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域中的網絡文學論文
網絡文學與大眾文化需求
周志雄:今天我們來討論新世紀的網絡文學,在我看來,網絡文學對時代的貢獻不在于奉獻了可以和純文學比肩的文學經典作品,而在于一種整體上的文化貢獻,它擴大了文學的寫作群和讀者群,以更豐富的文化產品滿足了讀者多層次的精神需求。支持網絡文學繁榮的是網絡文化,因此,我們要深刻地認識網絡文學,必須對網絡文學背后的文化意味進行分析。同學們都是85 后、90 后,與我這一代相比,你們天然地成長在這個網絡時代,很多同學是讀著網絡文學長大的,網絡文學與你們的成長經歷是息息相關的,今天討論的主題是文化視域中的網絡文學,請大家放開講,講出自己對網絡文學的理解和閱讀感受。
董文杰:在談網絡文學之前,我想借用王曉明《在新意識形態的籠罩下》這本書中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白,他說:“在今天,新意識形態早已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而那些以守護靈魂家園為文化使命的文人更是早在90 年代初就意識到今天時代的熱點不在精神而在物質,不在追求完美,而在追求舒適。形而上的道永遠救不了近火,形而下的器則有益于生存,我們所面臨的將是一個世俗的、淺表的、消費文化繁榮的時期!蓖鯐悦饕徽Z中的地為我們指明了當下人所面臨的新的文化語境和精神需求:娛樂至上取代嚴正的意義思考,個人欲望的宣泄取代理想的追尋,而網絡文學既是在此新文化語境的背景中產生的一種新的文學生產方式,又以其自身獨特的文化符號系統參與到當下文學景觀的建構中。
以往,我們對網絡文學的理解更多地建立在它與傳統的對抗和對自我個性的張揚方面,然而,面對傳統這么一個空泛的概念,我們很難厘清傳統究竟指的是什么,網絡文學是真的反抗傳統嗎?還是僅僅是以大眾文化的形式完成個體對于傳統的認同?
從網絡文學寫作與閱讀的參與者來看,也無非是70 后、80 后、90 后,再小一點的也包括00 后,他們既不是超脫現實生活的局外者,也不是文化傳統的叛逆者,相反,他們內心深處是有一種對于傳統倫理的精神認同的,這種認同來源于生活在現實規范中的耳濡目染、父母的言傳身教和現代教育,只是,由于沒有經歷過他們父輩的人生體驗,這種傳授式的對于傳統的精神認同在他們那里僅僅留下了發了芽的種子卻沒有深深地扎下根。對傳統認知的不確定性很難讓他們不被城市中的時尚與流行文化所牽制,同時他們又為自身情感表達方式的不被認可而苦惱。
網絡文學與青春文化
周志雄:剛才幾位同學都談到了網絡文學的興起、繁榮是與其背后的大眾文化需求密切相關,需要追問的是,網絡文學所承載的大眾文化與傳統文學承載的文化內涵有什么不同?據說文化的定義有200 多種,與網絡文學相關的網絡文化該如何去界定和認識呢?如何認識網絡文化的時代意義呢?陳玉蛟:我想從青年亞文化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關于亞文化,它是與主流文化相對應的概念,它一般屬于與主流社會群體不同的'次級群體或邊緣群體。亞文化有著與主流文化不同的價值取向,對主流文化采取抵抗、顛覆的態度。
有人說,中國自近代以來,青年發出聲音大約有三次: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第二次是六十年代的紅衛兵狂熱(但這是在“造反有理”的政治鼓勵與煽動下出現的,并非個體意識的自我覺醒,其反叛性已帶了些變味),第三次則表現為八十年代末期的先鋒熱潮。而到了目前的網絡時代,青年們有了第四次發聲,但它的反叛形式已經不是如五四時期的直接對沖,而是通過一系列網絡用語與惡搞,以一種玩世不恭的姿態,對主流文化進行解構,從而衍生出不痛不癢的亞文化,網絡文學即是其重要的表現之一。青年亞文化產生于青年對社會規則、制度特別是成年人對他們的壓制的不滿,在這一層面常表現為代際矛盾;而從意識形態上來看,青年亞文化常常表現出對霸權的反抗,特別是在社會存在階級差別的情況下或者轉型期,青年亞文化會表現出更強烈的離經叛道色彩。
網絡文學與性別文化
