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黃土高原》教學設計

時間:2021-04-14 14:54:30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黃土高原》教學設計范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土高原》教學設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黃土高原》教學設計范文

  《黃土高原》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2、了解黃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黃土風情”。

  3、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讀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和主要地形區

  教學難點:

  結合圖文資料,了解黃土成因和黃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明確任務

  說起黃土高原,人們眼前總浮現厚厚的黃土和千溝萬壑的大地景觀,那么黃土的由來和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文明的搖籃讀圖

  1、讀圖6、25,完成下列各題。

  (1)在圖中找出:

  內蒙高原、秦嶺、太行山、鳥鞘嶺。

  (2)在圖中找出:

  陜西省、山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

  (3)黃土高原東起 山脈,西至 ,北連 高原(大致以 為界),南抵

  (4)黃土高原因覆蓋著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 、,水土流失嚴重。

  2、古代文明

  (1)在黃土高原上,流淌著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黃土高原土質肥沃,便于耕種。早在六七千年前,這里的平原就出現了原始的農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園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禱豐年的場所;位于陜西省黃陵縣的,相傳是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園。

  3、黃土風情:黃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民風民俗。

  (1)黃土高原特有的傳統民居是 ,原因是黃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較 ,容易開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陜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長,具有濃郁的“黃土風情”和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知識點二、風吹來的黃土

  運用黃土“風成說”,解釋下列現象

  課本P27頁活動:

  1、下列現象被認為是支持黃土“風成說”的證據,寫出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

  2、關于黃土的來歷,你還有其他的推測嗎?

  歸納: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科學家提出了很多假說,其中得到廣泛認同的是“說”。該學說認為,黃土是由風從、和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吹來的

  知識點三:嚴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區之一。這里的遭到破壞,疏松的黃土缺少了保護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別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為嚴重。結合教材圖6、32,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①黃土土質 ,多 ,許多物質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護;③夏季降水,且多 。

  (2)人為原因:

  ①人多地少,開發歷史悠久,長期的 導致生態環境惡化;② 等活動破壞地表。

  (4)合作探究:討論完成教材29頁“活動”2,得出結論是:①土質:(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緩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強度越,水土流失越嚴重。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帶走地表肥沃的,破壞了和,使得自然災害加劇,惡化

  (2)泥沙下泄導致河流劇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庫,給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難。

  (3)閱讀教材29頁圖文資料,完成“活動3”

  知識點四:水土保持

  1、黃土高原生態建設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與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過度放牧的地方等。

  2、合作探究:

  結合教材,30頁“活動”題的圖文資料,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

  (1)讀教材圖6、 37 ,討論“打壩淤地”對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溝谷中修筑 攔截坡地流失的 ,堆積形成肥沃的 (2)讀教材圖

  6、 38,林草護坡的作用:植樹種草,建設 ,能夠有效減緩暴雨和流水對地表的侵蝕,減少表土流失,起到 、 的作用。

  (3)退耕還林、還草是國家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大舉措:①陡坡地應全部退耕,緩坡地應修建 耕作。

  ②退耕結合 ,發展林、牧等多種經營,解決好農民的生活出路。 ③退耕的'同時要控制 的增長,減輕其增長過快對土地的壓力。 ④退耕是一項綜合舉措,黃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仕務。

  (三)展示交流,自主構建

  (1)疑點、難點、分歧點探究思考

  讀圖6、29,試解釋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確:源的頂部平坦開闊,四周被流水侵蝕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成長條狀的;梁進一步被溝谷切割分離,形成孤立的饅頭狀山丘;溝谷進一步發育形成,它是黃土高原農業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區。

  (四)鞏固訓練,拓展提高探究

  《黃土高原》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黃土高原》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

  (二)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圖的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二)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三、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四、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五、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一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教師可給學生作簡要介紹,詳見備課資料)。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2“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8.4“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一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8.7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8.8,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浸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黃土高原》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游黃土高原02-28

教學設計范文03-03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11-13

《觀潮》教學設計范文11-04

《離騷》教學設計范文12-25

離騷教學設計范文10-29

黃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03-02

小蝸牛教學設計范文01-04

《沁園春·雪》教學設計范文08-02

《沁園春雪》教學設計范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