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方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范文(精選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基礎會計》教學設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 1
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基礎會計》課程是財經管理類各專業的必修課,也是會計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全面、系統、科學地闡述了會計的基本理論、會計核算的基本經濟業務、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涉及會計概述、賬戶、復式記賬及其運用、賬戶的分類、會計憑證、賬簿、賬務處理程序、財產清查、財務會計報告等內容。它既可以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財務會計、財務管理等專業課程打下基礎,又可以使學生對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經濟管理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二、課程的目的與要求
該課程幫助學生理解會計的產生和發展,會計的概念、要素、等式,會計的核算和會計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學習會計的目的是通過對經濟活動的記錄、計量、報告,提供經濟管理所需的會計信息,以此參與經濟決策,目的是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益。通過本課程學習,要求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基本操作技能,熟練運用會計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術,為學習會計專業其他后續課程打下扎實基礎。
為此,《基礎會計》應以“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為中心,在基本理論基礎上,將會計假設、會計確認、計量、會計要素等貫穿全部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課程的教學內容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兩部分。
1、第一部分為理論教學。共分8個章節。
第一章總論主要介紹會計的基本概念、特點,職能和作用、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會計基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會計要素和會計計量的屬性以及會計核算的方法;
第二章重點講到了會計等式、會計科目和賬戶,以及兩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賬戶的結構和分類,復式記賬法以及平行登記;
第三章借貸記賬法即是對復式記賬法的進一步細分,利用制造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對籌資、供應、生產、銷售、利潤幾個環節的.核算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第四章會計憑證主要介紹會計憑證的種類、原始憑證和記帳憑證的填制及審核、會計憑證的傳遞和保管;
第五章會計賬簿介紹了賬簿的種類、登記,對賬和結賬,以及在出現錯賬時幾種常見的錯帳更正方法;
第六章財產清查主要介紹了財產清查的方法以及財產清查結果的帳務處理;
第七章財務會計報告主要介紹了財務會計報告的內容、常見的幾種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分類、結構和基本編制過程;
第八章賬務處理程序主要講述幾種賬務處理程序的特點、核算步驟。
2、第二部分為實踐教學。
首先,在授課過程中穿插四次操作訓練,即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和審核,會計賬簿的登記、對賬和結賬,財務會計報表的編制。其次,在學期末安排一周30個學時的綜合實訓課程,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效的結合,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源
1、本課程的文字教材:
《基礎會計》自編教材
2、教學參考書:
《新編基礎會計實訓》,《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
五、教學過程指導
面對這些從未接觸過會計以及企業經濟業務活動的學生,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理解會計的各種概念和相關原理,清晰地了解企業經濟業務活動的發展過程,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而《基礎會計》又是會計專業學生進入本專業學習過程中的一塊敲門磚,這塊磚是否能夠敲得響,將直接影響著今后專業課的學習。并且會計專業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專業,針對會計學生的就業現狀,要求學生能夠在進入會計工作崗位后能夠很快上手,因此,對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是關鍵。由于現有的教學資源有限,我們只能通過模擬企業業務,對學生進行實踐訓練,而《基礎會計》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操作都是會計專業最基礎、最主要的訓練,因此如何讓學生在拿到會計資料后得心應手的達到訓練目標,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利用有限的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該簡化的就簡化,該整合的就整合。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讓學生對《基礎會計》中講述的會計的相關知識體系有一個較完整的認知。
。ㄒ唬⿲φn程內容劃分授課模塊
《基礎會計》是會計理論的基礎部分, 介紹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會計科目與賬戶設置、復式記賬的原理、借貸記賬法的運用、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財產清查的組織與方法、會計報表的編制以及鏈接這些方法的會計循環程序, 它是一門會計知識的入門課程且操作性較強。
根據《基礎會計》課程的內容及特點,同時為了使得《基礎會計》的教學滿足高職高專教育特點,滿足學生的需要,我們將《基礎會計》的課程內容分為兩大模塊。
