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系學的教學課件
1.什么是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是一個社會組織或公眾人物,在一定職業倫理規范的指引下,為謀取有關公眾的理解和合作而從事的一種交流、溝通、勸說活動。
2.公共關系學的淵源和發展
淵源:(1)古人對公共關系的認識
中:西周末年,有人針對周厲王暴政而帶來的怨聲載道提出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觀點;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他們從各自學派立場出發,就如何處理各種人文關系進行了論述,如老子的“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墨子“兼愛”、“非攻”與人為善的交往原則;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在維系人文關系方面提出了更為系統、成熟的箴言性見解。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貴君輕”。
孔孟之后,儒家學說又有發展,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思想影響更為深遠。
我國古代思想家對人及人文關系的處理提出了至為深刻的見解,有不少見解帶有超越歷史、超越疆界的普遍意義;但毋庸諱言,這些認識相對局限于“形而上”的人文關系上,但在“形而下”的層次上缺乏對規范化操作方法的研究。 外:古代西方為原始民主政體實驗的推行,曾在演講、修辭、邏輯等人文領域有過認真的研究,著眼于如何“勸說”他人的'技巧和方法便成為重要的認識課題。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就怎樣運用語言來影響聽眾的思想和行為做了精心的闡述;
凱撒對如何與民眾溝通也很重視,《高盧戰記》促使其政治上成功; 西方人的認識多立足現實基礎,充分調動人的主體性,積極求實;他們的認識成果主要表現在操作層次上的體系建立和規范程序的制定;關注對關系的具體處理,認識到“勸說”的重要性。
(2)古代公共關系實踐
中:商周時,商代的盤庚遷殷,周代的公劉遷豳(音同賓),皆在遷居前對其部族進行過宣講、動員、勸說;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群雄爭霸,類公共關系活動更為活躍。如秦國商鞅變法時為取信于民在咸陽城門立柱一根懸賞若干;
秦漢以降,類公關活動從未間斷,在有些歷史時期曾呈現創新、躍的情景,如劉邦的“約法三章”。
西:古雅典:陶片放逐法;
古羅馬:十二銅表法;
西方天主教會和**之間的類公關處理方法可能是更為典型、完備的。組織上自成體系;公眾上**眾多、遍布各地;勸說過程上,散發《圣經》,禮拜、彌撒等形式;
教皇發動“十字軍東征”;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
古代的類公共關系無論從理論建樹還是操作技巧上都是比較原始、隨意、粗糙和未成“體統”的。
發展:(1)公共關系在美國的興起
興起原因:相對于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的民主政治體制有其自身特點;美國是個多民族移民國家,國民中具有較強的平等意識和群體觀念;南北戰爭后,國內市場體系發育比較健全。
19世紀30年代,“報刊宣傳運動”,《紐約太陽報》首倡;
1862《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并以此獲得了廣大公眾的支持;
1904,艾維·李在紐約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宣傳顧問事務所”,這是現代公共關系誕生的標志;艾維·李公關思想核心是“說真話”,幫助洛克菲勒財團擺脫窘境;艾維·李被稱為“公共關系的鼻祖”;
伯內斯,被譽為“公共關系學之父”,為公共關系學成為一門獨立而又系統的學科奠定了基礎。
(2)公共關系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美國開始向西歐國家“輸出”公共關系,最初進入英國,而后走向其他國家;
二戰前,公共關系局限于英語國家;
戰后,擴展到其他語系國家。
(3)公共關系在中國的發展
公共關系實踐:1980年,中央批準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建立經濟特區。不久,在深圳的一些“三資”企業都先后設立了公共關系部;
3.社會關系的一般調節手段
(1)剛性調節手段:經濟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政治手段;
(2)柔性調節手段:道德手段、心理手段、禮儀手段。
4.公共關系的調解法則
互惠互利法則;主動法則;承諾法則。
5.對象公共關系
員工關系;消費者關系;政府關系;媒體關系;社區關系;股東關系;競爭對手關系;國際公共關系。
6.關系人文主義
(1)含義:雖然承認作為個體的人的基本權力和獨立價值,但人必須和他人合作才能得以生存,才能實現互利和公益。
(2)特征:人性和個體獨立性存在于關系之中;關系決定個人在社會中的角色;關系本質上是互相依賴的;關系必須維護互利、公益。
7.公共關系調查的過程(詳見P181)
(1)調查課題的確定
(2)調查方案的制定
(3)調查資料的搜集和分析
(4)調查結果的評估和應用
8.公共關系策劃過程
(1)信息的分析
(2)目標的確定
(3)公眾的辨認
(4)主題的設計
(5)媒體的選擇
(6)計劃的編制
(7)經費的預算
(8)方案的審定
(9)策劃書的形成
9.口語傳播的技巧
(1)口語傳播的傳播者環節
首先要明確即將開始的口語傳播的目的;要認定自己的社會角色和傳播角色,最通俗的說來就是要知道“我是誰”;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要用口,也要投入自己的身心;要克服不適當的言語習慣和口氣。
(2)口語傳播的傳播內容環節
確定口語傳播的主題;發言要圍繞主題、緊扣主題;要言之有物、有根有據,力避華而不實、嘩眾取寵。
(3)口語傳播的媒介環節
用語準確、簡潔;要注意口語的流暢和連貫;要學會控制聲音;注意發揮非語言因素的傳播作用。
(4)口語傳播的接收者環節
要了解接收者;要尊重接收者;要臨停接收者。
(5)口語傳播的傳播語境效果環節
注意談話的知識性和啟迪性;努力營造一種輕松、歡快的語境氣氛;要不斷根據對方的反應進行即時反饋調整;要選好談話的場景。
10.文字傳播的技巧
(1)文字傳播的一般技巧
注意文字內容的刺激度;注意文字形式的對比度;注意文字出現的重復度;注意文字結構的變換性。
(2)漢字傳播的技巧
注意運用漢字的語言聲調;注意文字的通俗易懂、簡潔利落;注意創造意境。
11.“35”次緊急電話啟示
有時候危機反映的是事物的一種不穩定狀態,關鍵是如何使這種狀態向好的方面轉化,而不至于轉向負面,最后釀成危機。
12.什么是公關危機
對組織和相關公眾構成威脅、造成傷害、引起沖突的那些“緊急的或困難的”關頭和狀態。
13.“發言人制度”
(1)三大等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央各部、省級人民政府;
(2)設立目的:為保證對外宣傳的高度一致性,主動引導輿論,危機管理委員會必須設立“發言人制度”,“一個聲音、一個觀點”,以正視聽,掌握危機處理的主動性。
(3)“發言人”的選擇:第一,他必須負責任地向外發布真實的信息;第二,他必須從容面對新聞媒介,面對公眾,甚至要面對意想不到的不利環境;第三,他必須有利、有理、有節地駕馭場面,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響公眾。
14.危機管理組織架構設置
危機管理委員會(決策機構)——危機管理辦公室(常務執行機構)——危機管理工作小組(基層操作機構)
15.危機傳播管理的基本程序
(1)趕赴現場、了解事實;
(2)分析情況、確立對策;
(3)安撫公眾、緩和對抗;
(4)聯絡媒體、主導輿論;
(5)多方溝通、迅速化解;
(6)有效行動、轉危為機。
【公共關系學的教學課件】相關文章:
大學《公共關系學》試題及答案06-02
春雨的教學課件06-25
《爭吵》的教學課件06-25
象棋的教學課件06-25
《麋鹿》的教學課件06-25
質點的教學課件06-25
扇形的教學課件06-25
建筑的教學課件06-25
泉水教學的課件06-25
幼兒的教學課件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