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教學難點)
(2)鑒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
2、能力目標:
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
二、教學方法
。保b讀法。2.問答法。3.討論法。4.點拔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語
有關離別的詩詞名句:
1、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醪端投派俑问裰荨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6、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钋逭铡兑患裘贰
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馈兜麘倩ā
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江淹曾經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寫離別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鈴》。[板書課題]
(二)柳永簡介(略)
。ㄈ﹦撟鞅尘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是跟歌伎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變,大約在38歲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以自己的才華,柳三變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等了5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其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三變這首牢騷歌被廣為傳唱,竟傳到了皇宮里,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并記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三變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寫他的歌詞,并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敝罅懒髀溆阢昃、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于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之后,“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才改名為柳永,54歲時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終客死襄陽,家無余財,群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队炅剽彙繁闶瞧渲凶顬槭廊藗髡b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不得不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正音和節奏
2.指讀,注意詩歌基調。本詞是詞人與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離別場景,因此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訣別的悲壯不同,是“凄苦”。
3.結合注釋理解詞意,描述詩意:
《雨霖鈴》
秋蟬的鳴叫凄涼急切,面對著暮色中的長亭,一陣暴雨剛剛停歇。在京城門外設帳飲酒餞別,卻沒有好心情,正當難舍難分之時,行船的人催著要出發。手拉著手淚眼相望,哽咽著竟然說不出一句話來。想到我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離別遠去,舟行千里,水上霧靄朦朧,夜晚濃云籠罩著的南方天空是多么深遠遼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悲傷地離別,偏偏又在這冷落凄清的深秋時節,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是泊舟楊柳岸邊,晨風習習,天空掛著一鉤殘月。這一去經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虛設。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誰訴說!
4.整體把握:
1)全詩寫了什么內容?抒發什么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詞以“傷離別”為主線。寫離別,抒“傷”情。
2)錘煉詩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該句在詩中為“過片”,承上啟下,并表明詩歌主旨情感,為全詞“詩眼”。而且本句由傷離別——自古傷(見下)——多情更傷——秋更傷(見下)——清秋更傷——冷落更傷來層層突出“那堪”“傷離別”的情感,表達細膩,情感凄苦,感人至深!
自古: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生離死別”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發達,遠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諸多難以預見的阻隔因素,從而讓分別之人產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復、歸期難料的紛繁情緒。加上離人多半因為被貶、流放,或為生活所迫,或因戰爭離亂或男女情緣,這就特別惹起人的萬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倍苎┣墼凇肚锎帮L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边@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悲苦再加凄涼,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圍繞詩眼,體會全詩的基本結構:
上片:別時(實寫)晚(黃昏)長亭(餞別——催發——執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別后(虛寫)今宵楊柳岸
經年未卜
(五)合作探究賞析(理解文句,具體賞析意象和意境)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角度提示: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來分析)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凄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宋代詞人晏幾道在《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長亭: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云低風冷的環境中,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凄涼的深秋,讓人黯然銷魂!首句借景抒情,營造了凄清慘淡的畫面,奠定全詩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
。玻奸T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注意從離人心理的矛盾現實的無情入手)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注意抓離人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注意從該句的空間感、色彩感入手體會“念”而難舍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從白描手法、想象虛寫、景語皆情語、意象的特征等等的特色體會)明確:楊柳離,曉風冷,殘月缺,更酒醒。
。叮巳ソ浤,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意抓想象、反問、虛詞等體會情感中的無限悵恨!)
。├收b,總結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嗲樽怨艂x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敖裣菩押翁帯,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按巳ァ币韵拢郧闀,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ㄆ撸┳鳂I布置
1、背誦全詞。
2、查找有關描寫離別的詩詞或文章,比較鑒賞。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宋詞的特點。
2、具體領會宋代幾位著名詞人作品的風格。
3、豪放派和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
鑒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作者簡介: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于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于潤州,有《樂章集》問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間新聲的優點,寫的詞不僅音律和諧,美妙動聽,而且創制了大量樂調繁復的慢詞,大大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詞的發展史上,他是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人)在表現手法上他善于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柳詞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足見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這首詞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舍難分的離愁別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詞分上下兩闕。
。1)寒蟬凄切,對長亭晚,(2)驟雨初歇。
凄涼急促地叫著面對著正是傍晚的時候急雨剛剛停歇凄切:形作動。
分析: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
試想:在樹上寒蟬凄切的叫聲里,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么動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都門帳飲(3)無緒(4),留戀處蘭舟(5)催發。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
分析: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里,作品用“留戀處”結合上下文,表明“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于是這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情懷呢?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6)。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竟喉嚨哽噎(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阻塞。話:動詞,說。
分析: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因喉嚨噎住而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煙波,暮靄(8)沈沈(9)楚天(10)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煙波傍晚的云氣沉沉空闊千里:極言路途之遠。煙波: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里,一個“急”字,一方面緊扣上文的“無緒”,接榫自然,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上闕:寫離別時難分難舍的心情。
分析: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到“執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寫景抒情顯得黯淡凄清)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怎能(叫人)忍受,竟值這冷落的清秋節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里作意動,以……為傷。更:復,又。那:何、怎。
堪:承當、忍受。清秋:凄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甚于常情。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具有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并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夜時(身在)哪里,(也許在)邊(面對那)晨風和
曉:早晨。殘月與滿月相對,指陰歷初的新月。
分析:
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盡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于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盡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后,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凄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代行人的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韋莊就有“惆悵曉鶯殘月”,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弦。作品鋪寫到這里,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地。
此去經年(11),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即使是)美(也該是)形同
應:該。良辰:美好的時辰。此句意為:良辰好景應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12),更與何人說!
就算是多少又(能)跟什么人訴說
千種:極言其多。風情:深情密意,舊指男女之間的情戀。
分析:
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然后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下闕:寫想象中的別后情景。
小結:
一、對本詞的評價:
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后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抑郁不滿的心情。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二、結構嚴密,重點分明:
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后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于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后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系。由“寒蟬凄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
三、關于本文的表現手法:
作者在本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致。
柳永在這首詞里放筆直書,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于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昔人所謂“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吹劍錄》),說明本詞所含的樂曲適宜于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轉而且凄楚,動人心弦,這是與內容的纏綿多感起著配合作用的。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后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只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11-03
柳永《雨霖鈴》教學設計10-29
柳永詞《雨霖鈴》教學設計12-16
《雨霖鈴》柳永11-06
雨霖鈴柳永教學反思11-04
《雨霖鈴》柳永教學實錄11-01
柳永詞《雨霖鈴》教學設計3篇12-17
柳永《雨霖鈴》說課稿08-09
雨霖鈴柳永賞析10-25
柳永雨霖鈴全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