周志雄:在網絡時代,女性受教育和參與社會活動的程度大大提高,女性的網絡寫作呈現獨特的時代特點,出現了很多專門的女性站和富有女性氣質的文學作品,女性性別意識及其文化形態在網絡寫作中有新的發展。今天參與討論的女同學很多,請大家結合自己的性別體驗來談談網絡小說。姚超文:拿我所讀到的《后宮· 甄嬛傳》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兩部作品來說吧。兩部作品站在女性的立場上描寫女主人公的心路歷程,盡可能迎合讀者的需要(網絡小說的受眾群中,女性讀者多于男性)。例如《后宮· 甄嬛傳》就完全以女主角甄嬛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故事。在作者筆下,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異常豐富,這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讓其跟隨著女主角甄嬛,經歷跌宕起伏,品味愛恨情仇,能引起一批讀者尤其是情感細膩的女性讀者的情感共鳴。在我看來,《后宮· 甄嬛傳》是網絡文學作品中一部較為上乘的佳作。與被改編成的電視劇不同,小說《后宮· 甄嬛傳》字里行間不經意間透露出文采,古香古韻,頗具典雅氣質。這點與一些不注重小說語言修辭等外在形式,只憑情節的驚險曲折取勝的網絡小說不同。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作者辛夷塢是最受熱捧的網絡作家之一,創作了女性情感小說《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山月不知心底事》《許我向你看》《我在回憶里等你》等。辛夷塢將自己的這些小說稱作“暖傷青春”。何謂“暖傷”?辛夷塢給的定義是:小說主人公在經過了現實中的多重困難,經過愛與被愛的曲折糾結之后,“我依然愿意給愛情一個溫暖的結局,讓主人公在以后的歲月中愿意去回憶”。作者希望讀者在讀過這些愛情故事之后,依然對愛情抱有希望,依然能從中獲取溫暖的力量。辛夷塢筆下的主人公不斷經歷著人生的挫折,結局不像瓊瑤筆下的愛情那般完美,更富有現實感,在直面現實中,從不同的角度揭示著主人公的成長,從而引起讀者的極大共鳴。
網絡文學與讀者的文化需求
周志雄:網絡文學在中國的興起和發展繁榮,離不開網絡讀者的支持。需要追問的是到底是哪些讀者在讀網絡文學,讀者也是分層的,他們從網絡文學中讀到了什么?網絡文學在哪些層面上滿足了他們的文化需求?
劉治興:我覺得網絡文學在中國的興起和繁榮是與中國國情分不開的。在歐美、日本這些網絡、文化、科技、教育、藝術非常發達的地區,他們的網絡文學并沒有出現類似中國的熱火朝天的局面。如果從審美消遣的角度來看,歐美等國家的經濟更為發達,文化娛樂方式多樣,民眾在業余可以選擇的種類也非常多,因此,網絡文學可能只是占了很小的一個比重。另外,從讀者的角度來說,中國的人口更多,雖然改革開放后經濟發展迅速,但是絕大多數民眾的業余消遣的選擇余地非常的小,而網絡文學由于其花費少、易獲得,又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消磨空虛時間,所以閱讀網絡文學成為許多國人的習慣愛好。如果將網絡文學作為一個文化產業來對待,那么它的興起也與中國近些年的經濟轉型、生產方式的變革有關。隨著一二產業的逐漸衰落,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而網絡文學背后是一個強大的文化產業鏈,這可以為第三產業貢獻更多的利益,促進國家經濟增長。所以在社會和時代的各種復雜的因素促使下,網絡文學應運而生。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并不是一次偶然的露面。
【文化視域中的網絡文學論文】相關文章:
傳統體育文化在旅游場域中的抉擇與發展論文10-07
社會文化視角下網絡文學探析論文10-07
地域茶文化在室內設計領域中的應用分析論文10-02
網絡文學下數字閱讀推廣思考論文09-27
青少年網絡文學閱讀心理分析論文09-20
視知覺心理學論文04-11
鋼琴視奏教學談論文07-08
人間場域中醫患關系的重現與凝視論文05-03
公共環境中導視設計探析論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