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科學教案范文七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問題引申通過什么現象,可以判斷兩種物質混合后有新的物質產生?
第二課時
教 學 過 程教學反思
討論為什么燃燒很旺的炭火越扇越旺,而燃燒的蠟燭一扇就滅?
結論:炭火由于燃燒猛烈,當扇子扇它時,把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扇走,帶給它更多新鮮的氧氣,因而越扇越旺;而蠟燭由于火力較弱,扇子扇它的時候,雖然能給它帶來更多的氧氣,但同時也把它的熱量帶走,使蠟燭的溫度降低,低于燃燒所需的溫度,所以蠟燭會熄滅。
拓展讓木炭燃燒得更旺:
1.討論:判斷人們是通過控制燃燒的哪些條件進行滅火的?
2.復習:物質的燃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
3. 我們在滅火時往往只需破壞燃燒條件中的任何一個,就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4.提問:是不是所有物質燃燒都可以采用同種方法滅火呢?
5. 結論:B-P24
。1)油桶著火,應迅速移走其他油桶,以防引起爆炸,利用的是搬開或隔離可燃物的辦法(草原或森林著火時,往往都要開辟一個隔火帶)。
(2)電路引起著火,應先切斷電源,然后蓋上沙子隔絕氧氣(如果直接用水澆,就容易引起短路、觸電)。
。3)用滅火器滅火,滅火器產生的泡沬或二氧化碳能隔絕氧氣,大部分的火災都可以用它來滅火。
(4)消防隊員用水來降低燃燒物的溫度,以實現滅火。
網上學1.常用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干粉滅火器、泡沫滅火器。
2.認識一些燃燒爆炸有關的標志。
3.小學生如何防止火災?SB-P25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熱愛小動物,樂于去研究它們的生活習性。
2、能用比較的方法,找出貓和兔的相同點,歸納出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
3、知道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長毛,胎生,吃奶長大。
4、能認識多種常見的哺乳動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兔的生活習性的圖片,活兔或兔的剝制標本。
2、學生準備:課前有目的的觀察兔的生活習性,收集有關兔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觀察兔的身體特點。
教師出示觀察材料,兔或兔的掛圖。
二、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教師將學生的匯報板書到黑板上。
三、比較貓和兔的異同,揭示哺乳動物的概念。
1、將兔的特點和前面一課觀察過的貓比較,有哪些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學生分小組討論,并記錄到課本上。
2、研討、匯報。
3、教師小結。
像兔和貓這樣的動物,身體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尾五部分,身上長毛,胎生,小動物吃它媽媽的奶長大,叫做哺乳動物。
四、運用概念判斷,認識更多的哺乳動物。
1、學生閱讀課本中的圖,指出課本中的這些小動物是不是哺乳動物?
2、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于哺乳動物?
五、單元小結。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鳥類和哺乳動物,你能說說這兩類動物的主要特征有什么不同嗎?在學生比較回答后,教師小結:我們研究鳥和哺乳動物,主要是從它們的身體特點、生活習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去研究的。在以后研究別的動物時,也應該從這些方面去研究,并且可以將這些方面特點相似的動物歸為一類。
六、課外拓展。
同學們課后可以選定一種動物,繼續研究它的生活習必性,并寫一篇研究報告。
教學后記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家養小動物的認識。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精神。
3、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能解開一些迷惑,收獲一些知識,發現一些現象。
教學過程
一、提問引入。
同學們,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我們初步的了解了鳥類和哺乳動物的特征,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其它的動物,你們覺得他們有哪些比較有趣的地方沒有?有哪些你們還弄不明白的地方沒有?
