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精選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1
活動設計背景
在日常活動中,發現班級有些孩子還有隨手扔垃圾的現象,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懂得垃圾如何分類,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能給垃圾分類。
2、保護環境,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
3、喜歡并能動手制作陀螺。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教學難點:獨立制作出陀螺
活動準備
剪好的廢紙盒若干;彩筆、鉛筆每人一支;ppt、掛圖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
1、師利用聲音引起學生興趣:
師模仿哭聲后問:小朋友們猜一猜,是誰在哭?
學生自由想象、猜測。
2、師打開垃圾箱在哭的圖片提問:小朋友猜猜它為什么哭?
師指名學生回答。
3、師再模仿笑聲問:又是誰在笑呢?
學生回答后,師:是垃圾箱又笑了,它們為什么又笑了呢?
4、學生自由議論:師總結出垃圾箱哭、笑是因為垃圾也要分類,如果不分類就會給地球造成麻煩甚至是危害。
二、觀看ppt,給垃圾分類
1、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垃圾該怎樣分類嗎?(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
2、師播放ppt,小結出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種。可回收的垃圾有:廢棄的紙張、如舊報紙、紙盒等,飲料瓶、易拉罐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果皮、壞掉的食物,做飯剩余的蔬菜根等;有害垃圾有廢電池、燈管油漆桶等。
3、師出示掛圖請學生分類:小朋友,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垃圾的'種類,老師這有很多垃圾卡片,誰能把它們分一分類呢?
4、師指名學生給垃圾分類,及時表揚、鼓勵學生。
5、師:如果我們隨地扔垃圾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指名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
師小結:我們都要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扔垃圾的時候要給垃圾分類,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地球,更要變廢為寶,做環保小衛士,老師收集了很多廢紙盒,下面我們一起用紙盒做陀螺吧?
三、變廢為寶,制作陀螺
師發放廢紙盒等材料,和學生一起做陀螺。師示范做陀螺后巡回指導,重點照顧動手能力差的學生。
延伸活動:師幼一起去戶外玩陀螺。
教學反思
在此次教學活動中,我從學生身邊最為常見的垃圾入手,讓孩子們懂得了垃圾給環境、地球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懂得了垃圾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種,從而知道應養成不亂扔垃圾的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同時利用廢舊紙盒變廢為寶學會制作陀螺。在活動開始時如果我利用圖片等對比的形式,讓學生看圖評價講衛生和不講衛生兩種情形的對比判斷,讓學生評價他人行為對錯中將會隊自身行為習慣有更好的引導作用。另外在制作陀螺過程中因為個別學生動手能力差,如果鼓勵學生互相幫助會讓他們共同提高動手能力及樂于助人的品行。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2
一、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垃圾與人類的關系,知道我們可以變廢為寶。
2、學習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懂得垃圾分類的常識
3、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4、學會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樂觀的情緒,逐漸養成樂觀開朗的`性格。
5、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明確五官的重要性。
二、活動準備:
電腦課件、不同色的塑料桶或唐瓷桶四個(紅、綠、藍、白)、分類標簽(金屬、玻璃、塑料,有機物)、一袋準備扔掉的垃圾(紙盒、玻璃瓶、塑料袋、果皮果殼、易拉罐等物)。圖書、照片等。
三、活動過程:
1、出示垃圾筒,引導學生討論:
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垃圾有沒有用?如果我們的周圍都是垃圾,生活會變得怎么樣?那我們該怎么辦?垃圾分類很重要,可以把有用的垃圾回收,還可以減輕垃圾場工作人員的勞動量,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垃圾分類吧。
