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的必要性研究論文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放開了對原有人口流動的控制,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城市化進程迅速。而在蘇北農村,作為東部沿海經濟欠發達地區,這種現象更為明顯突出,“空心村” 現象越來越突出,自然環境和資源的破壞浪費嚴重,村莊的整體格局和秩序混亂,原來賴以生存的公共空間也處于無序狀態,使用效率底下。而在2015年11月,國務院頒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 “修訂完善縣域鄉村建設規劃和鎮、鄉、村莊規劃” 和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建管機制” 則為新農村規劃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也為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的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大量青壯年農民進程務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日益增多,缺少親人的情感呵護,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迷失,正常社交活動減少,精神生活極度匱乏。這就為建設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其必要性則顯得尤為突出。
一、建設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的重要意義
1、建設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可以促進農民社會交往,豐富精神生活記憶中的三五成群,見面頓足小敘的溫馨場景,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不復存在。現代農村已經逐漸打破傳統村落格局,獨立建房,分散居住,各自為營,生活在自己狹小的空間里,。但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社會交往,這種交往會形成一種相互理解、信任、友愛、關懷的心理環境。缺乏良好的社會交往,會造成人際關系 “僵化” ,影響心理健康,生活乏味單調,精神上更是極度空虛,特別是以老人、孩子為主體的農村更是如此。如果有這么一個公共場所,可以引導村民為了某項活動共同聚集這個地方,或可以跳舞,或可以舉辦一場文藝演出,或可以交流培養孩子心得,亦或引導孩子在這里無拘無束地玩耍而流連忘返。他們在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放松和滿足,大大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而這個場所就是公共休閑場所,是我們在新農村建設中必須要認真去規劃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2、建設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可以極大豐富農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心理治療醫生喬安娜·波平克說: “只要不離開房間,人們就會被電視所創造的虛幻感和人們自己的恐懼感所占據。” 公共文化生活的缺失導致人們不愿意走出家門,更加妄談去參與公共文化生活。曾幾何時,大街上、小商店、食品店門前,常常是人們搓麻將、下棋打牌、集聚聊天的地方,那一幕幕溫馨歡樂的場面仿佛就在昨天,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場面都一去不復返了 。公共休閑空間的缺失,致使農民的閑暇活動的空間基本上在家里進行,家庭娛樂成為現階段蘇北農民娛樂的主要形式。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下鄉活動,如送演出、送書籍、送科技等,但在很多時候對農民來說都是一種被動式的幫助,這種幫助針對性不強,不能形成常態,很難與農民形成共鳴。當前,缺少群眾參與性的文化組織及其相應的動員機制,無疑是目前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在缺陷,而大力建設公共休閑空間,可以極大豐富農民的公共文化生活,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蘇北地區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的現狀問題
1、公共休閑空間的地域特色漸失
在蘇北農村地區,由于大量人口的流失,“空中村”現象愈發嚴重,他們的活動多數以群體或渴望以群體形式出現,這種人們自愿聚集在一起的活動場所就成了傳統鄉村聚落中的公共空間。這種空間是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不斷順應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漸漸有機 “生長” 出來的,其空間的布局、形式和特征都深深根植于當地、順應于當地,是一個自然生長發展的過程。村民長期生活在固定的社會環境中,其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價值觀念、鄉土文化都會在交往的公共空間中體現出來。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鋼筋混凝土和工業化定制的各種看似很美觀建筑構件,充斥各地的新農村建筑,文化同質現象愈發嚴重,原有的高低錯落、曲徑通幽的趣味空間已經消失殆盡,盲目的“風格城鎮化”喪失了原來特有的地域特征,同時由于經濟財力和設計規劃能力的限制,讓這種“風格”顯得不倫不類。村莊地域特色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萎縮、衰敗。
中國美術學院李凱博士曾經說過: “鄉村的存在,保佑著地方文化真正的根基以及我們與傳統存在方式的現實關系。鄉村生活一直在無形地建樹一種文化的源始觀念,鄉村生活作為那種直接源自土地的存在方式,是地方性文化及其價值體系的生活基礎。對于今天中國文化的.本土性再造運動而言,鄉村空間的存亡和興盛,維系著我們現在仍然還能夠依稀辨識的、僅存的傳統線索之一。”