二、收集問題,整理問題。
1、學生發言,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全記在黑板上。
2、整理問題:當堂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將剩下的問題中值得探究的提供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
三、確定研究方法。
學生選中問題后,讓他們分小組進行討論,怎樣對這個問題進行探究,確定好他們的探究方法。
四、課后探究。
五、記錄探究結果。
六、匯報探究結果。
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 篇3
在“彩光變”活動的開始,我和孩子們遇到了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該一起實踐,一起研究,一起學習,一起深化我們的活動。
一開始,老師滿懷希望地把手電筒和彩色的皺紋紙放進去,預設了孩子們喜歡的活動過程,但結果卻令人失望。孩子們的興趣只持續了十分鐘。的原因是什么?我向聽課的老師請教遇到的問題,希望通過群眾的智慧給我一些啟示。老師建議我可以先觀察孩子們對什么感興趣,然后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去深入挖掘。于是我下樓去觀察和思考,發現孩子們對“光”變化的現象很感興趣,但因為我放進去的材料太單一,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規律,這導致了活動的停滯。因此,我找到了很多可以改變手電筒燈光的材料,比如糖紙,各種布料,透明紙,水果泡沫網,雪花等等。實驗的結果出乎意料地成功。手電筒的光通過這些材料不僅變得明亮和美麗,而且還改變了形狀。這些新發現讓孩子們在新一輪的活動中感到有趣和快樂。
實踐證明,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跟隨孩子的興趣,選擇有價值和有益的活動點,更有利于孩子通過自己的發現,積極地構建相關的知識和經驗。
大班理科教學計劃
幼兒園大班科學的教學計劃:理解的聲音
活動目標
1、要知道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不同的聲音可以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
2、對事物振動的最初理解產生聲音。
3、開發注意力和傾聽的潛力。
活動準備
1、課件的聲音
2、小鈴鐺、小鼓、木魚等玩具。
活動過程
聽錄音,介紹話題,激發孩子的興趣
課件:聲音
1、請閉上眼睛聽這個聲音。
。1)笑
(2)哭泣
。3)打鼾
請睜開眼睛
2、你剛才聽到什么?
讓孩子們說出他們所聽到的,并引起他們對聽力的興趣。
3、你想聽到其他聲音嗎?
請再閉上眼睛
。1)吃飯的聲音
。2)打噴嚏
。3)秒針
回答老師,你聽到了什么?(孩子們暢所欲言)
2、識別聲音
你知道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嗎?
。ㄗ層變焊鶕约旱睦斫庹f話)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實驗:擊鼓
。ㄗ層變和ㄟ^實驗了解物體的振動)
讓孩子們把手放在鼓上。老師將木槌敲幾下讓孩子們通過
聽覺、手形、視覺和感知物體不斷地振動。
孩子們用什么能聽見?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
耳朵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它可以把聲音從振動轉化為神經信號,然后傳遞給大腦。
除了聲音,你還知道耳朵的功能嗎?
告訴孩子們,我們的耳朵也可以幫助我們保持平衡。
耳朵非常重要。我們必須保護他們!
3、兒童操作,感應震動,發聲
1、請在桌子上玩小鈴鐺、鼓、木魚等玩具。
提醒幼兒邊敲門邊觀察,聽不同的物體發出不同的聲音,
讓孩子在物體不斷振動時感受到物體的聲音。
概要:物體的振動產生聲音。我們用耳朵聽各種各樣的聲音。
2、討論什么聽起來不錯。
。1)播放音樂
(2)噪聲
讓幼兒感受音樂和噪音,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經驗談論各種聲音,好聲音,壞聲音。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在做做玩玩中感知“光能穿過洞”這一科學現象。
2、樂于參與活動,愿意在動手、動腦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學具:手電筒若干、手工紙剪成的小兔頭型若干、操作盤子若干(里面放記號筆、紙、剪刀、膠水等材料)。
教具:手工紙剪成的大熊頭型1個,并在眼睛的部位開兩個小洞。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激發幼兒在玩中探索影子
1、提出問題,直接導入:
師:今天我們繼續來玩影子游戲,看,這里有一只小兔,你能讓小兔也有影子嗎?需要什么工具?
2、幼兒自由探索
3、幼兒交流自己的發現
師:小兔影子在哪里?(出現在桌子上、椅子上、墻上、地上等)
有新發現嗎?(影子還會變大、變。
4、教師小結:
師:小朋友真能干,讓小兔黑黑的影子出現在墻上、桌上、地板上教室的各個地方,還發現影子會變呢!
二、鼓勵幼兒探索發現推進、拉遠小兔或手電筒,影子會變化
1、幼兒第二次探索影子的變化
師:影子還會變化呢,怎么會變化的,我們再來玩一玩。
2、幼兒交流自己的方法
師:你是怎么玩的.?(推進、拉遠小兔和手電筒,小兔影子都會變化)
3、教師小結:
師:小朋友真聰明,發現推進、拉遠小兔,影子會變化;推進和拉遠手電筒,影子也會變化,影子游戲真好玩!
三、鼓勵幼兒在做做玩玩中發現“光能穿過洞”這一科學現象。
1、教師演示兔子影子,引導幼兒觀察不同(老師的兔子影子上有眼睛)
師:我也想玩玩,看我的小兔影子和你們的一樣嗎?