2、出示一袋垃圾,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分類。
(1)請小朋友按自己的想法把這袋垃圾里的物品進行分類,說說分類的理由。教師根據其分類情況給予肯有或建議。引導孩子們發現其中哪些是易燃的?(紙、果、殼、塑料)哪些是不易燃的?(玻璃瓶、易拉罐)易燃物中哪些是對土地無危害的?(紙、果殼)哪些是有危害的?(塑料),最后分出四種情況:有機物、金屬、玻璃、塑料。
(2)請學生把這些垃圾和分類標簽對位。
(3)請學生議論哪些顏色的桶適合放哪類東西?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下面的對應關系:綠色――有機物;白色――塑料;藍色――玻璃;紅色――金屬。然后將分類簽貼于桶上。
3、檢查學生對分類知識的掌握。
教師提供若干物品,請學生說出應扔到哪里。大家做判斷。
4、把垃圾分類桶放置固定角,提示學生這樣去做
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嘗試進行垃圾分類。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3
設計意圖:
蒙氏活動《垃圾分類》就是根據主題活動"美麗的環境"而產生的,它結合活動區教學,滲透多元智能教育理念,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得多元智能的發展。在主題活動中我們首先發出"爭當環保小衛士"倡議書,倡議學生愛護我們周圍的環境,不亂扔垃圾,愛護大自然。并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學生影響我們的家長和我們一起關愛環境,不亂扔垃圾,把垃圾進行分類,像塑料、紙制品、玻璃制品這些可以循環再造的垃圾進行分類回收,減少資源的浪費,造福社會。
活動目的:
1、知道保護環境的重要。
2、認識減少垃圾的方法。
3、發展學生小肌肉動作的靈活性。
4、學會垃圾的分類。
活動準備:
各種材的廢舊物品制、托盤、小筐、數字卡、字卡(塑料、玻璃、紙制品)、按摩球、工作毯、座墊。
活動過程:
1、走線:學生聽著柔美的輕音樂跟老師走線,逐個拿按摩球邊走線邊按摩手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音樂聲音漸小,學生和老師一起坐在線上談話、討論。
(1)老師為什么請學生將家里不要的廢舊物品,帶到學校來放到門口的垃圾分類箱里。
(2)如果不把這些廢舊物品帶到學校來,我們會怎樣處理這些廢舊物品。
(3)請學生說說,自己以后會怎么做,怎樣來保護我們周圍的`環境,怎樣爭取做一個合格的環保小衛士。
3、聽歡快、熱烈音樂走線,并進行一些小的音樂游戲,激發學生活動的興趣。
4、取工作毯和小座墊。
5、老師操作蒙氏教具。
(1)將裝有垃圾分類教具的托盤放在工作毯上,逐一將物品取出放在工作毯上,將托盤放在工作毯一側。
(2)教師先將分類箱上的字卡讀一讀,然后將盒中物品,按分類箱上的文字分類放在垃圾分類箱中。
(3)數一數,每個垃圾分類箱理的物品,并配上相應的數字卡。
(4)分類工作結束后,將活動材料重新放回托盤中,將托盤放到蒙氏柜中。
(5)學生操作,教師個別指導,另一老師進行觀察并紀錄。
(6)聽音樂,學生收教具和工作毯,蒙氏工作結束。
活動延伸:
請學生在家中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4
活動目標:
1、通過創設垃圾桶的分類標志,增強同學將垃圾分類的意識。
2、給生活中的垃圾分類,讓同學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并運用到一日生活中。
3、在設計垃圾桶標志的過程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
班級里的三個垃圾桶、四種垃圾桶的圖片、黑色筆、可回收的垃圾廚余垃圾與其他垃圾的字條以及白紙若干、實物垃圾(易拉罐、牛奶袋、樹葉、鉛筆頭等)。
2、經驗準備:
(1)同學有初步的垃圾分類的知識,并了解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意義。
(2)初步感受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重點:把垃圾分類與同學的一日生活聯系在一起。
難點:分組進行垃圾桶標志的設計。
活動過程:
1、結合生活經驗,導人活動。
回憶去過的師大校園內的垃圾清理站,并說出師大院子里有哪些類型的垃圾桶。出示垃圾桶標志的圖片(可回收、廚余垃圾、其他垃圾、電池垃圾桶)。
教師: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
同學:因為有的垃圾是可回收的,有的垃圾就直接埋了。如果不分類,可回收的也就不能用了。
教師:教室里每天都會產生許多垃圾,我們把教室中的垃圾進行分類,應該用幾個垃圾桶?
同學:三個,有放廚余垃圾的,有放可回收垃圾的。
同學:還需要一個其他垃圾桶,放衛生紙、掃地時的渣子、灰塵。
2、設計垃圾桶標志。
(1)利用墻飾中展示的分類垃圾桶圖片引出問題:如何區分不同類型的垃圾桶?
共有三種類型的垃圾桶:廚余垃圾(水果皮、骨頭、魚刺等);可回收的(廢紙張等);其他垃圾(廁紙、擦鼻涕紙等)。
教師:三個垃圾桶容易混淆,怎樣來區分它們呢?
