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科學教案

時間:2022-07-08 09:11:52 科學教案 我要投稿

有關科學教案合集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科學教案合集8篇

科學教案 篇1

  電路出了什么故障

  1、經歷思考電路出故障的各種原因的分析活動過程。

  2、學會做一個電路檢測器,并學會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故障電路的方法。

  3、讓學生經歷用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故障的原因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4、在學生經歷分析電路故障原因和檢測電路故障原因的過程中,培養他們注重實是,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前準備:

  1、小組準備:

  每組準備一個帶有故障的串聯電路(1個壞的小燈泡、1根沒有剝絕緣皮的電線,1節廢電池),制作電路檢測器的材料(電線若干根、電池盒1個、小燈泡1個、燈座1個)。

  2、教師準備:

  有1個小燈泡的無故障的串聯電路,1個電路檢測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展示臺下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的串聯電路:

  提問:大家請看,這是一個以前我們連接過的能使兩只小燈泡同時發光的電路,誰能說說電流在這個電路里是怎樣流動的?

  講解:電從電池的一端流出,通過燈泡,回到電池的另一端,形成一個環路,燈泡就會亮起來。這個由電池、電線、燈泡組成的,有電流通過的環路就叫做電路。

  2、小組連接一個有故障的串聯電路

  談話:老師為各組也準備了一個這樣的電路,請你們把斷開的電線連上。

  提問:小燈泡亮了嗎?小燈泡沒亮說明什么?(學生回答后板書課題:電路出故障了)

  (二)各小組分析出故障的原因:

  1、討論、分析:

  請大家分組討論、分析,電路中的哪一部分可能出故障了?把討論結果記錄在“表一”中。

  2、交流:

  你們認為,可能有哪些原因導致電路出故障了?(板書學生分析的結果)

  3、整理記錄:

  請大家根據剛才同學們的發言,把自己的記錄補充完整。

  (三)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1、討論: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2、學習用一個電路檢測器檢測電路:

  (1)學做一個電路檢測器:

  (展臺展示“電路檢測器”) 請大家仔細觀察老師做的電路檢測器,然后自己也試著動手做一個。

  注意:

  ① 做好后一定要先試試小燈泡亮不亮;

  ② 要注意安全,不準用它來檢測人的身體或220V的電路。

  (2)學習使用電路檢測器:

  教師演示檢測一根電線;用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和一根電線的兩端相連接,如果小燈泡亮了,就說明這根電線沒有故障;如果結果相反,則說明這根電線有故障。

   3、分組討論制定檢測計劃:

  下面,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制定出一個檢測計劃(也就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把計劃寫在“表二”中。

  交流、匯報:你們組制定的檢測計劃是怎樣的?

  4、用電路檢測器查找故障原因:

  現在,請同學們按照自己訂的計劃,用電路檢測器故障原因。

  要求:

  ① 邊查故障,邊記錄(可以把結果記錄在“表三”中);

  ② 數數本組的電路共出現了幾個故障。

  5、交流、匯報:

  (1)你們組檢測到了哪些故障?請你上臺來和大家說說你們組是怎樣檢測的?

  (2)大家認為他們小組的檢測怎么樣?

  (四)排除故障,使小燈泡亮起來:

  故障已經找到了,你能排除這些故障,使這些小燈泡重新亮起來嗎?請動手試試看。

  (五)總結:

  今天我們遇到的電路故障有:電池沒電了、電線的外皮沒有剝掉、小燈泡壞了。如果今后遇到了其它故障,你會怎么辦?

  請大家注意,電路檢測器只能在實驗室里檢測簡單的電路,絕不能用來檢測家用220V電器電路,否則會出危險。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知道溫度表的基本構造。

  2、使學生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

  3、使學生學會表示溫度的讀法和寫法。

  教學準備

  杯子、水槽、溫度表模型或投影。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引新

  二、溫度表的初步認識

  三、認識溫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溫度的讀法。

  四、溫度的讀法與寫法訓練

  五、總結、結束本課

  1、師:(出示兩杯冒熱氣的水)如果要判別這兩杯水,哪杯水溫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討論)(可以憑眼觀察)

  師:如果這里又有兩杯水都不冒熱氣,那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判別哪標水溫高呢?

  生:(討論、試驗)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通過運用感覺器官來判別水溫的高低,這辦法不錯,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體的溫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才能用手去感覺物體溫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熱過的油,從外表看不出它溫度很高,隨便用手摸,就會出事故的。

  2、師:剛才經過討論,我們知道用手能感覺出溫度的高低。但是,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溫水、熱水)請一同學上來,用兩只手分別放進冷、熱水中,請同學說說兩只手對兩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過了一會兒請這同學將兩只手同時放入中間一只水盆中,然后讓他說說對這盆水溫度高低的感覺。

  師:同一盆水,這兩只手對它溫度的高低的感覺,為什么會有不同呢?說明手對溫度的感覺是否可靠?