2、鼓勵幼兒探索如何讓兔子影子上也有眼睛
師:有什么辦法讓你的小兔影子上也有眼睛呢?
3、幼兒講述辦法
4、鼓勵幼兒探索
師:桌上有蠟筆、紙、剪刀,膠水,就按你們的辦法做,做好以后到前面來試試,看看小兔影子上有沒有眼睛!
5、幼兒交流探索情況
師:你是怎么做的,成功了嗎?
6、教師繼續玩影子游戲(拳頭影子演示)啟發幼兒
師:看來,畫眼睛、貼眼睛的方法都不能成功,我再來玩一個影子游戲,看看能不能給小朋友一些幫助。
5、鼓勵幼兒發現影子上出現“眼睛“的秘密
師:拳頭影子上怎么會出現眼睛的呢?
6、教師小結:
師:原來有洞,光就能穿過去
7、鼓勵幼兒再次操作在兔子頭上剪洞
8、師:怎么讓小兔頭上有洞呢?用你的辦法試試,如果不會剪可以看示范圖。
9、幼兒交流探索結果
活動延伸:
讓小兔影子上有嘴巴。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共2頁,分為“自制水棱鏡”、“制作牛頓盤”2個部分。
學生們在驚詫于雨過天晴時彩虹的美麗,但卻未必能解釋雨后為什么會產生彩虹?學生們知道彩虹由7種顏色組成,但卻未必能解釋彩虹不同的色彩是怎樣形成的?本課意圖利用三棱鏡與牛頓盤的制作和使用,讓學生了解到光可以分解和混合。
第一部分:自制水棱鏡。
教材首先將一束陽光投射到三棱鏡上,讓學生觀察產生的現象。學生們將可能會觀察到三種現象:一是陽光被棱鏡的一面反射到墻壁上,我們會看到一塊白色光斑;二是投下的棱鏡的陰影;還有一種現象就是被折射出來的彩虹。讓學生描述并解釋觀察到的這幾種現象,他們可用光的反射來解釋白色光斑,然而在解釋彩虹形成時,就遇到了障礙。于是教材提供了這樣的解釋:“陽光穿過透明的棱鏡時,光的路線會發生改變,被分解為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保ㄎ艺J為在實際教學應該注意兩方面的事項:一是如何讓外界的陽光引到教室內來,第二是如何從鏡子反射陽光過渡到棱鏡折射陽光。)
這種現象如果能被學生用一定的方法再現,那是多么愉快的事。于是,教材就提供了一種簡便易行的制作太陽光譜的活動——制作水棱鏡的活動。在制作水棱鏡時,學生還可能觀察到水中的硬幣、鏡面的折射效果。教師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下光的折射現象,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我認為教材中這種制作方法可以用配套材料中的器材替代,并且效果比較好。而水棱鏡分解陽光,我們可以做成模擬實驗?梢杂檬蛛娡驳墓馓娲柟,水棱鏡替代三棱鏡,白紙替代墻面。這樣的改變一方面可以解決這節課受陽光限制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經歷模擬實驗的產生與設計過程。)
在活動結束前,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聯想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彩虹或折射現象,分析其中的光學原理,并利用這種原理創造性的再現天空中的彩虹。
這部分的內容,是這節的重要部分。
第二部分:制作牛頓盤。
白色的太陽光(姑且將陽光的顏色稱為白色)通過棱鏡能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那么這些光能否再混合成白光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面臨這個問題,學生們會怎樣思考呢?按照探究的一般過程,他們應該下一個真假判斷,再通過設計實驗加以驗證。設計實驗的過程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雖然教材中沒有要求有這樣的思考過程,但在出現牛頓盤制作之前,教師還是應該帶領學生經歷這樣的過程。相信學生們會找到驗證的方法,他們可能會想方設法地制出7種不同顏色的光,再將這些光同時用鏡面反射到同一個地方;或者找出不同的顏料將它們混合在一起(這時他們看到的卻是黑色)。
牛頓盤是利用視覺暫留現象將不同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制作牛頓盤的活動可稱得上是一個“工程”。因此我們可讓學生在課外事先剪好7個不同顏色的圓片,或者由教師直接提供牛頓盤。課堂上可以讓學生思考“顏色的排列順序、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看到的效果”諸如此類的問題,以求觀察與研究的結合。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制作水棱鏡,并利用水棱鏡對光的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觀察研究,鼓勵學生積極地、有創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并理解“三棱鏡能夠改變光行進的路線并分解光”。
2、通過組織、指導學生制作水棱鏡和牛頓盤并觀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現象,使學生了解有關光的折射的初淺知識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過牛頓盤對光的混合實驗,使學生對七種色光混合形成白光產生新的探究問題,激發學生課余時間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愛好、樂趣。
三、教學準備
1、演示材料:投影儀(光源)、三棱鏡兩個、透明玻璃一塊、鏡子兩面、水棱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水盆(裝水)一個等。
2、分組材料(按四人一組準備數量):水棱鏡套材料一套、牛頓盤套材一套、手電筒(光源)、16K白紙等。
3、其它材料:觀察記錄紙兩張
四、教學過程
1、觀察陽光的分解。
(1)教師提問:你們有辦法將室外的陽光請到教室里來嗎?