同學:它們的顏色不一樣,綠色作廚余垃圾桶、紅色作可回收垃圾桶、藍色作其他垃圾桶。
教師:這樣可以,可是我們的弟弟妹妹不知道垃圾中有哪些可回收垃圾,我們怎樣讓他們一看就明白放什么垃圾?
同學1:畫出來。
同學2:可以把垃圾的照片貼上去。
教師:貼照片也是一種辦法,今天我們來試一試用畫的方式。
(2)同學設計垃圾桶標志。
①介紹材料、合理分工。
教師:有三個垃圾桶標志要設計,小朋友有十二個,怎么來分工呢?
同學l:幾個人設計可回收垃圾桶,幾個人設計廚余垃圾桶
同學2:正好十二個小朋友,分三組,四個小朋友一組。每組同學是否又有分工?
教師:每組有四個小朋友,怎樣分工來做呢?
同學:有的來剪字、有的'來畫畫就行。(教師引導同學協商分工的方法)
②動手設計垃圾桶標志。
引導同學根據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垃圾進行有目的的設計,進一步鞏固垃圾分類的知識。
同學在設計標志過程中,有的剪字,有的繪畫,一邊做一邊討論著教室中經常會產生的不同種類垃圾的畫法。
3、做好垃圾桶標志后,玩垃圾分類小游戲。
游戲中遇到的問題:易拉罐是否要扔?鉛筆頭屬于什么垃圾?
教師: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那我們把它扔到可回收垃圾桶吧!
同學:可以,我來扔。
教師:你們舍得把它扔掉嗎?
同學:咦,舍不得。我們還做美工呢!
教師:鉛筆頭是什么垃圾?
同學:有毒的。
教師:鉛筆外面一層是木頭做的沒有毒,但是把鉛筆芯和外面的木頭粘在一起的黏合劑是有毒的,而且在最外面刷得油漆里有大量的鉛。
同學:鉛多了對身體不好,應該扔到有其他垃圾標志的桶里。
4、延伸活動。
給同學園的其他班級的小朋友們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鼓勵同學將活動到的知識帶回家里,在生活中運用。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認識垃圾箱上“可回收”、“不可回收”和“廢舊電池”的標記,知道它們的含義。
2、初步了解簡單的垃圾分類方法。
3、知道垃圾分類可保護環境,萌生初步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
小卡片、垃圾筒圖、自制垃圾筒
教學過程:
一、看圖引入
1、認識垃圾箱上的相關標記。出示黃色和藍色垃圾筒圖在黑板上,并請生說出黃色與藍色垃圾筒代表的意思。
師:這畫的是什么?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指名生答。
2、顏色不同,黃色和綠色分別代表什么?(相機貼上“可回收”、“不可回收”標志)
指名生答。
3、揭示課題:《垃圾分類》
二、解惑新知
1、區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
師:“可回收”垃圾是什么意思?
指名生答。
師小結:可回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多次循環利用的垃圾。
2、不可回收是什么意思?
指名生答。
師小結:不可回收垃圾就是指不能再收回利用,在自然條件下易于分解的垃圾。
3、哪些是屬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屬于不可回收的垃圾呢?
出示卡片:廢紙、果蔬皮、泡沫塑料、剩菜剩飯、破損書籍、廢鐵、口香糖殘余物、樹葉等,請生指出是屬于可回收垃圾還是不可回收垃圾,并把紙片貼到相應位置。
指名生答并把卡片貼到相應位置。
4、還有哪些垃圾也是可回收垃圾呢?
板書:廢紙、塑料、玻璃制品、金屬、布等
5、(拿一張紙擦鼻涕,裝不知扔哪個垃圾筒)那這張用過的面紙是可回收垃圾嗎?大家討論一下。
指名生答。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6
一、活動目標
通過調查實踐、了解身邊各種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希望通過這次關于垃圾分類的活動教學,使學生親身了解到垃圾分類真實的情況,意識到社會環保問題的嚴峻性,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同時使學生掌握如何去了解事物的方法。
二、活動內容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展示收集的資料
(一)參觀校園觀察校園產生哪些垃圾。
(二)讓學生說說對這些垃圾的認識以及垃圾應該如何分類。
(三)學生動手分垃圾。從學生對垃圾認識的回答中,小結出有些垃圾還是有用的,只是被放錯的地方的原料。根據這個標準,讓學生動手把垃圾分類。
(四)通過實踐找到垃圾的處理方法。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生活實際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1、可回收垃圾的處理
2、不可回收垃圾處理
3、有害垃圾的處理
通過討論,知道生活中垃圾分類的'好處(減少污染降低成本節省資源),總結出進行垃圾分類的必要性。
小結:我們能夠利用的垃圾稱為可回收垃圾,把不能利用的垃圾稱為不可回收垃圾,在不可回收垃圾中還有一些垃圾是比較特殊的(廢電池、過期藥品殺蟲劑罐子),我們把它們單獨分成一類,稱為“有害垃圾”。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很容易;例舉出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也就能得出實行垃圾分類是可行的。
此時教師相機提出:我國目前有沒有實現垃圾分類?有的地方還沒有實現垃圾分類,說明實行起來還有一定困難。
第二階段:進入課題研究生活中垃圾的分類處理
(一)處理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分類堆放垃圾的?
