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職健美操課教學的設計藝術論文
一、設計思路
健美操課以中職《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為指導,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把課程學習內容與提倡個性發展相結合,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健美操鍛煉的熱情,為樹立終身體育意識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模仿自學、自編自練的能力、使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習得的成功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及鑒賞能力,形成自信、自尊、自愛、樂觀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相互探究、相互尊重、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身心全面協調發展,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二、學情分析
健美操課程內容提倡個性發展,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自身喜愛的運動項目,進行較系統的學習,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的運動愛好與專長。本課為健美操專選課程,學生是各專業的學生,經過一學期健美操課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健美操的基本動作特點,能夠按照音樂的節奏和速度,協調、規范、優美地完成組合動作,并且能夠結合所學的健美操理論知識,進行動作、造型的創編,為后期的自主學習動作和隊形創編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學習的重要性
中等職業學生的身心發展正處在主要、重要階段,通過學習健美操,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塑造學生端正的身體姿態、提高藝術素養、陶冶情操、增強自信心自尊心、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及群體意識。健康活力健身操黃金級套路是現代中學生非常喜歡的一套動作組合,動作舒展大方,運動路線多變化,利于多角度開發學生的思維,同時能夠體現當代中學生的青春朝氣,使學生進一步的體會健美操的藝術魅力,提高學生學習健美操的熱情。
四、教學過程設計
健美操教學過程由課堂常規、熱身運動、學習健康活力健身操黃金級套路A組、自學健康活力健身操黃金級套路A組相反方向動作、創編空間、放松、總結幾個部分來構成。
(一)課堂常規。集合整隊,清點人數,師生問好,宣布本課內容。
(二)熱身運動。教師指導學生把學習過的動作套路進行簡單的隊形變換,以表演的形式來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在充分熱身的過程中,去復習鞏固上次課的動作組合,同時提高學生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增加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對健美操的'熱愛。
(三)學習健康活力健身操黃金級套路A組動作。教師完整動作示范,動作分解教學,使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教師運用領做法、遞加法、完整法、分解法、節奏變換法、視頻教學等教學方法,使學生逐步學習組合動作,并且結合音樂鞏固練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加強學生動作的優美性和力度感,增強學生的韻律感。
(四)自學健康活力健身操黃金級套路A組相反方向動作。以6―8人為單位,小組形式自學相反方向動作,讓學生在自學自練的過程中逐漸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學習研究并解決問題。自學小組由組長發揮作用,帶領組員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發揚團結協作的精神。教師對個別學習領悟慢的學生進行指導,使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練習過后,由教師檢驗學生的自學成果,并帶領學生跟隨音樂練習,提高動作的規范性。
(五)創編空間。要求學生在熟練掌握健康活力健身操黃金級套路A組動作的基礎上,將健美操創編理論知識與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創編新的動作套路。開展以小組的形式,組長帶領組員,積極參與隊形的創編練習,讓學生能夠真正的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健美操組合富有特色、更加充滿生氣、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創編思維,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空間,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
(六)放松練習。教師在音樂的伴奏下,帶領學生做舒展柔美的形體操放松,使學生能夠充分的拉伸身體和自我身心調整。
(七)課后小結。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點評,提出下節課要求及課后作業。
五、教學特色
(一)在新課前熱身活動中,通過展示表演的形式,使學生在復習鞏固原有知識之余,增強了學生的表演意識,激發了學生對本節課新知識學習的熱情。
(二)通過教師動作套路分解教學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模仿,進行遞加式學習,并自學反方向動作,逐步掌握知識。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而且也對自學能力有了積極的認識,更激發了學生對體育課的熱情。
(三)創編環節就是為學生搭建的一個檢驗并展示所學知識成果的舞臺。在創編過程中,學生發揮并利用創造力,編排出特色的、獨特的造型和隊形。使學生在展示個性的同時,也提升了團結協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淺談中職健美操課教學的設計藝術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健美操課的準備活動論文02-24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的結課藝術論文01-10
中職學校健美操教學方法的論文01-22
淺談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藝術論文10-09
中職體育健美操說課稿11-03
淺談健美操在中學體育教學的作用論文09-23
淺談聲學教學個性化藝術論文02-04
健美操的教學設計(精選5篇)05-26
淺談競技規則變化對健美操教學的影響論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