。2)教師演示:利用鏡子將陽光反射到墻壁上。
。3)教師提問:這個實驗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學生描述并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教師板畫鏡子反射陽光的線路草圖。)
。4)教師提問:將鏡子換成玻璃,又會產生什么現象?鏡子與玻璃有什么區別?(教師板畫陽光透過玻璃的線路草圖)
。5)教師出示三棱鏡,并讓學生觀察及描述三棱鏡的特點。
(6)教師提問:將一束陽光照到三棱鏡上,將會出現什么情況?
(7)學生猜測、教師演示,學生觀察現象并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8)引導語:這個實驗你想做嗎?老師這兒沒有這么多的三棱鏡怎么辦?我們自己動手做一個三棱鏡好嗎?
。9)教師引導并解釋水棱鏡模擬實驗:水棱鏡替代三棱鏡、手電筒替代陽光、白紙替代墻面。
。10)學生實驗:水棱鏡分解手電筒光,開成光譜。
。11)請做得比較成功的小組上臺演示
。12)教師提問:要使這個實驗做成功需要注意什么?(學生小組討論)
。13)教師提問:剛才在白紙上我們看到了什么現象?除了光譜還有什么?請在記錄紙上標出相應的位置?(學生小組討論,并作好記錄)
。14)教師板畫、小結:教師板畫手電筒的光穿過水棱鏡時,光前進的方向發生改變,并被分解多種顏色的光。那么,你現在能不能解釋三棱鏡分解光的道理?
。15)教師再小結:陽光穿過透明的三棱鏡時,光行進的方向會發生改變,被分解成多種顏色的光,形成太陽光譜。陽光是由多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例舉日常生活中的“彩虹現象”。
(1)學生討論并交流以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還在哪里看到過類似現象?
。2)引導語:沒有三棱鏡,沒有水棱鏡,我們也能用水和鏡子分解陽光。
。3)教師出示簡易水棱鏡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過程。
(4)教師介紹人造彩虹的簡單制造方法。
3、單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動。
。1)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老師還有一個問題:當陽光透過三棱鏡照到墻面上形成光譜,如果我將墻面換成一塊三棱鏡,你想,這七種光透過三棱鏡又會變成什么顏色的光呢?太陽光通過棱鏡分解成的多種顏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學生作出判斷,并嘗試說明判斷的依據。
。3)教師提問:你想研究這個問題嗎?(小組研討: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4)教師小結:同學們,在300年前的18世紀初偉大的科學家牛頓就研究過這個問題,為此,牛頓還制作了實驗工具,后來稱它為牛頓盤。
(5)出示牛頓盤及制作方法,并解釋怎樣做這個觀察實驗。
。6)學生在課后,利用牛頓盤進行研究并思考: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附件一:
觀察記錄
記錄人:記錄時間
1、請記錄手電筒光透過水棱鏡在白紙上看到的現象及其位置,用小圓圈表示位置。
2、怎樣用實驗的方法驗證我們的想法,畫出示意圖
附件二:
《利用牛頓盤來合成光的研究》研究記錄
研究提示:旋轉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塊的大小是否會影響白色光合成的效果?從7種圓形紙板中任選幾片做相同的實驗,是否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研究人:研究時間:
牛頓盤配色方案請寫出旋轉后牛頓盤合成光的顏色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簡析】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1課。教材從“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一熟悉的場景引入,引領學生了解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由此引出本課研究的主題。本課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由我們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引出本課要研究的材料這一主題;第二部分——探索,讓學生根據材料對物品進行分類,培養學生的分類思維,并在分類過程中對材料作初步的觀察與辨別;第三部分——研討,在經歷觀察與分類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發表關于“按材料對物品分類”的觀點,在觀察的基礎上初步描述各種材料的特點。作為《材料》單元的起始課,本課要幫助學生建立“兩種世界”的概念,讓學生從材料的視角看世界。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對材料的“初始認識”,從而統領整個單元的學習。
【學生分析】
