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在游戲中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策略論文
游戲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對幼兒親社會行為形成與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角色游戲、表演游戲以及建構游戲以人際交往為基礎,通過游戲的交往互動,幼兒學習理解他人的想法、觀點、情感,發展與人相處的能力以及社會性適應能力,發展幼兒輪流分享、合作、關心、幫助等親社會行為。豐富的游戲為幼兒社會性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也為教師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創造了教育契機,教師應以游戲環境的創造者和幼兒游戲需要的反應者的角色,積極引導幼兒的游戲行為,實現在游戲中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價值。
一、挖掘游戲對親社會行為發展獨特的價值,引領幼兒學習
伙伴游戲是幼兒社會性游戲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社會性游戲中幼兒能夠獲得輪流、分享、合作等親社會行為,發展幼兒的同情心和友好關愛的情感。
角色游戲是幼兒最主要的游戲,幼兒以模擬和想象、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生活,在角色游戲中結成真實的同伴關系和想象的角色關系,對幼兒的社會互動、同伴友誼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在角色游戲中,幼兒有更為充分的同伴互動的機會,在了解他人的態度行為同時學習解決同伴交往的問題,學習同情、關心、分享,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扮演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耐心地給娃娃用小勺喂飯、幫娃娃穿衣服,模仿著家人關心娃娃的冷暖、不弄痛娃娃,學習同情和關心。當孩子生病時,“爸爸媽媽”模仿著自己的親人去安慰、關心“孩子”。
在美發院、圖書館游戲中,隨著游戲情節的豐富涌現出多種角色,為幼兒自主學習協商、輪流扮演角色提供了機會,同時幼兒還要學習分享游戲中的吹風機、漂亮的發夾等材料。促進幼兒學習分享角色和游戲玩具材料。
“表演游戲是按照童話、故事中角色、情節和語言,進行創造性表演的游戲”。幼兒要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表現故事,更多時則需要小組幼兒圍繞一個故事共同表演,同伴交往是幼兒表演游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表演游戲中幼兒圍繞角色、情節、表演動作、對話、材料等進行溝通協商,學習達成對作品理解以及對動作表現等的共識,學習輪流分配角色、表演中互相提示幫助等交往行為,幼兒在體驗游戲性、表演性的過程中,發展合作、輪流、幫助等親社會行為。
積木建構游戲蘊含了學習社會性交往的可能性,對支持幼兒合作、謙讓等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具有重要作用。在積木游戲中,有限的搭建空間和材料,讓幼兒常常面臨爭搶積木、搶占場地的沖突,這些問題情境成為幼兒學習謙讓的良好契機,有利于幼兒接納現實,產生謙讓的利他行為。積木游戲是一種象征性的活動,幼兒要建造出生活中所見的復雜的建筑或物體,需要合作搭建積木。合作的積木游戲,為幼兒提供了形成建構想法、搭建行為一致性的契機,幼兒理解別人的觀點、學習協調自己的行為,在搭建積木游戲中學習與同伴合作的意識和行為。
游戲是幼兒重要的活動,在滿足幼兒心理需求同時,促進幼兒在人際交往中形成對他人積極的態度和行為,教師要正確認識不同游戲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獨特價值,充分利用游戲,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二、以游戲材料作為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媒介,暗示幼兒學習
游戲是幼兒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游戲玩具與材料吸引著幼兒的注意和興趣,幼兒正是在與玩具、游戲材料以及同伴相互作用中進行學習和發展,對幼兒社會性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游戲中我們常常發現幼兒利用玩具相互模仿,或者分享,亦或共同合作,甚至還會因為玩具引發幼兒間的爭搶等沖突,而這種同伴沖突也恰恰成為幼兒學習謙讓、分享等親社會行為的機會。游戲材料影響著幼兒交往方式,同時游戲材料和玩具的類型和種類都會對幼兒親社會行為產生影響。因此教師要認真考慮游戲材料、玩具的設置與投放。調節游戲材料、玩具的數量和種類與幼兒人數的平衡。在小班初期,提供相同的玩具,促進幼兒在游戲中模仿和平行游戲,從小班中期逐步提供幾種類別的玩具,每種玩具數量控制在少于游戲幼兒人數,以促進幼兒學習分享和相互合作。例如,在表演游戲“小熊請客”中,僅提供一套小熊等相關角色的服飾和道具,幼兒進行游戲時需要協商分配每個小朋友扮演的角色,在演過一輪后幾個幼兒協商更換角色學習輪流扮演狐貍、小狗等自己喜歡的角色,服裝道具的投放支持了幼兒表演故事情節的需要,促進了幼兒形成輪流、合作的行為。