(上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了垃圾的處理方法,此時再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如何分類垃圾的?”形成對比,便于糾正學生錯誤的分類垃圾方法。)
1、可結合生活實際討論,設計一種調查方法(如:模擬采訪調查法)組內設計采訪內容,制定調查方案。
(二)擬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要對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2、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有哪些好處?
3、國內是怎樣處理生活垃圾的?國外又是怎樣處理的?
4、生活垃圾大致可以分為幾類?
5、你家里的生活垃圾分類放置了嗎?
6、對垃圾分類收集你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三)各小組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并開始研究
第三階段:家庭生活垃圾分類調查及成果展示
(一)小組合作完成對這種調查類型的設計,接觸比較少,教師對學生的設計作具體指導成果展示。
學生展示成果后,讓一個學生出演調查對象,回答其他小組設計的調查內容。也可以證實該小組設計的調查方法是否可行。
(二)垃圾桶也要分類設置,這樣才能方便垃圾的分類回收
第四階段:成果展示活動
(由小組匯報研究成果,并根據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寫出活動心得)
(一)展示考察報告、專題研究報告或設計方案等。
(二)展示收集的有關圖片、參觀的照片,采訪的紀錄等。
(三)現場展示自己關于家鄉特產的廣告宣傳語、設計的新商標、包裝等。
第五階段:交流收獲
(一)談談收獲,總結活動。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收獲,老師總結。
(二)學生對自己在本次活動中的表現評價
三、教案小結
通過本節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次活動,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浪費可恥,節約光榮這個道理,而且也鍛煉了學生的社交能力(如調查浪費現象)、動腦能力(交流討論)、動手能力(如自己動手將垃圾分類),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個大有所為,前景廣闊的課程,它讓學生在實踐中興奮起來,更讓我們老師的頭腦活躍起來,再也不用昏昏欲睡的地邁上講臺照本宣科,今后,我們還要多搞類似活動,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四、活動實踐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中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非常濃厚,因為活動主題來源于學生的身邊,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大包大攬學生的活動,而是通過精心地設計與組織、適當地指導與幫助,出示大量學生常見到的實物,引導學生在調查、訪問、考察中自主的進行活動,不斷地提高著自己的認識與能力。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走出了課堂、走進了社會;使他們在開放的活動情景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感悟。我相信這次活動不但鍛煉了學生們各方面的能力,更激發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會成為這個時代出色的小主人。
孩子們在討論中萌發了問題意識,各抒己見,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接下來又利用垃圾分類的操作活動,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鞏固了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更加直觀地體驗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7
教學目的:
1、通過本次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什么屬于垃圾食品。
2、充分認識到垃圾食品對我們自身的危害。
3、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生活小調查:
1、同學們喜歡吃哪些食物?把自己喜歡的食物寫在紙上。
2、試著判斷一下哪些食物可能是垃圾食品!
二、了解垃圾食品的特點。
(1)營養質量比較差。
意思是:我們高高興興地把它填進肚子里,結果它不能發揮應有的營養作用,比如說,要鈣沒鈣,要鉀沒鉀,維生素少得可憐。可是它們又占據了我們的胃,其他有用的食品必然就吃得少了,最終就會導致人們營養缺乏,妨礙健康。
(2)容易讓人不知不覺中發胖。
意思是:雖然這些食品營養素含量比較低,促進人體發胖的成分卻很高。比如說,高脂肪,高糖,大量淀粉,而且吃起來還不容易覺得飽,所謂“好吃你就多吃點“。多吃的結果呢?當然人就容易胖。
(3)不利于預防慢性病。
總是吃大量糖和精制淀粉,血糖上升特快,容易促進人體衰老,也不利于預防糖尿病。總是吃油脂特別多的食品,特別是油炸食品和香酥食品,容易發生血脂異常。再說了,油、糖和精制淀粉都促進發胖,而人一胖,各種慢性病自然就接踵而來。
3、晾曬果干等于健康零食?