  生:(討論)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使我們知道了,人的手有時可以判別物體的高低,但有時也不可靠,要精確知道物體的溫度必須用溫度表來測量。這一單元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測量物體的溫度。(板書課題)

  師:(出示溫度表)這是溫度表,我們先來觀察一下它的構造,溫度表可以分成幾個部分?

  生:觀察桌上的溫度表并討論。

  師:(小結)一般我們把溫度表分成封閉的玻璃管和管內的水銀兩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還有刻度。

  師:溫度表上的刻度有什么作用?

  生:觀察、思考。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溫度表的球形玻璃泡內有水銀,水銀液柱隨溫度的高低會上升或下降,有了刻度就能、顯示出溫度的高低了。

  師:那么有誰知道單位是什么呢?(生答)現在我們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如今天的氣溫就讀成(板書)20攝氏度(具體數字可根據上課當天的氣溫)。如果要書寫就寫作“20℃”(板書)。

  1、師:誰知道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正確的讀法是怎樣的?應該怎樣寫呢?

  生“讀100攝氏度寫100℃(板書)

  師:那么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怎么寫?

  生:讀0攝氏度寫0℃(板書)

  師:有時溫度比零度還要低,該怎么表示呢?

  師:(指導)零下溫度要標以“零下”多少攝氏度,寫時在數字前面用“—”符號表示。例如零下5攝氏度寫作“—5℃”。

  師:(出示溫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動“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變化)

  生:(根據“液柱”的位置進行讀、寫練習)

  2、師:剛才通過練習,大家知道了表示溫度的讀與寫的方法,但有時溫度表里的液注不是正好在刻度線上,那怎么讀呢?(出示模型)由于我們在數學課還未學到小數,現在我們就采用這個方法來表示溫度:當液柱超過半格時,我們就加一度(舉例);當液柱不足半格時,就不要加(舉例)。

  師:(在模型上拉動“液柱”出題)

  生:進行練習

  課后感受

  學生能正確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水溫。多數同學測量較準確。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水的重要性,魚兒離不開水,對水中生物特性有直觀的感受。

  2、懂得保護水的方法,不往河里丟垃圾和倒污水。

  活動準備:

  《小金魚搬家》故事錄音,故事掛圖一套,情景圖片四張。

  活動過程:

  1、教師戴上“金魚”頭飾,扮成小魚金魚,“小朋友,我是小金魚,我原來是住在清清的小河里,可最近發生了一些事情,使我不得不搬家,唉!請小朋友聽聽我遇到了什么事。”

  2、請幼兒聽故事《小金魚搬家》,聽完后提問:“小金魚為什么要搬家?”請幼兒自由討論。

  3、出示圖片,請幼兒觀察、討論,請幼兒說說“誰對誰不對”,使幼兒懂得不能往河水里丟垃圾和倒污水,要保護水的清潔。

  4、小結。

  小金魚說:“小朋友,我就是因為這樣才不得不搬家的,以后請你們一定要保護河水的清潔,讓所有的魚兒都不用搬家。”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積極參與討論,初步掌握調查記錄食物的方法

  2.能通過簡單的統計分析,發現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問題和規律

  3.能用多種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

  4.發展學生的科學觀念: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類以及科學分類的觀念

  教學重點:通過記錄、統計,發現我們一天所吃食物的規律和問題

  教學難點:食物的科學分類

  教學準備:一天的食物記錄紙、實物投影儀。

  一、導入新課:

  談話導入:今天很高興能給同學們上課,我們這兒有個習慣,碰到熟人都會問:“吃過了嗎?”來打招呼,老師也想和同學們打個招呼:“你們早飯吃過了嗎?“那你們早飯吃了幾種食物啊?” 你們早飯就吃的很豐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豐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嗎?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我們一天的食物(出示課題)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記錄一天的食物

  1、師:那么我們一天要吃多少種食物呢,要研究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記錄下來,想一想應該怎樣記?

  2、提示記錄要求:記錄要實事求事,不要遺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來記錄,小組分工每人記一個。像肉包子這種食物記作肉和面粉2種食物。不會寫的可以用拼音。統計出小組內一天共吃了幾種食物。

  (學生記錄、老師巡視)

  3、交流:哪個小組先來交流一下你們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個小組的食物)

  問:通過剛才的交流你們有沒有發現每天吃的食物有沒有規律和問題?

  小結:我們一天要吃幾十種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飯、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飯。

  活動二:給食物分類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剛才我們發現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們把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嗎?請小組邊討論邊把食物記錄表格上,每張卡片寫一種食物,把字盡量寫得大一點、工整一些,看哪一組最先完成?邊整理邊討論怎樣交流才能讓其他同學聽清楚?