投放集體玩的社會性玩具,增加社會性相互作用。有研究將玩具分為社會性玩具和孤立玩具兩種類型,其中集體玩的社會性玩具對幼兒的合作、幫助親社會行為有影響。因此,要為幼兒提供社會性玩具,這些社會性材料增加了幼兒在游戲中社會性互動的機會,培養幼兒在使用材料中合作、互助等親社會行為。
三、順應游戲情境引導親社會行為,推進幼兒學習
社會行為的發展需要成人的影響與指導,通過對幼兒在角色游戲、表演游戲、積木建構游戲等親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我們發現,幼兒在以上游戲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分享、謙讓、幫助、合作、同情等親社會行為,但是這些行為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教師的引導,特別是對年齡小的幼兒尤為明顯。因此,教師的引導時機和引導方式關系著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發展。在幼兒游戲時,教師要捕捉時機、果斷決策、適時引導,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結合游戲情境,適時介入、順勢引導。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沖突與糾紛時,教師介入并提出合理建議,可以順利解決游戲沖突,最大限度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例如,在小班“娃娃家”游戲中,當“爸爸”拿著小拖布興致勃勃地來回擦拖地板時,“哥哥”看著好玩也想要,但是“爸爸”不給他,爭執未果時“哥哥”上去就搶,兩人爭奪并推搡起來。這時一旁觀察的教師適時介入及時制止,并建議家里想收拾得干凈需要擦兩遍地板,第一遍用肥皂水,第二遍用清水,并建議“爸爸”和“哥哥”商量誰先擦誰后擦,在情境中幼兒欣然接納了教師的建議,大家繼續開心游戲。教師建議小班幼兒輪流玩拖把,在沖突時引導幼兒學習輪流的方式與技能。而且在其他游戲中,幼兒學到的輪流的技能被遷移到類似的沖突情境中,這對幼兒形成分享的態度和習慣奠定了基礎。
在游戲情境中換位思考,幫助幼兒理解親社會行為。幼兒處于自我中心階段,他們在識別他人意圖時需要教師的幫助,所以,在游戲中教師要積極指導幼兒去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美食店”中,幾個孩子興致勃勃在一起玩攤煎餅果子游戲,但是娜娜一直沒有機會輪到,她情緒沮喪地坐著不動,老師悄悄地了解了娜娜想法后,對其他孩子說:娜娜看起來很不開心,因為她做了很多協助工作,等了很長時間都沒輪到她攤煎餅果子,我們能做點什么讓她高興呢?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娜娜的感受,幫助幼兒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引發幼兒思考如何去同情、幫助、分享等具體親社會行為。
四、運用正面反饋關注游戲中的親社會行為,強化幼兒學習
“幼兒受到鼓勵選擇適當的行為”是Honig 研究幼兒親社會性行為發展的條件得出的結論之一。對幼兒在游戲中表現出親社會行為正面的關注是一種有力的強化,成人及時給予幼兒肯定、鼓勵等正面的反饋,幼兒就會理解哪些行為是得到認可的。
肯定、鼓勵強化幼兒親社會行為。教師要非常關注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分享與互助、合作游戲等行為,采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肯定與鼓勵,通過注視幼兒、微笑及撫摸等行為進行非語言獎勵,運用肯定的語言表示對幼兒的贊許和肯定。同時,教師還要為幼兒指出親社會行為及其正面的效果,例如,在幼兒搭建蝶形立交橋后,教師對搭橋的孩子說:“明明,剛才看見你幫助小童扶著橋墩搭建出高高的橋真是太好了,童童現在特想跟你一塊玩。”當這些孩子的良好行為被老師肯定欣賞時,他們會受到鼓舞,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利用群體作用,通過教師的觀察表揚和肯定幼兒的分享、幫助、謙讓、合作等親社會行為,讓幼兒感受到分享、謙讓等親社會行為帶來的愉快,發現積極良好親社會行為帶來的同伴友誼,同時,在群體中的肯定能擴大親社會行為的影響,起到示范和導行作用,使幼兒親社會行為形成過程,從被動認同達到內化,真正成為他們自身擁有的良好品質和行為。
【淺談在游戲中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論文03-07
淺談幼兒情緒調控能培養策略論文03-07
淺談幼兒說謊行為的心理原因及教育措施論文09-27
以科技創新促進醫院發展論文03-05
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策略研究論文03-07
淺談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的組織策略論文02-27
淺談幼兒遵守規則行為習慣的培養論文03-07
淺談后進生的轉化策略的論文04-30
實踐分層教學與促進教育發展論文03-08
淺談豫劇的基本概況與發展論文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