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水果脫去水分的干制品即為水果干。
可以通過自然風干、真空干燥、紅外干燥、真空冷凍干燥等法制作而成。一般多見的果干有:葡萄干、枸杞、桂圓干、干棗、梨干、蘋果干、餅、杏干等多種。
相比果脯蜜餞,果干一般不加入分、鹽分、香精和防腐劑。在晾曬中大部分z分丟失,抑制了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果干得以長時間保存。
同時果干在干燥中,一些酶類物質士以在紫外線或者紅外光或者一定的溫度下失活,輔助延長了產品貨架期;另外一些消化系統黏膜會造成傷害的酶類物質,如菠蘿蛋白酶失活后,大大減少了對口腔黏的損傷。與此同時,隨著水分的丟失,水果的營養物質,如糖分、蛋白質、鉀、鎂、鐵等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和一些耐熱的物化學物質都被濃縮。
水果干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達到干重的60%以上,蛋白質占總重量的.3%,脂肪約占1%。糖分的相對濃縮,使果干吃起來口味更甜,所以對喜歡吃甜食的朋友,可以直接用果干替代白砂糖。
一些顏色較深的水果制成果干后,含有較高濃度的抗氧化物質。比如橘子干、柿餅干、草莓干等含有更多的胡蘿卜素;莓干、桑葚干等則含有更多的花青素。
但果干中水溶性維生素C和族維素含量會比較少,因為維生素C和族維生素都比較怕熱、怕光,在加工中很容易流當然可以優先選擇冷凍干燥的果干,因為溫度較低,營養成分相對流失的少。冷凍干燥處理的果干水分含量極低,一般在8%以下,營養成分相對濃縮度高,且耐儲存。
在選擇時可以通過食品包裝來辨別,冷凍干燥的果干一般在包裝袋上會注[,真空冷凍”或“凍干”的字樣。比起果脯蜜餞,果干雖說沒有添加,但也應適可而止,大量食用也會攝入過多糖分,導致能量過剩。
可將果干當作甜或零食,作為加餐在兩餐之間食用,如果一次食用量較多,則應適當減少主食分量。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8
【活動目的】
1、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2、使學生知道回收垃圾、變廢為寶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培養垃圾回收意識,自學進行垃圾分類。
3、通過實驗,讓學生了解垃圾處理的方法,并能自主設計更多的處理方法。
4、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想像、辨別分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其創新、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錄相、口香糖
【活動時間】
1課時
【活動過程】
一、看一看
觀看錄相:參觀廢紙加工廠,明白回收一噸廢紙并把它加工成紙的意義非同小可:把一噸廢紙加工成再生紙比生產一噸紙可節約用水100噸,減少水污染35%,少砍大樹17棵,制成再生紙800千克。
二、查一查
引導學生走出校門,進行社會調查,到圖書館去查找資料,了解垃圾處理的基本方式。
三、說一說:研究垃圾的處理辦法:
1、提問:那么如何來處理這些垃圾呢?
2、分組討論,并設計處理垃圾的`方案,由組長負責寫下來。
3、全班交流:比一比,哪組的方案最科學合理?
