,也是逐年增加.對比這兩個趨勢分析可以得到,隨著非農人口比例的增加,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農用地轉化成建設用地的面積也呈上升趨勢,通過擬合城鎮化趨勢和農用地轉建設用地的趨勢,可明顯看出雖然人口比例基本呈上升,而農地流轉趨勢也呈上升,二者都是上升的趨勢.在農村城鎮化、剩余勞動力轉移、土地集約利用三個方面,農村土地經營使用權流轉在充當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5結論
實踐證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無論是對提高經濟效益還是改善社會效益,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使農業規模化經營方式得以可能實現,大大提了農業勞動生產力,可繼續釋放出廣大農村勞動力.同時提高了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經濟收入,使農村居民有能力開展商業,明顯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而城鎮化的不斷演變也內在要求著農用地流轉需要較大規模,并且穩定有效的轉化.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促進土地流轉,關鍵在于真正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堅持農地農有、農地農用,防止發生大規模土地兼并.農戶小規模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矛盾日趨尖銳,一家一戶小規模生產,盲目隨意,經營分散,同一種植區域內甚至同一塊田內種植不同農作物品種,很難形成規模經營,導致經濟效益低下.因此,推進土地流轉,實行規模經營,解決農業弱質特性,增強抗御農業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就必須采取相應的得力措施:首先,對土地流轉制度要進行積極引導,使土地向業主集中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其次,培育大戶,利用農業項目資金以及糧食直補和綜合直補資金重點投入農村專業大戶,增強大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再次,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簡化程序,簡化手續,營造廉潔高效的服務環境.再次強化保障,要從防范流轉風險上維護農民利益,建立起切實可行的土地集中流轉過程中風險防范機制;最后,建立制度,解決具體問題,規范管理土地流轉行為,防止過多的農業用地用作非農建設.
【河北清河縣土地流轉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研究河北省清河縣羊絨產業發展論文05-02
農村集體土地的流轉難點研究論文11-04
土地流轉下農民創業教育研究論文11-24
淺析農村土地流轉論文05-27
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思考論文04-14
論文:公文流轉系統的研究07-08
農村土地確權及土地流轉新政策分析論文04-26
土地流轉合同的模板04-16
標準土地流轉合同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