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慈孝文化現實意義的思考相關論文
中華民族是一個傳統的倫理制度民族“慈孝”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范疇,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九“慈、孝”在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處于“為先”的地位,被看作“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一切人際關系得以展開的精神基礎和實踐起點。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深刻調整,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蕩,傳統倫理道德觀念日益受到沖擊,如何弘揚傳統慈孝文化,深入挖掘傳統慈孝文化的現代價值,更好地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當前新形勢下研究慈孝文化現實意義相當重要
從發生學的視角看問題,任何一種社會倫理建構(包括某種倫理思想體系)的形成,都有“原”與“源”兩個方面的綜合成因“原”即根源、根基,指社會現實的經濟關系、社會結構、政治狀況及其變化“源”即淵源,指歷史地形成的傳統倫理文化(也包括外來倫理文化影響。“原”決定一種現實社會倫理建構的社會性質、價值導向和時代特點;“源”不僅為這種社會倫理建構提供可資選擇的倫理思想、倫理觀念、道德規范、價值模式、行為方式、人格模型等文化資源,而且還規定或影響這一社會倫理建構,包括道德話語系統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當然,作為“源”的傳統倫理必然要受到現實之“原”的檢驗、篩選和改造,從而確定其現實價值對象性,以實現“原,源”整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新的社會倫理建構。這是倫理文化演進的一般規律“慈,孝”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其演變也自然要遵循倫理文化演進的一般規律。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扮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率見昭考,以孝以享”,充分說明了慈、孝之原始意義;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教人把心安放在“仁”之內,教各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尋找安頓、尋找歸宿,父母的心,走向子女的心成為慈;子女的心,走向父母的心成為孝。儒家先哲倡導孝道,還有更深一步的創獲,就是推行其“仁愛”的主張,從而使孝行境界得到新的提升。《論語·學而》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孝”是子女對父母的愛“泛愛眾”則是對其他人的愛。并且孔子將“孝”與“梯”兩范疇合用,稱為“孝梯”,并與“仁”相聯系,視“孝梯”為“仁”的核心和基礎。從而把對家庭內部的關切,推及至對國家的愛,對天下的關心。在父母對待子女問題上,我國先哲們提出了“慈”這一重要道德規范《荀子·君道》提出:“請問為人父?曰:寬惠而有禮”。賈誼則認為“親愛利子謂之慈”。父母不僅要養護子女,還要對其言傳身教。《管子·形勢解》所說“父不父則子不子。”強調為人父母者教子要以自身良好的品德、行為言傳身教,潛移默化,讓良好的品德像陽光雨露一樣滋潤孩子健康成長。慈孝文化流傳千年,有著很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
而當今中國社會,是一個全面繁榮的歷史新時期,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帶動了精神文明的日新月異,傳統慈孝文化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家族主義盛行的傳統農業社會被自由獨立的商品經濟取代,傳統的以家庭、家族為中心的人際交往轉而為以個人發展需要為基礎的人際交往,人的家庭意識弱化,而各種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的出現,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遵循新的道德規范,慈孝文化只能化為父母對子女的撫養、教育,子女對父母的良好態度與行為;隨著新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推行,當代年輕人不在迷信家長和權威,不再拘泥于家庭和家族,往往造成兩代人的溝通障礙。研究慈孝文化的現實意義,使傳統慈孝文化的演變適合當今時代、社會的要求,并以此為起點積極推進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構成的倫理道德,既淵源(“源”)于五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倫理,又植根(“原”)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重新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道德體系,就顯得相當重要。
二、對慈孝文化現實意義的思考
(一)慈孝文化是維系家庭和睦的重要紐帶。
慈與孝作為最基本的道德范疇,父慈子孝,主要界定的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親關系“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唐孟效的《慈母吟》影響了我們幾代人。一方面,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愛是一種最純真的愛,它里面除了有血肉相連的愛,還有一種親情的愛。父母愛子女是一種責任,這種愛是本能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和培養也是孩子成人、成材不可缺少的條件;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國將逐步進入到老齡社會,絕大多數老人特別是農村老人仍然是以家庭為其主要的生活空間、經濟來源和精神寄托的主要場所。如何正確處理老人與子女的關系,同樣是影響現代家庭和睦的重要因素。因此,父母慈愛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經常鼓勵孩子,為孩子成長、成材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經濟條件;子女孝敬父母、贍養老人,充分尊重老年人人格,尊重和滿足老年人的合理要求,不僅從物質上照顧好老年人的生活,而且從精神上使其老有所樂、老有所愛,才能使家庭和睦。
(二)慈孝文化是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點。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個人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個人成材、成功不可缺少的條件。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慈是父母對子女的責任;孝本出于天性,人之生命受之于父母,從出生到成人,無不承受父母的撫育和關愛,不孝則違背人性。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被定成為天倫,位于五倫之首,人出生以后首先形成的人際關系就是個人與父母的關系。愛與奉獻是優良道德的本質,誰相信一個不具備“親親”德性的人會真心實意地尊重他人,又有誰愿意同這樣的人交往呢?只有父母愛子女,子女孝敬父母、贍養老人,才能彰顯出自己的良好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
(三)慈孝文化對于建立和諧社會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產物,是社會的細胞“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家庭是否和諧,關系到每個人的幸福,關系到每個家庭的穩定和積極功能的充分發揮,進而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穩定。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所有家庭都和諧了,整個社會才能和諧。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獨立尊嚴和個性感受,采取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在一些地區,還存在著子女不贍養老人等現象,這些影響家庭和睦、和諧的現象就是因為沒有正確處理好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造成的,提倡慈孝文化,在全社會營造父慈子孝的社會氛圍,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現象的發生,促進家庭和諧,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
三、正確理解把握慈孝文化的現實意義重在行動
(一)父母慈愛有度、慈愛得當才能促進子女的健康成長、成才。
慈愛的價值和作用在于以情動人,從內心深出打動孩子,使孩子在接受慈愛的過程中悟出道理,產生自主性和探究勝,從而找到自己的目標和位置,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父母應該以平等的姿態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考慮問題,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愛好,幫助孩子挖掘自己身上的優點,幫助孩子樹立信心,要經常鼓勵孩子,從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關心孩子,使他們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個人品質都能得到全面的培養和提升。
(二)孝敬父母、贍養老人要落實到生活的點滴之中。
馬克思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類發展的空間”。如果我們不能把握時間,不能抓住時間,我們就不僅失去了發展自己的空間,而且也喪失了盡孝的機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出門在外盡量不讓父母替自己操心;在家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照顧好父母的飲食起居,經常給父母打電話,給父母提供生活必須的物質條件,從精神上關心父母,使他們能夠開開心心的生活等。
(三)以慈孝為起點,學會感思,回報社會。感思是人的本質特征。
感思就是關愛世界,就是回報社會,就是奉獻人生。自古至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價值觀念一直受人推崇。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思,并把它推及他人,推及世界萬物,人就有了感思之心。感思是人生的大智慧,它使人有了為人處世的良好心態和心境。常懷感思之心,就能正確的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關系,就能最大程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心就會向善,社會就會和諧,經濟就會快速發展,人民就會安居樂業,國家就會繁榮強盛。
【對慈孝文化現實意義的思考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美學現實意義的認識和思考論文08-11
現實意義下的文化心理學論文08-12
太極文化與高校體育的相關論文06-09
“慈孝”文化活動倡議書09-27
公路文化建設思考論文06-23
文化景觀論文:村寨文化景觀變遷思考論文06-22
旅游文化的相關理論與實踐問題論文06-23
《三字經》與中國慈孝文化11-03
《三字經》的中國慈孝文化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