第一模塊為會計理論,第二模塊為實踐操作。即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為理論部分,重點講述會計的幾個概念和產品制造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涉及到的相關內容。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為實踐操作,把內容講解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來理解理論,幫助學生活學活用,不死記硬背。
。ǘ┘訌娊虒W內容的綜合性與整體性
按照上述兩大模塊的思路,把第二模塊即實踐操作部分作為一個教學整體,教師利用綜合實訓,圍繞會計核算程序,把建賬、編制會計憑證、登帳、對賬、結賬、編制財務報表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練習,進行會計核算程序每一個環節的訓練,并對每個環節相關的練習進行詳細的記錄。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整體概念,提高動手能力。學生在學完《基礎會計》之后, 頭腦中就有了一套完整的會計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環節的關系, 在實踐中建立起會計核算與企業經營活動的整體概念,同時在這種綜合的實訓中,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ㄈ┛己朔椒
1、考核方式:閉卷筆試
2、成績組成:試卷80%+平時成績20%
。ㄆ渲衅綍r成績主要以學生出勤情況、討論提問情況和作業完成情況為準。)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 2
一、課程目標設計:
。ㄒ唬┠芰δ繕耍和ㄟ^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運用課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具備基本上崗的能力。課程結束后,要求學生交出3本記賬憑證、2本日記賬、一本總賬、若干張不同格式的明細賬、二張報表。
。ǘ┲R目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基礎會計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ㄈ┚唧w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會計的職能、對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則、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論。
2、使學生理解并掌握會計要素、會計等式、會計科目等基本知識。
3、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復式記賬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貸記賬法的基本原理,對企業的簡單經濟業務進行會計分錄的編制。
4、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制造業主要經濟業務的核算,即對各種不同類型的經濟業務編制會計分錄。
5、了解會計憑證的意義和作用,掌握原始憑證的種類,掌握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
6、了解記賬憑證的意義和作用,掌握記賬憑證的種類,掌握記賬憑證的填制和審核。
7、了解會計憑證的傳遞和保管。
8、了解會計賬簿的意義和作用,掌握賬簿的種類,掌握各種不同類型賬簿的登記。
9、掌握賬簿的試算與記賬錯誤的更正;掌握賬簿的結賬與對賬。
10、掌握錯賬更正的.方法。
11、了解會計報表的意義、種類、及編制要求。
12、理解資產負債表的概念、意義和結構,掌握資產負債表的編制。
13、理解利潤表的概念、意義和結構,掌握利潤表的編制。
14、了解會計報表的披露和注解、會計報表的報送和審批。
15、了解會計核算組織程序和會計工作組織。
二、教學方法設計
1、教學方法
。1)以引導啟發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2)運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開放性教學
(4)提問式教學
。5)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自學,提高自學能力
(6)實踐教學
2、教學手段
傳統的教學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筆,教師在授課時費時費力地講授有限的內容,展示少量的實物(如賬、證、表等),示范簡單的操作,教學效果不佳,現代化教學手段是指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包括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訊技術)應用到教學領域中的各種方法,它是在傳統教學手段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避免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聲音、圖像的結合,在這種教學過程中,課堂學習氣氛活躍,發揮了教師和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同時使課堂教學的知識輸出量增加,縮短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三、課程內容設計
按照各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可以把十章內容分為六個單元:
第一章總論為第一單元,主要闡述會計的起源與發展、會計的職能和作用、會計的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第二章賬戶與復試記賬為第二單元,主要闡述會計要素的劃分及其相互間的數量關系——會計等式,這是本課程的理論基礎,因為后面的許多會計核算原理與方法都是建立在會計要素的劃分及會計等式基礎上的。第三章借貸記賬法的應用以及第四章帳戶分類為第三單元,其中第三章的復式記賬原理是本課程的方法基礎,第四章是對第三章中帳戶的進一步說明。第五章會計憑證、第六章會計帳簿、第七章財產清查、第八章財務會計報告共同構成第四單元,這個單元主要介紹了會計核算過程的四個主要環節,同時也是四種主要方法。第九章賬務處理程序為第五單元,主要是以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情況下的常見經濟業務為例,介紹會計核算基本方法的運用。第十章會計會計工作組織為第六單元,介紹了會計機構設置、人員要求及會計法規體系等問題。三個附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不是正式的教學內容,不納入考試范圍。
四、考核方案設計
。ㄒ唬┛己艘螅ㄟ^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其中過程性考核為70%,終結性考核為30%。過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常規(學習態度、出勤、課堂提問、職業道德等)20%、課堂作業50%。終結性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試。
