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

時間:2021-01-21 16:05:16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通用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通用5篇)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古詩詞文化的魅力。

  2、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3、借助閱讀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時的奇特景象,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句的語言之美。

  4、進行適當的拓展,學習品析詩句,自主朗讀表達情感。

  教學重難點:

  1、借助注釋,通過自學,逐字逐句解釋,理解詩意,學會背誦。

  2、注意古今詞義變遷,理解詩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 賽詩激趣、初涉雨詩

  自從學校開展了“經典詩文誦讀”活動以來,同學們都爭相與詩文為友,背誦了大量的古詩,課前你們敢和老師比賽背古詩嗎?

  (學生躍躍欲試。)

  這么有信心,那我先開始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首詩可是和雨有關聯的,你們也能背誦這樣的詩句嗎?

  學生爭相背誦,教師相機點撥,營造濃濃的賽詩氛圍。

  小結:同學們積累的古詩真不少啊!這么多的雨詩中有讓人心情舒暢的斜風細雨,有紛紛揚揚令人思緒萬千的黃梅雨,還有令人稱奇驚嘆的滂沱大雨。雨千姿百態,在不同詩人的眼中也總是風情萬種,這節課我們就跟隨宋代著名詩人蘇軾走進一場特別的西湖雨。

  一、揭示詩題,簡介詩文

  板書課題,提示“望”字第三筆是豎提,沒有點。“醉”字左邊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橫啊!

  (學生齊讀詩題)說說詩題中告訴了我們什么?(時間、地點、事件,6月27日蘇軾在西湖邊的望湖樓上醉酒題詩)

  師生交流資料,加深對作者及此詩的了解:

1、 蘇軾的文學成就及寫作風格(能更好了解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2、 蘇軾對西湖的喜愛(了解蘇軾寫西湖雨的心情)

  二、探索大意,感知雨驟

  1、學生自由讀詩,教師提示要發音正確、吐字清晰。

  指名讀(指導發音“遮”、“卷”)

  再指名讀(提示詩的節奏)

  學生點評后,教師小結:讀詩不僅要讀得正確,還要讀出節奏,詩韻,這樣讀詩就叫“有板有眼”,還想讀讀嗎?

  學生自由練讀。

  剛才老師發現╳╳同學讀的特別認真,就請你當回小老師領著大家一齊讀讀。

  2、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讀了這么多遍,相信同學們也一定有所發現,接下來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一讀,結合你的發現想象下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師范讀,生想象畫面)

  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樣的情景?(這是場急雨,黑云翻滾、雨大風大,來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詞讀句,聯景悟境

  蘇軾也和你們一樣看到了這場來去匆匆的驟雨,可他卻抓住了每個精彩的瞬間,將它們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寫得多么精妙啊!請同學們再身臨其境讀讀,找出你最欣賞的詩句,寫下你的感受。

  (視學生的回答交流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這個“翻”字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翻滾、涌動、云翻墨滾……)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平時有見過嗎?(生說)從“黑云翻墨”中,還讓你感受到什么?(烏云黑壓壓的來勢迅猛)誰能讀出這種氣勢? (個別讀、男生讀、齊讀)

  這句中的 “遮”是個生字,你能用“遮”組成哪些詞語呢?(生組詞)詩中什么遮什么? (烏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嗎?(沒有)你是從哪看出的說說你的理解。

  這樣翻滾來勢洶洶的黑云卻都來不及遮住山頭,這場雨來得還真是夠快的了。

  2、“白云跳珠亂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樣的畫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從哪里感受到?(“亂”字)亂字還能讓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亂到什么程度?請看屏幕!

  (2)播放“驟雨”的課件

  看到這個畫面,你會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樣的雨啊!(傾盆大雨、狂風驟雨……)詩人在詩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歡哪種?