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許多感性的認識,他們能說出許多材料的名稱,也知道許多材料的特點。但是,二年級的學生對材料的認識主要來自于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無意識的觀察與了解,比較模糊和零散。他們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時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學生對材料的這種模糊概念或錯誤認識都將成為本課教學的起點。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我們周圍的世界可分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人工世界是由人設計并制造出來的。
2.物品是由各種材料做成,不同材料具有各自的特點,可以把物品按材料分類。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觀察并識別構成物品的各種材料,與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在教師指導下學習按材料對常見物品進行分類。
科學態度目標
關注我們生活世界里的材料,發展研究材料的興趣。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材料對于制造人工世界的重要性,倡導環保節能。
【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常見材料的特性。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衣服、橡皮筋、燒杯、瓷杯、瓷碗、塑料杯、可樂瓶、玻璃瓶、氣球、金屬勺、小木塊、木筷、回形針、毛巾、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班級記錄表、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分別出示自然景觀圖、城市風光圖和家居生活照片)聚焦:我們生活在豐富多彩的世界中,既有天然形成的自然世界,如山川、湖海、森林、草原等,也有人類設計、制造的人工世界,如房屋、橋梁、汽車、電器、服裝、文具等。(引出課題《我們生活的世界》)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認識到兩種世界的不同,引出“材料”這一研究主題,啟發學生對材料做出思考。
二、探索
。ㄒ唬┱J識材料
1.(出示椅子圖片)這是一把很普通的椅子,它是由什么做成的?當自然世界里的樹木被砍伐下來做椅子、桌子時,木頭就成為了一種材料。木頭是我們生活世界里很常見的一種材料。
2.小組討論: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有哪些物品,它們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提供科學詞匯幫助學生描述材料名稱(金屬、塑料、玻璃、橡膠、纖維、陶瓷、木頭等)。
。ǘ┙o物品分類
1.在我們生活的世界里有很多很多的物品(一一出示14種物品),你能夠給這些物品按它們的材料分類嗎?
2.說明:這些物品都已經標上了序號。
3.出示要求:
(1)把這14種物品按順序在桌面擺好,然后把相同材料做成的分為一堆。
。2)把由同種材料做成的物品序號記在活動手冊的表格中(或由教師單獨發放活頁表格)。
。3)把無法確定的物品序號寫在“其他”那一格。
提示:音樂響起時,整理好材料,準備發言。
4.分發材料,小組分類、記錄,教師巡視。
設計意圖:通過給常見的14種物品進行分類的活動,讓學生在比較、分類中體會同種材料不同物品的共同點,感受材料的普遍性與多樣性。
三、研討
1.我們把物品分成了哪幾類?說說你分類的理由。
適時指導:衣服、毛巾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可樂瓶、橡皮筋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教師簡單介紹纖維)。
2.每種材料都有什么特點呢?
預設:
塑料——輕、顏色多、光滑
金屬——有光澤、打不碎、會生銹
木頭——黃色、有條紋、能浮在水上
橡膠——有彈性
玻璃——透明、光滑、會反光、容易碎
纖維——柔軟、能做衣服
陶瓷——重、易碎、光滑
各小組討論后開展全班交流研討。在研討過程中,教師將學生對物品的分類結果及材料特點的描述記錄在班級記錄表上。
3.小結:有些物品是由塑料、金屬、木頭、陶瓷、玻璃、纖維、橡膠等單一材料做成的,也有些物品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材料做成的。每種材料都有自己的特點。
設計意圖:學生先參與分類的活動,后對各種材料的特點進行討論,從中體會每種材料的特性,進而意識到人們就是根據材料的不同特點制作成不同物品的。
四、拓展
通過課件展示自然材料被加工成人工材料的例子,并向學生講述人們常常要將自然材料加工成人工材料,目的是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材料的來源,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究材料的欲望。
【板書設計】
我們生活的世界
自然世界人工世界
金屬塑料玻璃
橡膠纖維木頭
陶瓷其他
科學教案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學會自制“液體溫度計”。
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滴瓶或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燒杯(無條件的可用礦泉水瓶剪成杯子)、熱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體)等。
教學導入
1.上節課我們認識了許多的溫度計,提問:你們想自己有一支溫度計嗎?