  2、學生分組整理、討論。

  3、一小組上前嘗試匯報交流(把食物貼在黑板上)說說理由

  4、師:剛才的小組把食物分成了幾類,用分類的方法對食物進行統計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分類關鍵是什么?(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教師指導)

  5、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確定一個分類標準,對食物進行分類。

  6、再次匯報交流,請用不同分類方法的小組匯報,師適時補充板書

  7、小結:我們給食物進行分類可以有多種方法,可以按個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結構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來源分、可以按生活習慣分等,不管怎樣分,只要在同一次分類的過程中保持分類標準的統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類:看書,教師要考考你們,植物類的食物和動物類的食物你們還可以怎樣進行分類。

  三、總結:

  通過記錄一天食物和給食物分類,現在你們還有什么問題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學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們從食物中獲得了哪些?)

  (如果有時間還可以請其他小組的上來補充黑板上匯報不一樣的食物,把它們按分類標準貼上去。)

  板書設計:

  一天的食物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國的科技成就對祖國和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通過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啟發學生學習他們高尚的品德和在艱苦條件下執著追求的科學精神。

  通過科技小報的編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知識與能力

  1.要求學生掌握:鄧稼先和“兩彈一星”。袁隆平和“秈型雜交水稻”。

  2.引導學生分析:中國的科學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收集中國現代科學家刻苦鉆研科學技術的事跡。編寫故事,編輯和制作科技小報和在班級交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展示我國近代科技的輝煌成就,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直觀、形象的認識。

  指導學生歸納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思路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兩彈元勛”鄧稼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

  2.難點:“兩彈一星”“秈型雜交水稻”。

  教法與學法

  1.教法:講解法、講述法和談話法,多媒體電教手段演示。

  2.學法:教師引導下的分析討論。

  課前導學

  1.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學生分組查找原子彈、導彈、人造衛星、鄧稼先、袁隆平有關資料。

  2.指導學生編輯小報:學生預習本課、制作小報。

  板書設計

  第六單元 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

  一、“兩彈一星”

  1.原子彈

  2.導彈

  3.“兩彈元勛”──鄧稼先

  4.衛星

  二、秈型雜交水稻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教學資源

  1.實物投影儀、電腦、錄像機(或VCD機)。

  2.投影圖片《近程導彈待命發射》。

  3.投影圖片《洲際導彈發射升空》。

  4.投影圖片《返回式遙感衛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間觀察水稻》。

  5.錄像帶或VCD光盤:紀錄片《東方巨響》片段。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開發:

  課題出自國標本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第二課,教材通過讓學生觀察固體在水中的表現,了解固體的更多的性質:沉浮性質、溶解性質等。本課在此基礎上,作了調整,為學生準備了兩組材料:大小不同的蠟燭,蘋果、蘋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筆、粉筆頭,長短不同的塑料棒。通過這些材料,讓學生發現物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溶解和不溶解現象等,也通過不同的材料對比讓學生發現:改變物體的大小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但會改變物體的溶解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仔細觀察物體,發現同一種材料制成的物體會有大小不同;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現象;

  學生能夠通過實做,驗證自己的想法;

  能夠通過整理數據發現物體沉浮現象和物體本身的大小沒有關系;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現象、沉浮現象等;

  知道物體的大小不影響物體沉浮,會影響物體的溶解速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經驗往往會靠不住;

  整理數據會得到有價值的發現。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提醒學生在新的環境里,發言和大聲匯報


學生做什么?


教學流程


教師做什么?


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別人的經驗,

能夠覺察物體的不同,能夠發現兩組材料在大小上會有顯著區別。

觀察與比較



「主題」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觀察要求

1、認識這些物品。

2、比較兩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物體在水中的表現。

提出物體在水中不同表現在記錄紙上如何表現。

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并提出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們的實驗要求]

了解實驗的性質、研究的范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么?要做什么?

[著手來探究]

我們打算怎么做:規劃一下流程,做什么?誰來做?需要多少時間?

怎么取得資料?實驗怎么做?怎么記錄?

匯報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些實驗現象對自己會有什么啟發?





假設與驗證










匯報與交流



提出問題:將兩組物體放入水中會出現什么現象?

兩組材料在水中的'表現會一樣嗎?

指導學生做記錄,歸納學生的各種經驗和想法,將學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并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



[協助學生確定實驗方法]


問題讓學生討論:打算如何做實驗,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記錄。理清各實驗的過程,確定實驗的觀察內容。


[協助學生實驗]


[實驗結束鼓勵學生就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綜合整理兩次實驗的資料、報告,發表自己的實驗心得,也聽取別人報告

[我們的發現]

這些數據顯示什么意義?

依據數據我們可得到什么結論?

