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戰爭》中的爆破場景摒棄以往戰爭片特效制作,全部采用真實爆破,所有演員真實感受戰場的危險,在拍攝過程中異常艱辛,使影片成為一部真正的戰爭電影。下文是為大家精選的《我的戰爭》觀后感800字范文,歡迎大家閱讀欣賞。
《我的戰爭》觀后感800字范文一:
我要說的也不是影片反映的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中學畢業后就不再概括中心思想了。我也不懂電影藝術,看電影純屬消閑,本文純屬瞎扯。
一部視覺戰爭大片
這是一部視覺戰爭大片,戰爭場面雖然不能跟二十多年前的《雷霆救兵》恢宏與慘烈相比,但四場戰斗也是挺殘酷的,氣勢與拍攝手法絕非充斥熒屏的腦殘抗日神劇可比。毫無疑問,無論演員陣容,還是戰爭場面的聲、光、影,本片完全夠得上國產大片的水準。我看的是IMAX,很爽!
本片由香港人彭順執導,與動作片大師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相比,雖然有幾個鏡頭依稀能看到徐克的影子,但顯然不是徐克瀟灑飄逸的武俠美學風格。相對而言,我更喜歡《智》劇的風格。
國產片仍然不擅長講故事
國產大片從《英雄》、《十面埋伏》、《夜宴》和《無極》等開始,攝影技巧、場景設計達到了國際大片的高度,但故事情節卻蒼白無力,更不必說思想深度了。
本片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劉恒,但故事也講得不算好,幾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前后脫節,故事性不強。
軍列入朝后在大橋上遭遇美軍空襲,美機輪番投彈、掃射,旁邊懸崖上暗堡里的機關槍又響了起來,士兵們像割草一樣被放倒,還沒走上戰場就挨了一悶棍。我腦中馬上出現《兵臨城下》中新入伍的蘇軍士兵在碼頭上遭遇德軍突襲的慘景,當然了,《兵》劇的場面要血腥、殘酷得多。
部分細節經不起推敲
軍列入朝遭遇空襲很正常,美軍確實掌握了朝鮮戰爭的制空權,但大橋旁邊的懸崖上出現聯合國軍暗堡就太了。一次戰役是我軍秘密入朝后突襲聯合國軍,二次戰役后聯合國軍已退回三八線附近,美軍可以空襲我軍后方和補給線,但怎么可能在火車暢通的我軍后方鐵路線筑起暗堡伏擊我軍列呢?
第三場戰斗是孫北川率領九連進占聯合國軍撤退后的小鎮中伏被圍,但不可思議的是孟三夏的文工隊居然與九連一起進入該鎮。雖然我不了解志愿軍的建制,不清楚哪一級別的部隊才有文工隊,但文工隊不屬戰斗序列,怎么可能跟著尖刀連進入最前線呢?為了表現孫北川英雄救美幫孟三夏排雷這一情節,連常識也不要了。
《我的戰爭》觀后感800字范文二:
電影中的爆破場景摒棄以往戰爭片特效制作,全部采用真實爆破,所有演員真實感受戰場的危險,在拍攝過程中異常艱辛,使影片成為一部真正的戰爭電影。
導演彭順坦言由于影片中有很多爆破場景,涉及到的演員眾多。如今,觀眾的要求很高,你不可能很簡單的拍完一場戲一個鏡頭,就能達到效果的。幕后需要很多的準備工作,才能完成一個很好的鏡頭。因此導演的準備工作不止是影片的拍攝背景和畫面,還有爆破、槍戰等。對于彭順來說,此次戰爭題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電影拍攝期間不斷和爆破師溝通,保證影片爆破的拍攝質量的同時,保障人員安全是首要任務。導演彭順則表示在拍攝過程中最困難的是花時間嘗試爆破效果,為了追求高質量的爆破畫面,劇組需要反復進行爆破,保證爆破畫面的效果,演員們也需要多次近距離接觸爆點,非常危險。每一次拍攝危險鏡頭結束后,導演會第一時間確定拍攝演員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然后再確定拍攝畫面效果,盡一切可能的保障演職人員的人身安全。
《我的戰爭》觀后感800字范文三:
反映朝鮮戰爭的中國影視作品,近幾十年較少,但在今年出了三八線,我的戰爭等數部作品。9月15日上映了電影《我的戰爭》,網絡上據說口碑上一片叫好,票房也一片飄紅。懷著對先烈的景仰和對朝鮮戰爭的憧憬,我趕了下時髦,看了這部電影。我 寫了這篇影評,以饗大家。