  借助課件,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樣的雨是什么樣的”,并在反復的讀中對比自己的想法和詩人的表達方式,感受“跳”字中蘊涵著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對雨的喜愛之情。”

  交流后教師引入資料:蘇軾本人也非常的喜歡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還念念不忘,特意寫到“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可見詩人對這首詩的喜愛。

  3、 “卷地風來忽吹散”

  過渡:黑云翻滾,驟雨狂襲,這時風也不甘示弱,讀一讀,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風?(突然,風狂)我們還學過帶有“忽”字的詩句嗎?(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忽”字讓你感受到什么?(雪來得快,下得大)還有其他帶有“忽”字的詩句嗎?(“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忽”字中感受汪倫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讓李白感受到突如其來的驚喜)……通過勾連學過的詩文,引導學生體味“忽”字之妙,再聯系本詩,體會出本詩中這場狂風的急,更深一層地感受狂風過后,西湖景色美帶給詩人的享受!

  4、“望湖樓下水如天”

  “忽”字給李白帶來了驚喜與感動,也給蘇軾帶來驚喜了嗎?(因為蘇軾看到了“望湖樓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齊讀這一句)

  (播放背景音樂《贊西湖》)云散了,風停了,雨止了,這時站在望湖樓上的“你”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陶醉,鐘愛西湖的大詩人蘇軾又一次醉了,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師在詩題的“醉”字上加上著重號,示意吟誦這句。)

  四、回歸整體、誦背全詩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蘇軾禁不住提筆寫下了千古名篇……(生齊誦全詩)

  醉于酒,醉于景,我們更醉于詩,大家都來當一回詩人……(生齊誦全詩)

  最后讓我們帶著對這場雨的驚嘆,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齊背……(生齊背全詩)

  五、拓展雨詩、以讀現景

  課前我們背誦了許多描寫雨的優美詩篇,剛才又領略了這場急來驟去的西湖雨,老師這里還收集了幾句也是描寫雨的詩句,想看看嗎?

  交流三句描寫急雨狂風的詩

  (課件出示,教師讀)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唐 許渾《咸陽城東樓》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宋 陸游 《大風雨中作》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明 李攀龍 《廣陽山道中》

  喜歡這些詩句,請你們也和老師一樣放聲讀讀,說說你最欣賞哪一句?結合學生的發現,引導學生把感受從讀中表達出來。

  1、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2、 “風如拔山怒,雨如決河傾。”

  3、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六、升華主題、傳承經典

  課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話:

  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顯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傳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綿延不絕的長廊。歐洲經典的長廊安靜肅穆,中國經典的長廊書聲瑯瑯。

  (學生齊讀)

  教師總結:就象你們剛才一樣,希望同學們今后都能書聲瑯瑯,傳承祖國經典文化,沐浴書聲,健康成長。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①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②能用知詩人,解詩意,悟詩境的方法讀懂詩,理解詩意思。

  ③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詩人豪邁奔放的詩詞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并揭題

  1、(1)有這么一句俗語:六月天,娃娃臉。你知道是說什么的嗎?

  (六月的天氣變化無常)

  (2)今天我們要來看看古人是怎么來描寫這種奇怪的天氣現象的。讀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是誰給我們帶來的?你了解他嗎,知道他什么?

  2、簡介作者

  蘇軾:宋代著名詩人、詞人,號東坡居士,與父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蘇小妹也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的詩詞豪健清新,獨具一格。

  3、你從課題中讀到了什么?

  (明確:課題交代了時間、地點。一個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狀態下創作的。)

  二、通過朗誦,整體感知(讀詩)

  1、自由朗讀詩,劃出節奏:

  2、指名學生劃出節奏。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

  3、指導學。生讀出節奏感!(個別讀,分組讀,齊讀)

  三、初步探究,研讀文本(悟詩)

  1、提問:作者這首詩重點寫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文章是怎樣描寫這樣的奇雨形成的過程?(明確: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學習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樣的一幅畫面?翻墨是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個字形容這樣的烏云嗎?(快、奇、來勢兇猛)你能用學過的四字詞語形容一下這樣的烏云嗎?(烏云翻滾、風起云涌、烏云密布、烏云滾滾)

  (3)你還在哪些詩中見過這樣的云?(黑云壓城城欲摧)