(二)評價標準:
1、常規檢查以平時記分冊中記錄為準。平時對學生進行不同方式的考勤并記錄,占10%;課堂提問包括主動回答和被動回答記錄,占10%;學習態度和職業道德,作為附加分處理。
2、課堂作業50%,主要指平時布置的書面作業和課堂訓練完成的憑證、賬簿、報表等會計資料。書面作業占5%;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原始憑證要求符合填制的規定占5%;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各種記賬憑證要求符合填制的規定占10%;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各種賬簿要求符合登記的規定占10%;完成上交并展示的兩張報表要求符合編制的規定占5%。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 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會計的基本概念、職能和目標。
掌握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的分類及內容。
學會運用借貸記賬法進行會計賬務處理。
能夠編制簡單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案例分析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職業道德觀念。
激發學生對會計專業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今后從事會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的分類及內容。
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和會計分錄的編制。
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編制方法。
2、教學難點
借貸記賬法的理解和運用。
會計賬務處理的綜合應用。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講解會計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會計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實踐教學法:安排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 分鐘)
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會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展示一些會計報表和憑證,讓學生對會計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講解新課(35 分鐘)
講解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結構和內容。
介紹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編制方法。
講解借貸記賬法的記賬符號、記賬規則和賬戶結構。
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掌握會計分錄的編制方法。
介紹試算平衡的方法和作用。
講解會計要素的分類和內容,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
介紹會計科目的分類和設置原則。
講解賬戶的結構和分類,以及會計科目與賬戶的關系。
講解會計的定義、特點和分類。
介紹會計的職能,包括核算、監督和參與經濟決策。
闡述會計的目標,即提供會計信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會計的基本概念、職能和目標(10 分鐘)
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10 分鐘)
借貸記賬法(10 分鐘)
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編制(5 分鐘)
課堂練習(15 分鐘)
安排學生進行課堂練習,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答學生的問題。
小組討論(10 分鐘)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
課堂總結(5 分鐘)
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和會計分錄的編制方法。
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布置作業(5 分鐘)
布置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完成教材中的練習題。
提醒學生預習下節課的內容。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基礎會計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和實踐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如部分學生對借貸記賬法的理解還不夠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輔導;部分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參與度不高,需要進一步引導和鼓勵。在今后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 4
一、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本課程是經管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本課程在非會計專業的設置旨在培養學生對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術的掌握,為后續專業課程及其他經濟類專業課程的繼續學習打下基礎。
二、課程的目的與要求
本課程是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專科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非會計專業的學生對于《基礎會計》學習的需求非常明確:為專業服務,學習《基礎會計》的目的是“懂會計”,而不是“做會計”。對他們而言,不是要成為會計崗位上從事記賬、算賬、報賬的專門會計人員,而是要了解會計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能夠利用會計信息進行預測、抉擇,立足于通過“懂會計”達到為其專業服務的目的。
三、課程的教學內容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分為10章。
