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變的價格》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多變的價格》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 教材分析
《多變的價格》選自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第二課第一框。本框一共分為兩目,一是影響價格的因素。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中,有很多價格變化的經濟現象,同學們對于這些現象也已經是耳濡目染。因此,從學生日常的生活實例出發,引出影響價格的各種因素,進而引出這些因素主要是通過改變供求關系來實現的是經濟學中分析價格變動的基礎;二是價值決定價格。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學生有了對商品貨幣相關知識的了解以及知道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商品的價值是在勞動過程中實現的。價格的波動不是任意的。在此基礎上,揭示制約商品價格波動的根本因素,就是價值決定價格。接下來讓學生了解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而不是個別勞動時間以及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最后歸納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表現形式。本節內容也是經濟學中的重中之重,是高考的常考知識點。因此,在這個框題中,引導學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商品價格現象,從而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價格價值理論是本課的關鍵。
二、 設計理念
本著“以學生為本,以教師為主導”和知識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采用由情境分析和情感體驗的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三、 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學生了解影響商品價格變動的各種常見的`直接因素;理解商品供給與需求對商品價格的影響,了解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特點;理解商品價格與價值的關系;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
(二) 能力目標:
學生具有不同層次的因素如何影響價格的認知能力,并能分析生活中各種影響價格的直接因素,知道這些因素都是通過改變商品的供給和需求來實現的,能用供給和需求理論去分析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象;能透過經濟現象認識價值規律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經濟中的調節作用。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以科學的態度認識價格的變動,增強學生積極參與日常經濟生活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樹立競爭意識,形成平等的觀念。
四、 教學重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 影響價格的因素(直接和間接因素);
2、 決定價格的因素;
3、 商品的價值量是如何決定的;
4、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
(二) 教學難點:
1、 價值決定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2、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3、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五、 學情分析:
高一年級的學生對社會日常生活中各種商品的價格變動現象早已耳濡目染,但對某些價格問題如商業促銷活動、轎車彩電手機等商品的降價風等存在困惑,未能深入理解價格價格變動的影響因素以及價格的決定因素。教師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便能抓住學生對事物存在的很強的好奇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 教學方法
1、 情境分析法
2、 情感體驗法
3、 比較分析法
七、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如果我們長期觀察一種商品的價格,會發現它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有時高、有時低。引起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是什么呢?如果把不同的商品放在一起,會發現它們的價格各不相同。是什么決定它們各自的價格呢?價格變動有沒有規律可循?下面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 講授新課
影響價格的因素
情景分析一:【幻燈片展示圖片、文字】
正常氣候條件下,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產品可基本滿足市場需求,價格相對穩定。但每逢遭遇臺風等天氣,香蕉、菠蘿等熱帶水果都很難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價格必然大幅上漲。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影響水果熱帶價格上漲的因素 學生回答:氣候 供應減少,價格增加
情景分析二:【幻燈片展示圖片、文字】
在秋冬換季時,皮衣能賣上好價錢,在夏季卻無人問津,不得不打折出售;同一種西瓜,剛上市時每千克賣到幾元錢,大量上市后,每千克只賣不到一元錢。
教師:導致價格變動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季節 供給增加,價格降低
情景分析三:【幻燈片展示圖片、文字】
羽絨服在東北賣得火爆,在海南降價也少有人買;景點周邊的酒店客房旅游旺季漲價了還供不應求,淡季打五折也鮮有人問津。這是為什么呢?
教師:教師引導
學生回答:地域 供應減少 需求大,價格高
教師:讓學生在列舉身邊價格變動的現象并分析其影響因素
學生列舉:宗教信仰、習俗、政策、生產條件等等
教師:列舉一例宗教信仰、習俗對價格的影響:【幻燈片展示圖片、文字】
穆斯林不吃豬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殺牛和吃牛肉常成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沖突的導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數(82%),...羊肉價格最貴,因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誠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義者,不沾葷腥。
通過以上情境分析,教師帶領同學歸納總結影響價格的直接和間接因素: 氣候、季節、地域、政策, 影響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甚至宗教信仰、 習俗等文化因素(直接因素)
影響商品的價格(間接因素)
得出結論: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給或者需求來實現的。
教師:讓學生歸納需求和供給的變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
學生:需求增加,價格上漲;需求減少,價格下降;供給增加,價格下降;供給減少,價格上漲。
教師:供不應求,價格上升 形成賣方市場(賣方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供過于求,價格下降 形成買方市場(買房起主導作用,處于有利地位)。
價值決定價格
教師:【幻燈片展示圖片:價格的比較】
價格的波動受氣候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并通過改變其供求關系影響來實現。但在生活中,深入思考的同學會發現,一件毛衣或羽絨服無論在哪里賣,它的價格再貴,也不會比一件宇航員穿的宇航服貴;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再貴,也貴不過一輛汽車的價格。
教師:假設現在每組同學都代表著某公司的銷售部,請你們部門商討一下,
給這件衣服或者這輛自行車定個價(最低不能低于多少?)【播放PPT圖片】,并說說決定你定這個價格考慮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后,每組由一位學生總結發言)成本(時間成本、勞動力成本等)
教師:(總結學生發言)因此,價格不能無限上漲、也不能無限下跌的原因
是商品的價值決定的。所以,商品的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教師:在第一課的學習我們已近知道,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從中可以知道,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形成的,所以,商品的價值量就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勞動量以勞動時間為尺度,所以,商品的價值量是由什么來決定的呢?
商品的價值量 生產商品所消耗的勞動量 勞動量以勞動時間為尺度 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PPT播放】
學生: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教師:勞動時間分為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讓學生自行根據課文中的“相關鏈接”理解)
教師:你作為銷售部門的一員,同一款式質量相當的衣服,假如社會上大多數人在現有的生產條件和勞動強度下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也即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4小時,每件衣服就是200元(假設:1小時=50元),而你生產該商品所需要勞動時間,也即是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假如是5小時,每件衣服則要250元。如果其他條件一眼個,這時你的商品是否能盈利,是否具有競爭力?如果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假如是3小時,這時你的商品是否盈利,盈利多少?
【《多變的價格》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多變的價格》說課稿02-23
多變的價格說課稿11-15
多變的價格歸納總結08-16
多變的天氣的教學設計08-10
多變的天氣教學設計05-04
多變的月亮教學設計02-05
多變的價格知識點總結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