  (4)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句話。

  6、學習第二句

  (1)云的來勢兇猛,雨也絕不溫柔,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亂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導看圖,用一個字概括一下這樣的雨?(大、猛、調皮)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見過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這樣的雨一直留在蘇軾的腦海里,15年后當蘇軾故地重游時依然在懷念這樣的雨。(出示: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

  (5)讓我們記住這樣的.雨,齊讀第二句。

  7、結合插圖,用同樣的方法自學三、四兩句

  (1)學生自學

  (2)提問考察

  當我們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時,這調皮的雨卻似乎有意躲著人們,轉眼間就不見了。哪個字寫出了這樣變化的快?(忽)此時此刻呈現給游人的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能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這兩句表達的內容?這樣的景色可以用題目中的哪一個字概括?

  四、感受詩意境美:(品詩)

  ①這首詩描寫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場雨的過程)

  ②這場雨下得怎么樣?(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來啊?(未遮山,亂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覺得詩句寫得美嗎,為什么?

  (有聲:翻墨,跳珠,風來。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動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動: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畫出了夏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的特點)

  ⑤一起朗讀,讀出詩的美!

  五、古詩積累,形成共鳴

  1、蘇軾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氣寫下來五首詩,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花這么多的筆墨來寫西湖想要告訴我們什么?這樣的景色吸引了你嗎?此時你認為題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為什么可以這樣理解?(詩人被西湖雨后的美麗景色陶醉了)

  3、學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這些詩里你讀出了怎樣的一個詩人?(豁達、豪放)

  5、齊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6、小結

  詩人在西湖望湖樓上邊喝酒邊欣賞西湖的景色,結果被西湖一場急雨后美麗的景色陶醉了,寫下了這首詩,詩人被陶醉了,今天你們也被陶醉了沒有呢?(陶醉了)

  第二年,蘇軾又來到望湖樓邊飲酒觀景,再次領略了西湖晴雨變幻的美景,他興奮地把這一切又寫了下來。看!就是這首詩(出示《飲湖上初晴后雨》)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2、能用“知詩人,解詩題,明詞意,悟詩境”的方法讀懂詩。

  3、體會夏日西湖驟雨初晴的美,感覺詩人蘇軾豪邁奔放的作品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長久》。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聲十分優美動聽,可惜—-。我們知道古詩古詞原本就可以配合音樂用來歌唱,古詩詞的韻律十分優美,而現代音樂與它完美的結合起來就更能把古詩詞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但愿人長久》這首歌的。曲調比較——你知道為什么嗎?

  2除此以外你對蘇軾還了解多少?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人。蘇洵之子。嘉佑進士。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

  3今天我們就穿過時光隧道,跨越900年的歷史與宋朝這位大文豪蘇老先生相會,我們一起來讀讀他的這一首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二、初學古詩,自己理解

  1、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2、對于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這個醉該如何解釋(似醉非醉)是不是這樣解釋呢?學完這首詩后我們就能知道了,誰來把這首詩讀一下。(讀)接下去應該做什么呀?(理解詩意)

  對照插圖,自主感悟,可以小組合作學習,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書,待會兒我們來交流。(學生自學,初步理解詩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這首詩讀懂了。)

  三、師生交流,理解詩意。

  學生交流對這首詩的理解,說出大體意思即可。(悟詩境)

  四、咬文嚼字,感悟詩的意境美,文字美

  1、師:這首詩寫出了西湖夏季一場雨的特點,猜猜這場雨下了多長時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這個特點能從詩中哪些地方看出來(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師:你們一直都是這么聰明,真正的聰明人要能說出它好在哪?