第一章總論主要介紹會計的概念、對象、職能和目標、會計核算的基本假設和一般會計原則;
第二章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主要介紹會計對象的具體含義、會計恒等式、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賬戶及其結構,會計科目和賬戶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復式記賬原理重點介紹借貸記賬法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和會計分錄的編制方法;
第四章會計憑證主要介紹會計憑證的意義和種類、原始憑證和記帳憑證的填制及審核、會計憑證的傳遞和保管;
第五章復式記賬與會計憑證的應用講述的是工業企業主要經營過程中主要業務的核算以及財務成果的核算;
第六章會計賬簿介紹了賬簿的種類、登記,對賬、結賬及錯帳更正的規則;
第七章財產清查主要介紹了財產清查的方法以及財產清查結果的帳務處理;
第八章財務會計報告主要介紹了財務會計報表的內容、資產負責表和利潤表的結構原理、基本編制過程;
第九章賬務處理程序主要講述各種賬務處理程序的特點、核算步驟;
第十章會計工作組織介紹了我國會計機構的設置、會計人員職責權限及基本素質要求、會計從業資格及其管理、會計系列的專業技術職稱、會計法規體系等內容。
按照各章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可以把十二章內容分為六個單元:
第一章緒論為第一單元,主要闡述會計的目標、會計的內容和特點、會計的職能和作用、會計的方法等基本理論問題。
第二章為第二單元,主要闡述會計要素的劃分及其相互間的數量關系——會計等式,這是本課程的理論基礎,因為后面的許多會計核算原理與方法(賬戶結構、復式記賬法、資產負債表的結構等)都是建立在會計要素的劃分及會計等式基礎上的。
第三章為第三單元,其中的復式記賬原理是本課程的方法基礎。
第四章會計憑證、第六章會計帳簿、第七章財產清查、第八章財務會計報告共同構成第四單元,這個單元主要介紹了會計核算過程的四個主要環節,同時也是四種主要方法。
第五章為第五單元,主要是以工業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情況下的常見經濟業務為例,介紹會計核算基本方法的運用。
第九章賬務處理程序和第十章會計工作組織為第六單元,這一單元是兩個專題,分別介紹了主要的賬務處理程序,和會計機構設置、人員要求及會計法規體系等問題。
由于本課程既有一定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因此要求學生學習本課程時既要牢記基本概念,又要理解基本原理,更要熟練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體要求詳見本課程教學大綱。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源
1.本課程的文字教材:
《新編基礎會計》,曲洪山、禹阿平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2.教學參考書:
《新編基礎會計實訓》,禹阿平主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基礎會計學》,吳良海、張素云主編,立信會計出版社,2007
《中級財務會計學》,葛家澍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五、教學過程指導
面對這些從未接觸過公司、企業經濟業務活動的學生,要讓他們在短時間內
理解公司、企業經濟業務活動的基礎上的各種會計概念和會計原理,并對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從會計的角度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而目前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基本沿用會計專業的模式,分章節逐一的介紹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會計報表的編制、會計核算組織程序等內容。即使教師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將這些內容都講授完,但由于學生事前事后均沒有相應的課程來進行消化和鞏固,這些教學內容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的知識點都是彼此孤立的、支離破碎的,從而無法對企業的經營活動與會計核算方法體系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
非會計專業課程設置的現實條件導致的有限教學資源的配置,與現有的《基礎會計》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在當前教學狀況下無法解決。要達到《基礎會計》的教學要求,對于非會計專業而言增加課時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必須將有限的教學資源配置得更合理。其結論就是必須要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該簡化的一定要下決心簡化,該強化的一定要化大力氣強化,盡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概念。
(一)強調課程內容的簡約化和結構化
《基礎會計》是會計理論的基礎部分, 介紹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包括會計科目與賬戶設置、復式記賬的原理、借貸記賬法的運用、會計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會計賬簿的設置與登記、財產清查的組織與方法、會計報表的編制以及鏈接這些方法的會計循環程序, 它是一門會計知識的入門課程且操作性較強。
根據《基礎會計》課程的內容及特點,同時為了使得《基礎會計》的教學滿足高職教育的特點、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改善目前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效果,我們將《基礎會計》的課程內容分為兩大模塊。
第一模塊為會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第二模塊為業務操作。即在教學中完成對會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講授后,就以工業企業為例介紹財務會計的基本核算流程,帶領學生進行工業企業經濟業務的實訓操作。在實際操作中,初步認識每一階段主要業務的特點和運用復式記賬法進行處理。將會計基礎理論之后的會計憑證、會計賬薄、會計報表及會計核算程序等的教學內容完全融入到會計實訓的業務操作中去。這樣可以使教學內容得到精簡,邏輯結構簡化,避免學生對
繁雜的抽象的各種概念的死記硬背。
。ǘ┘訌娊虒W內容的綜合性與整體性
