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科學活動課初探論文

時間:2021-01-26 15:05:13 論文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活動課初探論文

  小學科技活動課是國家教委頒發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中規定的活動類課程之一。小學科技活動課的教育目的是通過學生自主參與活動,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科技意識、創造意識,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管理自我的能力、服務社會的能力。課堂教學是實現上述目的的主要途徑。科技活動課有別于學科類課程,課堂教學必須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參與的主體性、趣味性、實踐性、創造性和非學科性的特點,每節課學生自主參與的時間、形式必須得到保證。科技活動課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小學科學活動課初探論文

  一、科學活動課的目標定位

  目標不清楚,就意味著無法確定這節課到底探究什么,活動的內容就缺少活力,甚至失去了課的活動意義;目標空泛,科學活動就如同失去了自身的靈魂。

  我們平常對課標的含義都會在備課本上“目標”欄中寫道“培養孩子探究的興趣”、“讓孩子樂于探究”、“培養孩子的科學態度和情感”等等,這樣的描述在科學活動的目標中是非常普遍的。然而,這樣的目標說了等于沒說,因為這樣的目標是高位的,太寬泛。教師自己都不太清楚究竟要讓孩子在這樣的科學活動中獲得什么。

  二、活動同時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

  教師在設定科學活動目標時,往往在一次活動中包含了多個科學核心概念。很多教師認為,探究活動就是學生想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愿意探究什么就探究什么,只要是跟某個事物有關的概念都可以探究,并不對某一個主題下所包含的概念做分析。比如學生提到了你為本課目標所探究的問題時,你就很茫然,因為你沒有提前做好意想不到的探究問題,知識面有所匱乏,也不明確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因此,在目標的呈現上就可能是包含多個科學核心概念。比如在一次活動中,其目標定位在“讓孩子通過探究了解螞蟻的生活習性及身體結構特征。這就是一個包含多個核心科學概念的目標界定。由于場地的限制,制約了探究活動的范圍,學校的操場全部變成了塑膠的,圍墻邊緣的樹木是有限的,很難找到觀察螞蟻和探究的環境,我們這里是沙漠化地帶(甘肅敦煌),干旱少雨。

  目標定位并沒有明確實體探索,只能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只有下載一些圖片,通過網絡連接觀看螞蟻的生活習性和身體結構特征,讓學生失去了對螞蟻探究的基本活動意義。

  探究活動中,可能涉及到很多問題。比如,學生提出:“螞蟻愛吃甜食和一些小昆蟲,那螞蟻的天敵是誰呢?”我調出資料列舉兩例: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的食蟻獸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它們利用長鼻子伸入蟻穴,然后用舌頭舔食螞蟻。舌頭上有許多小刺并有大量的粘液,螞蟻被粘住后將無法逃脫。再如蟻獅,即脈翅目蟻蛉科昆蟲的幼蟲,它們生活在干燥的地表,頭部有一強大的、由上顎和下顎組成的長管狀尖銳口器。在沙土中建造一個漏斗狀陷阱,陷阱周圍平滑陡峭,自己則躲在漏斗最底端的沙子下面。當螞蟻或小蟲不慎爬入陷阱時,因沙子松動而滑向漏斗的中心,這時蟻獅就會突然用上顎將獵物鉗住,對其注入消化液,吸干獵物后將其拋出陷阱,然后重新整理好陷阱,等待下一頓大餐。在講到后面的例子時學生開始大叫起來,我們在校園的墻根發現的和老師講的一樣的,那不叫蟻獅,我們大家都叫縮縮牛。探究活動陷入了匱乏,我只能說同學們有了新發現,把縮縮牛的特征記錄下來,等下節課時老師一定給大家一個合理的答復。“這是一個目標外的探究發現”,探究螞蟻的活動成了探究螞蟻天敵的活動。如果在一個活動中,探究本身有彈性,彈性的大小始料不及,所有這些概念都涉及,可能導致孩子的探究不充分,無法引導孩子探究得出一個明確的科學概念。

  三、科學活動課的材料準備

  在學生科學活動的組織中,教師非常注重兒童的探索操作,在材料的準備上花了功夫、動了腦筋,不但材料準備得數量多,且同種材料量也多,一般2——3件是常有的,且人手一份。在那么多的材料面前常顯得無從入手,常拿了這個丟了那個,活動秩序較混亂,材料的利用率低。如何通過科學活動物質材料的刺激,滿足兒童的好奇心,激發維持兒童的興趣,引起探索、再探索的愿望?我認為:在正規性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根據科學教育目標、內容,選擇安全衛生、一定數量的適合年齡特點的物質材料,并適宜投放、科學合理地使用材料,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動,維持孩子的科學探索興趣。

  一個科學教育活動有了準確的目標和適宜的材料,還得注意活動組織的一些細節。一是指導觀察和操作的方法,要盡量詳細、具體、具有目的性。二是提問的技巧,教師在活動中應該盡量少用封閉式、判斷式的提問方式,如:“這是不是紅色?”這樣的提問兒童不需要思考,只是機械地回答“是”或“不是”即可。教師提問要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基于對教學內容的正確理解,符合孩子的知識經驗范圍,立足于兒童操作體驗和觀察經驗之下提出的,要多用啟發性的開發式的提問方式,讓兒童在活動中去主動建構。三是課程預設與實際課堂兒童回應的應變。課程預設與實際課堂總會存在差距的,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注意活動中孩子的反應,傾聽他們的回答,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和方法,隨機應變,對兒童的回響給予具體的反饋。四是教師的表述要準確。科學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雖然我們要給孩子出錯的權利,給他們一個安全的探究氛圍,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教師的講述應該準確。

  以上這些建議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對與否,希望各位探討和指正;也希望同行能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小學科學活動課初探論文】相關文章:

初探科學診釋學論文11-16

小學科學教學中實踐能力培養初探論文01-19

初中語文活動課實踐初探的優秀論文05-08

環境科學概論教學改革初探論文11-09

小學科學教學實現學生主動探究初探論文04-08

小學作文教學初探論文01-20

小學音樂教學的策略初探論文09-25

科學教學中突破教學法初探論文01-19

環境科學專業開放性實驗初探論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