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有一顆童心美文摘抄
在古希臘街頭,流浪藝人荷馬一邊彈著七弦琴,一邊說唱著古老的神活故事。他的四圍聚集了許多聽眾。他們聽得入了迷,故事結束,一齊噴噴贊嘆:“講得好,簡直活靈活現,都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這時候跑來幾個捉虱子的小孩,他們嘻嘻哈哈嘲笑荷馬:“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我們把它放了,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把它帶著!”這是赫拉克利特給我們講的一則寓言,寓言中的那幾個小孩乃是最早的哲學家。哲學家總是捕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一旦捉住,又成了看得見摸得著,因而不再是他捕捉的東西了。
人若能常有孩子的心境,便可以不要哲學了。因小孩的心境有三個特征:一是能忽然忘了過去的一切,純粹泯沒現在;二是對于極簡單的事發生濃厚的興趣,因他能將全部生命向一點貫注;三是沒有未來的憂慮,所以小孩子與宇宙本體最近。如《金剛經》中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對于我們這些大人要花費半生心血才能悟到的東西,孩子天生已具備了。“當下即是”,“無牽無掛”,在孩子的心境上也可看見。
愛爾蘭作家卡瑞說,大多數學識豐富的人,他們獲得美感的能力反不如年幼的孩子。在孩子眼中看到的是海上美麗多情的浪花,而成年人的眼里看到的卻只是海水中蒼茫混沌的`泡沫。孩子眼中的月亮,大人眼里沒有。
有一小女孩,拾起一枚落葉,金紅斑斑的。她透過這片秋葉去看太陽,光芒便透射過來,使得這枚秋葉通體透明,脈絡清晰如描。仿佛一個至高境界的生命展示它的五臟六腑,一塵不染,經絡優美。“呀!”女孩說,“它的五臟六腑就像是一幅畫。”是的,一個藝術家無論在閱歷和技巧方面如何成熟,在心靈上卻永是孩子。有人說天才便是時時能恢復童年心境的人,因為人在童年最具純正的天性,哲學家也是如此。孩子是最貧窮的富翁,是無智的智者,是無忌的哲人。因為,孩子本身就是理想,就是歷史,就是哲理。
王國維曾經在《人間詞話》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與尼采精神三變(駱駝、獅子、嬰兒)相似,而其中最高的境界應滾是第三個;因為當一個人追逐操勞了半生,對戎馬生活突然感到厭倦,發覺寧靜、質樸與周遭的美好,便一下子回到了“嬰兒”天真完美的世界。這是我們往往在困頓、流離、不斷地迫索之后的一種頓悟的表現,也可以說是“覺今是而昨非”、“是非成敗轉頭空”、“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心境。
人一生中的精神狀態可作三個比喻,那就是“精神三變——精神如何變成駱駝,駱駝如何成為獅子,獅子怎樣變為嬰兒”。“十年寒窗無人間,一舉成名天下聞。”“十年寒窗”是駱駝,“一舉成名”是獅子。駱駝在沙漠中行走,為了尋找生命的綠洲歷盡艱辛,但駱駝仍然會堅定而無怨無悔地走下去。事業輝煌中的人是獅子,獅子就是比較有威力并且能夠獲得榮譽的動物。
我們要去做一頭“獅子”,而做“獅子”的前提是首先要做好一頭“駱駝”。只有在當“駱駝”階段時拼搏向上、努力奮斗,才有在“獅子”階段雄踞山林的輝煌。甚至可以在做“獅子”最輝煌的時候退下來,繼續做“駱駝”充電,以便做第二次“獅子”,迎來第二個輝煌。
最后,奮斗一生的人終于老了,返璞歸真,有人把老年精神狀態喻為“嬰兒”。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戎馬奮斗一生,轟轟烈烈,叱咤風云,最后往往會隱居山林的原因。這就是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的真實寫照。
【人,貴有一顆童心美文摘抄】相關文章:
1.人貴三得美文摘抄
2.人貴三得美文
6.人生貴三知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