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賞析閱讀隨想
我喜歡閱讀、特別是休閑方式的閱讀。捧一本好書躺在沙發上散淡瀏覽或坐在臺燈前細細品嚼,是一種輕松愜意的享受。
七十年代初、我十來歲,常去的地方便是我們工業區的一家新華書店。店不大、二十平方左右。里面擺著簡陋的幾個嵌著玻璃的木柜臺、圖書品種亦十分有限、最吸引我的是柜臺里面的擺著的那些小人書。那時的小人書便宜的幾分錢一本、貴的最多也就兩三毛錢。父母給的一分一角的零用錢積攢起來都用在了這里。這些小人書題材內容以英雄故事居多。其次便是根據樣板戲和電影故事改編的圖畫。電影故事也就是我們反復欣賞的那幾部沒有封殺的國產老片和朝鮮、阿爾巴尼亞等幾個友好兄弟國家影片里的內容。再其它內容的小人書極少極少。從張思德、白求恩、黃繼光、邱少云、董存瑞、草原英雄小姐妹……到如今人們淡忘已久的當時烈士、模范金訓華、麥賢德、龍老化……各個革命時期英勇捐軀的烈士和當時的紅色先進人物都云集于我的`小人書中。我就這樣一本本、一遍遍地品讀著偉大與崇高……雖然“崇高”與“偉大”充溢于我年少的胸懷,但有時為得到心愛的圖書卻也會使出毫不英武的舉動。我曾經多次哼啊哭啊地在母親面前。迫使母親在節儉家用與憐愛兒子之間做出抉擇——滿足了我買書的要求。我就這樣不擇手段地在自己的抽屜里積累了滿滿的幾十本連環畫小人書。熱愛連環畫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那時開始對繪畫產生興趣、經常臨摹連環畫里的人物和場景。也就是這點愛好讓今天的我暫時還有一份斯文活干,尚未進入企業“買斷”下崗的那個群體……
我生活的工廠環境很難在一個家庭看到書籍的收藏。廠里只有一個小小的圖書室,只有職工才有借閱資格。我們小孩只能飽覽那些釘在桌子上的《人民畫報》《解放軍文藝》等刊物雜志。即便如此依然興趣盎然。圖書室設專人看管,一位姓潘的師傅因為腰疾領導照顧這個輕松的工作。但是圖書室還是不知何故經常不能正常開放。一天、我又空走一遭心中無比郁悶,憤然在大門上用粉筆書寫“老潘老潘,又駝又彎。大門大門,莫關莫關”。以此宣泄對老潘失職(少年只有這樣的認識)的不滿和無書可讀的敗興與失落。
進入中學后《艷陽天》《金光大道》是我讀得最早的小說。然后還記得看了高爾基的自傳三部曲和那時候文學價值最高沒有禁讀的四大古典名著以及魯迅先生的小說與雜文。在中學課本里讀得最多除了毛澤東詩詞就是魯迅的文章……少時讀書記憶深刻。領袖和先生的一些文字至今我還能背誦一些。中學學過《政治》《自然》《地理》。我懷疑當時沒有開設,否則為什么《歷史》這門課程我一點印象也沒有。我所知道一點歷史知識最早來源于批林批孔運動的《儒法斗爭史匯編》。那時候父親發了不少這樣的學習資料。在聲討孔老二的那些文字里模糊籠統地知曉了一點春秋之后儒學發生以來的歷史政治變革。從秦始皇劉邦武則天到韓非李斯董仲舒韓愈王夫之……認識了一些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名人。
80年代讀大學買了很多書。不管看得懂看不懂。當時的美術學生喜好高深懸乎的理論,黑格爾、叔本華、尼采、弗洛伊德是當時文藝青年喜歡了解的哲人、思想家。我也買了不少這樣的書、但完整閱讀的少、知點皮毛而已……家里每月寄十幾塊加上讀師范學院的生活補助就三十多塊錢。但那時買的書數量比后幾十年的都多。
當今人們依賴網絡閱讀。但完全撇開傳統書本的閱讀形式恐怕也不是最好的選擇。我以為二者必須兼顧。網絡更像快餐,便捷、實用。但營養和回味顯然要差一些。盡管現在的網絡包羅萬象蘊藏不少經典,但經典的閱讀仍然是紙張印刷品好看。就像品茶用紙杯和紫砂壺、看電影在網絡、電視里與電影院里欣賞的不同一樣;再者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書本閱讀是絕對優于屏幕閱讀的。且不說輻射危害帶來的胎兒畸形、臉手生癍的可怕。僅僅以眼睛與頸椎的勞損程度上網比看書閱讀要強烈許多。盡管網絡與電腦因為其信息量巨大和多功能使用被人們青睞,但是正因此你常常會一整天坐它面前東翻西掠、心猿意馬、無獲而終。然而書本卻象一位樸實而專一的戀人,等待著你的凝神靜氣、心無旁騖……
過去有人說未來人們閱讀是電子本的多媒體方式,F在已經基本實現。我相信這是科技進步的歷史必然。但我也相信還是會存在書本與紙面的閱讀。就像中國的毛筆書寫一樣,鋼筆和電腦都不能使它消失。
【美文賞析閱讀隨想】相關文章:
美文賞析:情人節隨想04-27
美文賞析《七夕隨想》05-07
美文閱讀:河谷雨季隨想06-13
美文賞析:閱讀陽光04-30
隨想美文06-14
美文賞析:使人感動的閱讀04-30
美文賞析我愛閱讀04-30
美文賞析:閱讀立園04-28
快樂閱讀的享受美文賞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