從小我是個軍事迷,大約男孩子們都有這個興趣。這次由香港導演彭順首次執導這部國產大片。在心目中有種想像應該是與有著以前不同的風格。中國老一輩導演秉承前蘇聯的導演方法,或多或少都有些模仿的痕跡。很典型的是著重反映領導在戰爭中的中心地位。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個人崇拜多多少少
都會在電影中表現出來。這些電影很多人都看過。
時間跨進到了現今,歐美戰爭電影的進口給了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們的中心人物總是普通士兵在戰場中的艱辛犧牲,而他們上級卻又常常表現出在某種程度上的無能。區別太大了。
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在這里不贅述了。這部電影只是講述了一支志愿軍部隊在朝鮮戰場的作戰情況。以筆者個人喜好,看戰爭大片不愿有過多的情感戲,戰爭就是戰爭。而這部電影恰恰就把文戲作為了一個重點,占了幾乎一半的篇幅。類似于《狂怒》的糖葫蘆結構,也許是為了吸引女性注意力。但顯得不
倫不類。這一點我相信大多數戰爭片愛好者不會茍同。
戰爭片的好看就于情節和細節的處理。難度和殘酷是一波接一波的高潮,戰斗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而要因地制宜,處理不同的困難,電影中的志愿軍戰士卻是一味的沖鋒,一成不變的打法,當了敵人的活靶子。可能導演要突出志愿軍戰士的勇猛和堅強,堅韌不拔,勇于犧牲,但這與二戰時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全體玉碎,自殺性沖鋒有何兩樣。另外有個細節值得玩味,根據史料,由于美軍的火力和空中優勢,志愿軍的武器與美軍差距巨大。志愿軍的進攻往往會選擇在夜晚,避免與美軍在白天戰斗,這樣美軍的空中優勢無法發揮,而且美軍不擅長夜間戰斗,會大大削弱美軍的戰斗能力。電影《我的戰爭》卻把最后一場攻堅戰選擇在白天,這是違反當時的戰爭常識的。還有一點戰士投擲手榴彈,手榴彈只要一出手,就會驟然爆炸,沒有一點延遲時間。可見導演和編劇并沒有認真的去請教軍事專家。也沒有認真去研究敵方的戰斗狀況,電影的可信度是很低的。作為一個主旋律電影細節的探討應該是嚴肅認真的,但
畢竟是一部電影。這些細節只要劇情處理的好,,我想觀眾都是可以容忍的。
而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大量使用手持攝影機,近距離拍攝,鏡頭晃來晃去。第一視角在玩戰爭游戲時,可以做到玩家深入其境,大呼過癮,但作為一部電影,這將嚴重導致觀眾在看戰斗場面時發生眩暈,頭昏眼花,天旋地轉。無法集中注意力。大大打擊了觀眾的觀影積極性。完全破壞了暴力美學,慘不忍睹。唯一感到欣慰的只有音響效果一流,戰爭戲完全沒有拍好。也許是導演想拿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攝影方法,讓觀眾有一個全新的感受。但這對觀眾的要求相當苛刻。觀賞性和娛樂性消耗殆盡。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優點,有些部分特別打動人,例如戰士飛身去救連長。連長中彈后倒地,好象睡著了,觀眾都希望連長能活著回國,他卻沒有能回來。還有戰士上戰場與女友,護士的告別等等。就不多說了。真不知道網上評價如此之好的文章是從何而來,作者到底看了這部電影沒有?或許是一種宣傳手段。
從演員來看劉燁的表演也是大失水準,作為第九連的連長,只空喊了幾句口號,激勵戰士奮勇殺敵。并沒有表現出一個基層指揮應有的豐富戰斗經驗,足智多謀的策劃。與“三八線”電視劇中的連長無法相比,相反文戲,感情戲卻很出彩。總體來看《我的戰爭》是一部失敗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