4、上網了解世界上對垃圾的處理辦法。
▲垃圾分類。垃圾混裝是把垃圾當成廢物,而垃圾分裝是把垃圾當成資源;混裝的垃圾被送到填埋場,侵占了大量的土地,分裝的垃圾被分送到各個回收再造部門,不占用土地;混裝垃圾無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會污染土地和大氣,而分裝垃圾則會促進無害化處理;混裝垃圾增加環衛和環保部門的勞作,分裝垃圾只需我們的舉手之勞。
▲垃圾回收。生活垃圾中,鋁制易拉罐再制鋁,比用鋁土提取鋁少消耗71%的能量,減少95%的空氣污染;廢玻璃再造玻璃,不僅可節約石英砂、純堿、長石粉、煤炭,還可節電,減少大約32%的能量消耗,減少20%的空氣污染和50%的水污染。回收一個玻璃瓶節省的能量,可使燈泡發亮4小時。回收1噸廢紙能生產好紙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樹,節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場空間,還可以節約一半以上的造紙能源,減少35%的水污染 ,每張紙至少可以回收兩次。辦公用紙、舊信封信紙、筆記本、書籍、報紙、廣告宣傳紙、貸物包裝紙、紙箱紙盒、紙餐具等在第一次回收后,可再造紙印制成書籍、稿紙、名片、使條紙等。第二次回收后,還可制成衛生紙。
▲垃圾變寶(堆肥、發電等)。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向社會公布了處理城市垃圾的行動方案。這個方案規定,今后中國的城市垃圾將進行填埋處理,并把垃圾填埋產生的氣體收集起來發電。
▲垃圾填埋。
▲垃圾焚燒。
四、做一做
課上做一做口香糖垃圾的處理實驗,課后到學校和社區宣傳正確的垃圾處理方法。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人們在生活中會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這些垃圾一經丟棄會給環境帶來污染。過程和方法:調查統計家庭中一天產生垃圾的名稱、重量和種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到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垃圾,這些垃圾對環境會造成破壞。關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難點:布置學生按要求帶垃圾來進行稱重測量。
重點:引導學生對垃圾產量大帶來的問題進行討論。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每組派一位學生把垃圾帶到學校來進行分類和稱重統計。
2、收集垃圾堆、垃圾場的圖片和垃圾污染河道的圖片。
3、教師準備彈簧秤。
【教學過程】
一、課前布置
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組派一名同學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統計工作。(如果學生有困難可以在家稱量好再把數據帶到學校來進行統計,但一定要事實求是。教師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帶到學校來做分類和稱重演示。)
課前布置:
1、調查走讀生數量
2、要求將垃圾家庭垃圾帶到學校。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先自學課本第一課,將垃圾在家里分類后進稱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類、稱重和填寫記錄表
1、我們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種各樣的生活用品,與此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垃圾。我家一天會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師演示垃圾的分類和稱量。
2、學生分組分類,稱量并填寫“我家一天產生的垃圾統計表”表。(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衛生。)
三、關于垃圾的討論
1、請學生說說各種垃圾的。
2、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張大表格,統計全班所有家庭產生垃圾的總重量。
3、學生匯報后填寫表格,計算平均每人每天產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閱讀北京人均日產垃圾量資料,分組交流你對垃圾產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師引導至少提煉以下幾點:
(1)人們的家庭生活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2)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商場、學校也會產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丟棄后,會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學的處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四、課堂小結
討論并記錄通過學習懂得的.與垃圾相關的知識,也記錄下學習了這節課產生的一些思考。板書設計:
一天的垃圾教學反思:讓學生將垃圾帶到學校合適嗎?在尊重事實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的要求下,如何幫助學生的一天的垃圾。對于以住校生為主體的學生,這確實比較困難。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1.懂得垃圾應扔到垃圾箱內,初步了解垃圾與環境衛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2.初步養成不亂扔垃圾的良好衛生習慣。
3.初步學會簡單的垃圾分類。
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關注教室內的垃圾箱。
(1)創設情景:教室里有很多紙團,怎么辦?找找教室里的'垃圾箱。
(2)檢查自己座位下面有沒有臟東西,撿起來扔到垃圾箱里。
(3)檢查自己的抽屜里有沒有紙屑、紙團等,扔到垃圾箱。
(4)保持座位下面、抽屜里的整潔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2.引導學生關注校園里的垃圾箱。
(1)我們去找找校園里哪些地方有垃圾箱,一共有多少個?
(2)我們要保持校園里的清潔,不能隨意亂扔東西,臟的、沒有用的東西要扔到垃圾箱內。
3.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垃圾箱。
(1)教室里有垃圾箱,校園里有垃圾箱,那么我們周圍其他環境中有沒有垃圾箱呢?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仔細觀察周圍哪些地方有垃圾箱。
(2)仔細觀察垃圾箱上面的字,“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說說你知道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
(3)討論:要扔垃圾又找不到垃圾箱的時候怎么辦?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垃圾分類小學生教學設計11-02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11-03
小學生垃圾分類教學設計11-03
垃圾分類小學生教學設計11-07
《垃圾分類》教學設計11-05
垃圾分類教學設計12-27
垃圾分類的教學設計11-03
垃圾分類教學設計11-04
垃圾分類教學設計11-04
《垃圾分類》教學設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