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教學如何為培養實用型人才服務論文
摘 要:病理學是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可見其在醫學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好病理學,使他們從基礎順利的走向臨床,成為實用性的醫學人才呢?筆者的觀點是: 1 必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病理學分為病例解
關鍵詞:門診護理論文投稿,醫學護理論文發表,兒科護理論文發表
病理學是醫學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可見其在醫學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使學生學好病理學,使他們從基礎順利的走向臨床,成為實用性的醫學人才呢?筆者的觀點是:
1 必須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病理學分為病例解剖學和病理生理學,前者著重于形態學改變的研究,后者著重于機能代謝方面的研究,不論病解或病生,單憑理論教學是不夠的,必須與實踐結合,也就是說實踐性較強,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需理論聯系實際,不僅要做好理論教學,更重要的是做好實踐教學。
1.1 在理論教學方面,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淵博的理論知識。在教學中要避免“注入式”教學方法,并且還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素質和文化基礎及不同專業采取既能適應學生學習又能提高其學習興趣的“趣味式”教學。比如我在講到心肌梗死的并發癥時把可能發生的室壁瘤比作在心臟上安裝了一顆定時炸彈,形容其危險性;講風濕病時,把風濕病比作一只老虎,先舔過關節后咬住心臟,讓同學們認識到風濕性心臟病遠比風濕性關節炎嚴重,再給湖師生上課
時,講血栓形成,除著重強調血栓形成的三個重要條件外,還提出作為護士在臨床上應如何預防血栓的發生,對于長期臥床的或嚴重損傷的病人護理時要注意哪些問題?舉例思考,臨床上偶爾發生的病人病情穩定但在翻身后為什么會突然死亡等。在理論教學中除了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外,還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修養,因為病理學是與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緊密相連的,只掌握單一病理學知識是不夠的,掌握相關學科的知識相當重要,同時還要經常翻閱一些報刊雜志增加一些新知識、新概念。醫學科學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新的知識不斷出現,舊的知識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而被不斷的淘汰。那么,想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真正的實用性人才,教師就必須付出心血和努力,首先豐富自己的知識。常言道:“要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在教學中始終牢記這樣的教誨,“要想教好病理學必須把相關知識全掌握。”只有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才能把病理學知識同其相關知識結合起來,融會貫通,講起課來也才能輕松自如,從而使學生易學易懂;同時作為教師,為人師表的宗旨要求我們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真正的成為實用性人才。
1.2 實踐教學方面:病理學是通向臨床的橋梁,且形態學的研究更為重要,單憑理論的講授往往顯得枯燥無味,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所以實習課就顯得更重要了。在實習課上:
①重要抓答題標本觀察:大體標本是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道具,結合理論講授學生易學易掌握。對于一些典型標本,如檳榔肝、脂肪肝、足干性壞踞,慢性腎炎等,學生根據肉眼觀察就能做出較準確的判斷。講解標本時同樣需要避免“注入式”啟用“啟發式”教學方法,老師多提出問題讓學生們勤于思考。如干性壞疽為什么會變黑。慢性肝淤血為什么稱為檳榔肝等,這樣多提一些問題不但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增加了學習動力。在觀察大體標本時也可實物對照配合圖解佐以生動的語言,可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
②觀察病理切片:觀察切片的目的是讓同學們在鏡下看到組織結構的變化同大體形態的改變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加深感性認識。在觀察病理切片時主要選擇一些較為典型的切片,同時也要配合圖解,并與正常組織形態,進行比較方可加深理解和記憶。
③增加動物實驗和電化教學:因為標本和切片只觀察到了形態結構的改變,而形態結構的改變與機能代謝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動物實驗課觀測到機能代謝的變化,這樣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于實驗條件的不足還可以利用電化教學加以補充。電教可直接生動形象的運用動畫的形式反映病變形態和機能代謝的改變,如:酸堿平衡紊亂,電教用動畫將酸堿量的改變加以描述并配有同步理論解釋,使學生易理解易記憶。
總之,實踐教學是使同學們對疾病發生后,器官在形態改變上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后從實踐再回到理論上來加深理解和記憶。
2 抓重點內容
把理論和臨床表現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除重點講授病理變化外,還應將重點放在臨床病理聯系上,因為學習病理學就要同學們了解和掌握疾病發生的原因、機理、病理變化的規律,才能明白臨床上各種疾病出現癥狀和體征的原因,才能夠對癥治療和提前預防,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醫學實用型人才。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這部分內容視為重點,對學生進行啟發教育,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分析思考能力。如:講完慢性支氣管炎后,要問為什么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容易并發慢性肺原性心臟病;急性腎炎患者為什么會出現高血壓;對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人臨床上為什么會以轉氨酶增高的多少來判斷肝細胞損壞的程度,慢性纖維空洞型肺結核病人為什么會出現心悸、紫紺、下肢浮腫等等。如果能把疾病的.變化規律與臨床表現緊密的聯系起來,就能夠認清疾病的本質,為臨床診斷疾病打基礎。
3 開展臨床病例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開展臨床病例討論是運用所學的病理學基本知識對臨床工作中常見的有一定難度的典型病例機型分析討論,提出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可增加學生對病理變化和臨床聯系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如對一小腿骨折病人經過石膏固定兩天后下肢浮腫加重,后經拆除石膏重新包扎,浮腫仍不減輕反而逐漸加重并向上蔓延至小腹,四天后病人坐起時突然高叫一聲而死亡的病例的討論。通過這樣一個病例的討論,同學們分析了病人死亡的原因,做出了正確的診斷,加深了對病理變化與臨床聯系理解,而且上課時,氣氛活躍,興趣濃厚,效果很好。如此經常開展一些病例討論便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增加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學是為臨床服務的,特別是我們的病理學教學,能為培養實用型人才作出應有的貢獻,使學生能夠由基礎順利地走向臨床是我們最大的心愿,若能做到如此我們也將感到欣慰和自豪了。
【病理學教學如何為培養型人才服務論文】相關文章:
英語實用型人才培養教學論文06-29
開放實驗教學培養技能型人才論文06-30
淺談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會計教學論文06-29
應用型人才培養初探論文06-29
淺談實用型財會人才的培養論文06-30
軟件測試案例教學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論文09-06
改革商務俄語教學,培養應用型俄語人才論文05-12
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論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