按照上述兩大模塊的思路,會計基礎理論之后的教學, 應不分章節, 完全綜合起來, 主線圍繞會計核算程序來講述、練習,即教師首先必須準備一套單步驟的某工業企業一個月的原始憑證( 復印件或自制均可);然后教師根據上述工業企業經濟業務的多少確定每個學生應配備的記賬憑證、日記賬、明細賬( 包括三欄金額明細賬、多欄式明細賬、數量金額式明細賬、生產成本明細賬、應交增值稅明細賬等)、總賬、科目匯總表、報表( 這些憑證、賬頁及報表均與實際完全相符);最后組織學生從建賬( 設置賬戶) 開始, 進行會計核算程序每一環節的練習, 在練習時隨時強調目前所處的環節, 并在每次練習結束后結合教材總結性講述與本次練習有關的概念內容等。
這樣,教學內容不再是孤立的、單調的說教,而是一個完整的綜合的體系, 學生在學完《基礎會計》之后, 頭腦中就有了一個完整的會計核算程序, 也理解了各環節的關系, 在實踐中建立起會計核算與企業經營活動的整體概念,同時在這種綜合的實訓中,強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
。ㄈ┙Y合專業特點,補充相關內容
不同專業對基礎會計教學的需求各有側重。其教學內容的設計應符合各專業的不同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結合不同專業的特色,專設相關章節,以滿足其需要。所以對于非會計專業《基礎會計》的教學總課時中留出8——10課時的時間,讓任課教師針對不同專業對課程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如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相應增加會計規范如會計法、會計準則等相關內容。
。ㄋ模┛己朔椒ǎ
1、考核方式:閉卷筆試
2、成績組成:試卷80%+平時成績20%
其中平時成績主要由實訓作業完成情況為準。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掌握會計的基本概念、職能和目標。
讓學生熟悉會計要素、會計科目和賬戶的分類及內容。
學生能夠理解會計憑證的填制和審核方法。
掌握賬簿的登記方法和賬務處理程序。
技能目標
培養學生正確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的能力。
提高學生登記賬簿和編制財務報表的技能。
鍛煉學生運用會計知識進行簡單賬務處理的能力。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對會計專業的興趣和熱愛,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培養學生嚴謹細致、誠實守信的職業素養。
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會計要素的分類和會計等式。
會計憑證的填制和審核。
賬簿的登記方法和賬務處理程序。
教學難點
理解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和會計等式的恒等性。
正確判斷經濟業務對會計等式的影響。
掌握不同賬務處理程序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講解會計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會計知識的應用。
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
實踐教學法:安排學生進行會計憑證填制、賬簿登記等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提問 “什么是會計?” 引發學生思考,引出會計的定義和職能。
展示一些企業的財務報表,讓學生初步了解會計的工作成果。
講解新課
介紹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科目匯總表賬務處理程序和匯總記賬憑證賬務處理程序的特點、步驟和適用范圍。
通過案例分析讓學生比較不同賬務處理程序的優缺點。
介紹賬簿的種類、格式和登記方法。
講解對賬和結賬的方法和要求。
講解會計憑證的種類、填制要求和審核方法。
通過實際案例展示會計憑證的填制過程,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
介紹會計科目的分類和設置原則,讓學生了解常用的會計科目。
講解賬戶的結構和分類,以及會計科目與賬戶的關系。
詳細講解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會計要素的定義、分類和特點。
分析會計等式 “資產 = 負債 + 所有者權益” 和 “收入 - 費用 = 利潤” 的含義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講解會計的定義、特點和職能,讓學生了解會計在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介紹會計的目標,即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
會計基本概念和職能目標
會計要素和會計等式
會計科目和賬戶
會計憑證
賬簿
賬務處理程序
課堂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會計知識的重要性。
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實踐操作。
布置作業
布置課后練習題,鞏固學生所學的會計知識。
要求學生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五、教學資源
教材:選用適合中職學生的《基礎會計》教材。
教具:會計憑證、賬簿、財務報表等實物教具。
多媒體資源: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
六、教學評估
課堂表現評估: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發言情況、小組合作表現等。
作業評估:檢查學生的課后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實踐操作評估:通過學生在會計憑證填制、賬簿登記等實踐操作中的表現,評估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考試評估:定期進行階段性考試,全面考核學生的會計知識和技能水平。
七、注意事項
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加深對會計知識的理解。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嚴謹細致、誠實守信的工作態度。
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適應會計行業的發展變化。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05-09
基礎會計教學設計方案02-27
美術色彩基礎的教學設計(精選12篇)09-19
《基礎會計》教學反思(精選5篇)03-02
基礎會計單元教學計劃范文02-01
關于管理學基礎課程教學設計07-07
《計算機網絡基礎》教學設計06-10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教學設計(通用13篇)05-27
基礎會計教學工作總結04-07
程序設計基礎試題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