  2、師:你認為哪些地方寫得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點(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比喻恰當,有聲,有色,有形象,有動感,逼真可感)

  3、對仗工整。講究押韻。

  五、激發興趣,吟讀成誦。

  1、師:你們能不能把它讀好了呢?自己練讀。(老師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節奏感標出來嗎(學生標節奏)

  2、品讀。

  3、再回頭看題目,這個醉字又作何解釋(陶醉)

  六、引入詩歌概念,感情得到升華。

  1、師:于老師剛才已經說過了古人寫詩寫詞是用來吟唱的,現在我們就來練習一下,把這首詩譜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間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學生練習)

  2、師生吟唱。

  3、總結學習方法。(讀詩——解詩——賞詩——唱詩)

  七、師生總結,擴展延伸。

  師:請同學們用這種方法讀蘇軾寫的另一首詩《飲湖上初睛后雨》,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么異同點。有什么學生自讀。教師稍作點撥引導學生說說這首詩的大意。

  板書:讀詩——解詩——賞詩——唱詩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一首古詩,學會生字“遮”;理解古詩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詩。

  3、體會詩的意境之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詩的大意,能讀出感情,背誦這首詩。

  難點:能感受詩人對望湖樓雨景的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配樂播放西湖的十大景點。

  2、過渡:剛才大家欣賞的是西湖的十大景點,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顆明珠,也是世界名聞的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寫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我們要學的23課《古詩兩首》就是宋朝詩人蘇軾和楊萬里的傳世佳作,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板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3、從課題中你知道了什么?

  4、了解作者。

  二、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把字讀準確,把詩句讀通順。

  2、指名讀古詩,檢查學生讀書情況。

  (1)學生自由讀古詩,教師巡回指導。

  (2)學習生字“遮”

  3、教師范讀古詩。

  4、齊讀。

  過渡:讀書不僅要讀的正確,還要讀出節奏、詩韻,這樣讀書叫做“有板有眼”。

  5、出示停頓的詩指名學生讀。

  6、古人讀詩是怎么讀的呢?(搖頭晃腦)誰來試讀一下。

  7、出示古詩,把古詩補充完整。(由易到難)

  8、蘇軾不僅是個詩人,他還是個畫家呢!你們想不想看看他畫的畫呢?(出示動畫,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

  9、配樂讀古詩,加深體驗。

  三、精讀古詩。

  1、理解重點的詞。

  (1)“翻墨”“遮”“白雨”“跳珠”是什么意思?

  (2)“卷地風”“水如天”又是什么意思?

  2、理解詩句

  (1)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指名學生說說詩意。

  (3)教師讀詩意,學生配詩。

  (4)出示詩意讓學生填空。

  (5)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詩意。

  四、背誦古詩。

  1、齊讀古詩。

  2、配樂背誦古詩。

  過渡:這首詩它還是一首歌呢!你們想聽嗎?

  3、教師演唱。

  4、播放給學生聽。

  5、學生跟著唱。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道詩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3、感受作者對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贊賞之意。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談話導入

  1、提問:你們見過夏天的陣雨嗎?誰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2、引入詩題:今天我們來學習宋代詩人蘇軾寫的一首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看看他是怎樣寫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氣的。(板書并領讀課題,注意停頓)

  3、讀了這個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寫這首詩的時間,此時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經常回有陣雨或雷雨出現。地點在望湖樓。)

  4、解疑:“醉書”,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詩。

  5、介紹作者。

  二、自由閱讀,理解詩意

  1、自讀朗讀,讀準字音,提出疑問。

  2、解疑、教學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樣的翻滾

  跳珠——活蹦亂跳的珠子

  3、學生嘗試理解詩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烏云,想潑翻了的黑墨水一樣地散開來,還沒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點像珠子一樣,胡亂地往船上直濺直跳。

  3)忽然刮來一陣大風,把滿天烏云吹的無影無蹤。

  4)望湖樓下的水顏色和藍天顏色一樣。

  三、細讀品位,體會感情

  1、思考并討論:

  1)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的是什么?

  2)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

  3)這首詩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誦讀全詩,體會天氣變化之快。

  3、設想當時情景,當一回詩人,吟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優質課《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設計(通用5篇)】相關文章: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說課稿2篇11-1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及賞析12-1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及翻譯賞析02-1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及翻譯賞析(5篇)02-16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及翻譯賞析5篇02-16

望洞庭教學設計通用15篇02-21

望海潮教學設計12-23

《望洞庭》教學設計12-22

燕子教學設計優質課件設計02-28

優質課《燕子》教學設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