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微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論文
目前大學生幾乎都擁有一部可以上網的手機,手機上網成為了當前大學生獲取各種信息、傳遞和溝通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正是這種先進的網絡技術和移動終端設備的發展,微網絡文化高校平臺可以形成并發展起來。相比BBS論壇、E—mail等網絡傳播媒介,微網絡工具是一種同步時效性的傳播工具,它采取的是點對點的傳播方式,對于傳受雙方來說,可以實現即時的互動交流。目前,隨著網絡技術的更新,微網絡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完成了從電腦終端之間的溝通到與手機等移動媒體的互聯互通的轉變,已經成為了大學生行為、信息和思想記錄或表達的重要形式。根據騰訊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第三季度報告,即時通信QQ的月活躍賬戶為7。839億[2],大學生則幾乎都擁有不止一個QQ號碼。截止2012年2月微博的注冊用戶已經突破了3億,而據調查顯示,97%的在校大學生開通了微博,并且使用手機(同時用電腦)登陸微博的學生高達92%。[3]可以說,微網絡工具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學習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就為微網絡文化高校的形成提供了便利的平臺。
高校主要通過提供相同的文化氛圍和相似的生活選擇,使得不同個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大學生認同于母校相同的文化范型之下。這個趨同的過程是以不停地群體間互動為主要形式的。之前這種群體間的互動主要是通過“一支筆、一本書、一塊黑板”或者“聽報告、開大會、讀報紙”的方式來實現的。這一傳統的模受限于時空的限制,而微網絡突破了時空界限,校園文化活動傳播的方式、傳播的速度及廣度等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大學生可以利用微網絡工具自由地向教師咨詢自己的疑惑,可以與教師探討自己所關心的問題或話題,可以與同學或他人進行各種文化交流等。這樣一來校園文化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更貼近學生的現實,教育內容也更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時期文化校園的建設勢必離不開微網絡的建設,而微網絡在高校這個獨特的空間里也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當代大學生往往傾向于追求標新立異的互動方式和溝通模式。此外,他們還喜歡模仿社會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和語言形式。這些都加速了微網絡工具在大學生中的時尚流行。以微博、QQ為代表的“微文化”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的生活主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通過跟帖、微博等渠道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看法、意見與建議。毫不夸張地講,當今大學生的信息傳遞與溝通、人際關系網絡的構建、友誼的發展、戀愛關系的確定,等等,都和微網絡工具息息相關。這就為微網絡文化高校建設提供了廣泛的實施對象,微網絡文化高校的建設也就獲得生根發芽的土壤。
從對微網絡文化高校形成條件的分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微網絡文化”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占領著大學生群體,高校文化建設的工作者必須面對這新的趨勢,積極適應高校文化建設的內容、方法、途徑等諸多方面的變化,及時轉變工作理念,不斷探索“微時代”下高校文化建設的新機制。筆者認為,作為對網絡教育實踐不斷深化發展的一種積極回應,新時期構建微網絡文化高校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必經之路。下面僅從兩個角度對如何構建微網絡文化高校談一點個人的淺見。
微網絡文化高校中課堂教學的網絡化與虛擬化。研究表明,課堂的空間設計與組織形式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4]進而成為影響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因素。當今大量的新技術開始在課堂中使用(從最初的投影到今天的交互式電子白板)使得教學與學習環境發生了極大地變化。但是從實際的情況來看,課堂的進程大多被教師制作的課件所控制,學生仍是被動的參與學習。這種教學活動僅僅是形式上的信息化,而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沒有發生本質變化,因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很難被調動起來。而微網絡的廣泛運用則有可能從根本的改變目前的教學現狀。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高校課堂教學的網絡化與虛擬化。高校課堂教學的網絡化與虛擬化,首先依賴于無線多媒體教室的'建設。近年來,中國移動加大了Wi—Fi熱點的建設,好多校園里已經能夠使用中國移動公共Wi—Fi網,這就為無線多媒體教室的建設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這樣的教室里,教師可以直接將便攜的移動終端設備(如平板電腦)鏈接到投影系統中,來演示教學課件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和視頻等,同時通過教室的無線網絡與學生的移動終端設備互聯,以此來實現課堂上師生直接交流學習心得,學生通過移動終端設備發送問題等。課后通過通訊平臺保持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密切聯系,交流上課筆記,探討學習心得,學生還可以在移動終端設備上完成老師指定的報告或者作業。與此同時,移動終端設備還可以替學生的作品留下紀錄,形成一份數字化的教學檔案。這樣一來高校課堂就具有了網絡化與虛擬化的特征,教學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一言以蔽之,在微網絡文化高校中,利用微網絡技術實現課堂內各主體之間,包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技術與環境等相互之間的無縫鏈接,使學習變得更為便捷和人性化。
微網絡文化高校中管理方式的數字化與互動化。微網絡下,大眾傳播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傳播由“教堂式”演變為了“集市式”。此種傳播模式下,一方面,開闊了大學生的視野,擴展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另一方面,各種不同觀點、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甚至消極、反動的觀點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心理等方面,從而對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筆者認為高校管理方式只要實現數字化與互動化就可以從容地應對這種挑戰,并且在挑戰中完成微網絡文化高校的建設工作。具體如下:首先,管理工作的數字化,必將改變高校管理工作的舊有模式。具體就是,微網絡下高校管理工作必須加快教育數字化的進程。要建立校園網管理微博平臺,將虛擬的“微社區”作為高校管理的新領域、新手段,運用微網絡下的現代數字技術,以文字、圖畫、聲音、視頻、甚至動漫等計算機可識別代碼的形式,來呈現與組織高校管理活動。在此過程中,不僅微文化校園建設得以加強,而且可以做到引領大學生建設文明高雅的微文化校園生活。其次,在某種程度上講,高校管理工作是一個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信息高度互動的過程。如果管理者代表的信息沒有形成“輿論氣候”或“優勢意見”,那么這種信息流將在傳播中將成為“劣勢意見”,從而導致其管理信息的主導性作用弱化。因此,必須要充分利用微網絡平臺信息傳遞快捷、交流互動即時等優勢,與被管理者進行各種信息如學習信息、娛樂信息,甚至情感信息的傳遞,拉近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情感距離,激發與他們的情感共鳴。這個互動過程中還要借助骨干學生的輻射力,充分發揮他們與同齡人習相近、性相吸的特點,價值觀、生活態度相近,他們的觀點和態度在廣大學生中具有較高的認同度等優勢,增強管理主體與被管理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優化微網絡管理平臺的傳播效果。此外,微網絡可以幫助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將對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負性評價與輿論倒向積極輿論氛圍,營造出一個良性的微網絡宣傳環境。在這樣的環境里,知識的傳遞和教育的進行,都將變得更加快速與容易。當被管理者的學生在微網絡的環境里體驗到幸福感、成功感和樂趣感的時候,他們的創造性和戰勝挫折的心理彈性就逐漸建構起來。這對未來的高校管理工作的互動性將奠定良好的前提。
總之,微網絡文化將是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外在顯現,是承擔高校精神文化的載體。微網絡文化氛圍的構建對形成高層次、高品味并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微網絡的優勢,建立與“微時代”趨勢相適應的微文化高校校園。
【小議微網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商業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的論文10-05
校園媒體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論文10-04
體育社團對校園體育文化傳播的影響論文10-03
小議班級文化建設12-05
文學作品對校園文化建設作用論文10-05
學生行為特征對校園景觀設計的影響論文04-17
網絡的影響議論文02-17
小議網絡心理咨詢環境的創建論文09-20
小議網絡傳播對自我意識的作用論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