[檢討與建議]

獲得對整個實驗的理解。


整理記錄









分享經驗



提出整理實驗資料的任務:對2、3兩頁的實驗記錄進行整理,形成總結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表心得,并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匯集到別組的經驗。

提出綜合性的想法、檢討實驗得失、提出新的問題。


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鳥對人來的益處是什么,引導幼兒懂得保護鳥類。

  2、引導幼兒知道鳥為什么會飛,了解探究鳥兒的飛行原理。

  3、引導幼兒逐養成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不同種類鳥的圖片和模型

  2、不同鳥的羽毛

  三、活動過程

  1、教師通過談話導入引出話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鳥嗎?鳥是什么樣子的呢?

  2、教師引導幼兒探索鳥會飛的原理是什么。

  (1)小朋友們思考一下,鳥兒為什么會飛?

  (2)是不是所有有翅膀的鳥都會飛呢?

  (3)鳥的羽毛的是什么樣的?你們覺得好看嗎?

  3、教師利用幼兒已有的經驗了解鳥的特征,請幼兒說一說鳥的身體特點。

  (1)鳥的身體是什么樣的?

  (2)鳥的尾巴有什么特點?

  (3)請模仿一下鳥飛的情境,感受鳥是怎么飛的。并說出自己的感受。

  四、活動延伸

  請幼兒想一想,由蘇很么發明是借助鳥的飛行原理創造的?

  五、活動總結

  首先幼兒知道鳥是一種非常小巧可愛的小動物,幼兒表達出自己很喜歡小鳥的情感。掌握鳥的外形特征,鳥的翅膀完全展開時呈扇形,便于扇動空氣,增加飛行的升力。而飛機就是利用這一點,現在成為我們出行旅游的交通工具了。

  其次鳥的骨骼是中空的,質量較輕,提醒呈流線型的,體表有羽毛,提供充足的氧氣。而鳥的身體內部有氣囊,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氣,關鍵是鳥的食量大,根本不會擔心在飛行的時候因為肚子餓就會被迫掉下來。

科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通過問題探討,認識文明對話的內涵及其意義。

  2、能為較長的學術文章提煉關鍵詞語,寫出內容提要。

  3、認識各種常見議論文在表達方式、語言使用和整體風格上的不同特點。

  4、了解、運用常用的論證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解題。

  喬治?薩頓是一位科學史家,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可以說是近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義的倡導者。在薩頓之前,科學史自身雖然已有很長的發展歷程,但卻還沒有作為一門獨立的職業化的學科而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薩頓通過一生的努力,以其業績奠定了科學史學科的基礎:他創辦了重要的科學史刊物;他確立了這個學術領域的獨立性;他建立了以學科為基礎的學會;他為科學史領域提供必要的參考資料、一般性的綜述、高級的專著以及教學手冊,并建立起科學史的教學體系。總之,人們經常把薩頓看作是當代科學史學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東方是指亞洲和非洲一帶,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遠東、中東地區和近東地區。在上古和中古時期,這里曾建立了光輝燦爛的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華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談論科學史的短文。

  二、學生閱讀課文,并用一句話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三、師生討論歸納如下:

  1、從實驗科學的角度來看,東方和西方是極端對立的。

  2、科學全部形成的種子是來自東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東方。

  4、分析這類人的表現和實質。

  5、凈化西方文明的途徑和方法。

  6、新的鼓舞來自東方。

  7、指出科學不能控制它本身的應用。

  8、東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質。

  9、感恩東方文明,并對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強調應該具有科學的態度,以實現東西方文明的融合。

  四、歸納本文的結構提綱:

  第一部分:(1-3)要正確認識東方和西方的關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確認識東西方科學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總結全文,促使東西方文化融合,完滿地實現人類的使命。

  五、問題探討:

  1、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有什么樣的關系?

  明:東方科學和思想是西方科學的源頭,并且會給現代西方帶來新的生機。

  2、作者從什么角度論述了東方科學在發展人類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評了某些偏見的?

  明:作者將自己多年研究科學史得出的結論,告誡某些帶有民族和地區偏見的西方人,要他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與現實,進行文明對話,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和繁榮。

  六、探究寫法:

  1、多用詩意的比喻,增強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節“實驗科學不只是西方的子孫,也是東方的后代,東方是母親,西方是父親”。用了一個人們習見的比喻,揭示出東西方科學的關系。

  “光明從東方來,法則從西方來,”光明是隱喻,比喻來自東方的真理,這真理像陽光一樣投射過來。

  2、文章組合上多變化,比較自然。

  自己的擔憂——存在的問題——一代人的使命——強調應具有的科學態度——文明要經過歷史的考驗而存活下來。

  七、布置作業:

  完成《評估》上的作業。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04-06

春天科學教案03-09

科學教案:蝸牛09-11

走進科學教案12-08

有關科學教案06-12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科學教案范文04-06

走進科學教案12-08

科學教案:刷子09-20

科學教案:泡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