2、公共休閑空間規劃無序、尺度不當由于傳統村莊的公共空間基本都是根據村民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僅僅滿足其生存和簡單交往的需要,因此它的規模相對較小但尺度較宜人,給人親切的感覺。然而大多數村民交流范圍和頻率都較小,往往利用“串門” 以及 “走親訪友” 的形式傳遞信息,發生婚喪大事或者逢趕集、廟會的時候才會有大規模的聚集。而大量村民進城務工,“空心村” 現象愈發嚴重的情況下,農村社區公共空間顯得更為分散。同時,隨著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來的空間已經不能滿足當前村民的需要。而且在一些農村公共空間的建設中,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壯觀,而建立大規模大尺度的空間,這種完全脫離實際不考慮使用者感覺的公共空間,顯得特別的空曠 ,圍合性也很差,根本無法支撐村民進行相互交往的活動,使得其利用率很低,喪失了作為公共空間應有的功能。
3、鄰里關系淡化
一個農村社區在經過長時間的交往發展必然會形成若干個關系較密切的成員組的小群體,這種具有相對親密關系的小群體就是鄰里。和諧鄰里氛圍的營造,能給人帶來認同感與歸屬感。由于農村社區公共空間的單一性和均質性傾向,使得空間呈現特別單調的特征,缺乏了鄰里應有的生活樂趣,違背了居住空間本應多元、豐富的內在需求。這顯然不能提供給當地村民明確認同感與歸屬感。在很多空間設計中,往往出現舉目四周房屋一式,空間極端單一的局面。各戶與各戶之間缺乏一種自然的、具有共識性的交匯點,這極易造成住戶在精神上對環境的孤獨和空虛感,不利于傳統和諧的鄰里氛圍和關系得到正常的維系與延續。
三、建設蘇北地區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的方向與建議
1、合理規劃空間布局,構建人性化公共空間
規劃空間的本質目的是更好服務于村民,必須充分研究村民的生活規律和行為規律,積極聽取村民的合理意見才能做出正確的規劃決策。絕不能照搬城市的規劃套路,更不能試圖改變村民的生活習慣而盲目設計。每年農忙的時候,村民都是早出晚歸,極少時間待在家里,多數都在田間度過一整天的生活。困了累了也在田間休憩一下。如果有這樣一個空間專門供在田間勞作的人休息娛樂,這將會大大提高他們的勞作情趣。這種空間不能過于集中,體量面積不宜太大,與耕作的田地距離不能太遠,可以根據田間分散情況靈活設計,讓其成為田間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農閑的時候,多數村民都待在家里無處可去,沒有固定的可以方便去的公共休閑場所。這就要求根據村舍的建設布局而人員活動規律合理布局公共休閑空間,此空間在布局上可以相對集中,要包含健身、娛樂、兒童、老人服務設施,兼顧晾曬功能。公共空間形態、規模、尺度的設計上,應該創造人性化的小型空間,宜人的尺度容易創造富有親切感和人情味的空間形象。同時,結合村莊的地域特色,展現地域文化,營造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群設計不同的交往空間。弱勢人群因其自身生理、心理特點和整個社會環境系統缺乏針對他們的考慮,而使他們的自由行為受到限制。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身體不便帶來的障礙,且盡量滿足最有可能使用該場所的群體的需要,同時也鼓勵其他群體的使用,并確保群體之間的活動不相互影響。
2、尊重原有空間布局,彰顯地域文化特色
蘇北傳統農村,由于受本土文化特色的深遠影響,大多數村民都具有地域特色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特點,從而在長期的生活經歷中,形成不同時期的歷史印記和文化積淀,深深地植根于村莊的公共空間中,成為傳統村莊歷史文化的重要標識。因此在對蘇北新農村社區公共休閑空間設計中,應該充分挖掘當地深厚的文化精華,在尊重原有歷史文化和鄉土特色的基礎上,促進當地傳統特色文化的發展,使農村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得以延續和傳承。盡量避免破壞原有空間布局,無視本地文化特色,簡單復制所謂的 “現代化公共空間” ,形成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不利局面。
3、提升環保意識,構建優美生態環境
在新村莊的建設過程中,各種現代化的理念和產品被引入到村莊空間,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相應的 “消化” 功能并沒有同步發展起來,于是我們看到很多村莊公共空間滿地狼藉,垃圾隨處堆放,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因此,村民在使用公共空間便利的同時,應該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作為設計者應該合理分析其構成要素,運用生態性設計原則,保護山水等生態資源。
村莊的公共空間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形成的系統,是空間主客體以及主客體之間的交互運動組合而成。村莊公共空間建設的整體性體現在村莊道路、廣場、建筑、山體、河流、綠化等協調共存,以及建筑造型、色彩、符號、綠化的種類及場地的材料色彩等的統一。在村莊公共空間的規劃中,總體空間的環境布局是帶有全局性的問題,應從整體出發,綜合考慮空間的各種因素,并使這些因素能夠取得協調一致、有機結合。對公共空間風格和氛圍的營造,需要著眼于空間的整體空間組織、布局、環境和功能特點的考慮,對整體環境進行分析了解。
結語
在穩步推進蘇北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公共休閑空間作為村莊 “客廳” 應該給予充分重視,它連接了整個村莊的精神和氣場,是整個村莊的“眼” 。所以充分研究村民的公共精神,了解當前農村的公共空間現狀和精神世界,建設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是非常必要的。
【建設蘇北新農村公共休閑空間的必要性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休閑農業發展論文05-16
城市小區公共空間設計研究的論文11-04
城市公共空間環境設計研究論文10-25
城市公共空間的美學行為研究論文10-21
公共空間設計論文02-27
關于新農村公共文化論文06-08
基于寒冷地區公共空間設計方法研究論文11-01
國家法信仰與新農村建設研究論文11-03
低碳新農村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論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