2.教師介紹伽利略和雷伊發明的溫度計。
3.這兩種溫度計利用了空氣與液體的什么性質?讓我們來研究吧!
一.活動 自制“液體溫度計”
1.指導學生自制“溫度計”。
(1.)出示器材:小藥瓶、橡皮泥、紅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聰明的同學們,能否利用這些器材和以學的知識討論這怎樣來制作“液體溫度計”?
(3.)小組討論制作方法。
。4.)制作“液體溫度計”,對于學生作品,教師組織進行評價。
2.觀察自制“溫度計”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對學生的實驗、記錄、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導。
。3.)學生觀察。
。4.)匯報觀察到的情況。
3.研究不同液體制作的“溫度計” 在熱水和冷水中液柱的變化。
。1.)以4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2.)預測:我們會看到什么現象?
。3.)方法指導。
(4.)學生觀察。
4.整理分析實驗記錄,形成概念得出結論。
(1.)實驗中,幾種“溫度計”發生了哪些共同的變化?
。2.)引起變化的實驗條件是什么?
。3.)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4.)結論:液體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液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學生解釋自制“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氣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氣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學準備
一.教學導入
1.復習: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2.提問: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二.活動 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實驗的設計:
。1.)教師組織學生針對兩個問題進行充分的思考和討論:
①把空氣裝在什么容器里?
、谟檬裁捶椒芸吹娇諝獾呐蛎浐褪湛s現象?
。2.)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補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體來發現。啟示:可以在燒瓶口上套小氣球。
·借助因受熱膨脹而冒出的空氣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氣收縮,外界氣壓將水壓入管中或瓶中來發現。
·通過容器的鼓凹來發現。空氣總是充滿容器的空間,當容器凹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小。當容器鼓時,說明空氣體積變大。
。3.)評價:在此環節思維活躍的同學給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實驗方案。
2.實驗現象猜想。
3.按設計的方法完成實驗。
4.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5.分析比較,我們的猜想和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嗎?
三.小結:
空氣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學生解釋伽利略溫度計的原理。
課后反思: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經歷對固體熱脹冷縮性質的探究過程。
2.觀察認識多種物體在受熱受冷時的體積變化,合理分析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實驗的過程中,培養科學探究的興趣。
2.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讓學生明白科學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學知識
1.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知道一些液體、氣體、固體熱脹冷縮在生活中相關應用。
教學準備
小氣球、酒精燈、火柴、固體熱脹冷縮演示儀、踩癟的乒乓球等。
一.教學導入
1.閱讀指南車信箱。
2.液體、空氣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思考:固體會不會也熱脹冷縮呢?
3.讓我們一同來研究研究吧!
二.活動 研究鐵軌間為什么留縫隙
1.實驗研究:固體的熱脹冷縮
。1)教師演示:介紹酒精燈的使用步驟:
、僮笫址鰺趔w,右手摘下燈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趧澲鸩,讓火焰朝上接近燈芯點燃酒精燈。
、鬯缁鸩,將熄滅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苤v解火焰的分層,指出外焰溫度最高,加熱時要使用外焰。
⑤熄滅酒精燈時,左手扶燈體,右手取燈帽,快而輕地蓋上,待火焰熄滅后,提起燈帽,再蓋一次。
。2)學生練習使用酒精燈(交待注意事項。)
。3)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銅球的熱脹冷縮實驗。
(4)描述實驗過程和看到的現象,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2.補充實驗:玻璃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老師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熱不易炸裂)可以順利地進入管內到達底部,用酒精
燈加熱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內,你們想,會有什么現象?接著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內,你們又推想一下會發生什么現象?
(2)組織學生描述實驗的過程和看到的現象。
。3)分析:實驗現象告訴了我們什么?
。4)固體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三.小結
固體、液體、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四.拓展: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
。1)解釋教材出示的三種現象。
。2)找一找,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熱脹冷縮現象?
[ 內 容 結 束 ]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春天科學教案03-09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范文04-0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關于科學教案07-24
身邊的科學教案07-13
關于科學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