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重》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盤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關系。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培養學生估測意識。
教具準備:電腦課件、實物
學具準備: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課件)
1、故事導入。
2、建立物體質量的概念。
二、實踐操作,建立概念
(一)認識生活中的秤。
(二)看一看常見物品的質量。
課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潔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
師:看了這幾樣物體的重量,有什么發現嗎?
小結:千克和克是世界各個國家統一使用的質量單位,千克和克還有一個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號!
(三)建立千克的質量概念
介紹臺秤的使用方法,認識臺秤稱物體所用的質量單位是千克。
1、稱一稱。小組合作稱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質量。
2、掂一掂。掂掂手中這袋1千克米的質量并感受一下一千克的質量。
3、估一估。小組合作找出身邊的物體進行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的活動,找出一千克重大約有多少個物體?
4、猜一猜。
(1)猜小猴為烏龜和兔子準備的物品中有兩袋棉花和石頭,它們誰重誰輕?
(2)稱出石頭和棉花的重量是兩千在。
(3)感受物品不能從它的大小、多少來判斷它的輕重,而應該實際的去稱量才能知道。
5、拎一拎。把剛才稱的兩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感受兩千克的質量怎樣?
6、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物品是以千克為單位的呢?
(四)建立克的質量概念。
1、認識克。
師:老師這有5個2分的硬幣,它有多重誰來猜一猜?生猜。
師:看來大家意見不統一,我們來稱一稱吧?
2、稱一稱。稱出5個2分的硬幣。從而引出一個2分的硬幣是1克。
3、掂一掂,說一說一克2分硬幣放在手中的感受。
4、找一找,學具盒中還有哪些物品大約1克重呢?
5、比一比。把1克重的東西跟剛才1千克的米比起來,感覺怎樣?
(五)感受千克與克的關系
1、掂一掂。掂抽屜里一袋100克的糖物品。說說比1克怎樣,比1千克怎樣?
2、稱一稱。把學生的糖跟老師的糖合在一起,進行累加計算一下一共有幾克?再拿到臺秤上去稱稱看。
仔細觀察秤盤上,指針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嗎?指針怎么指著1啊?
生:因為臺秤上的質量單位是千克,指針指著1表示1千克。
3、引出千克和克的關系。
剛才我們知道這一大袋糖的質量是1000克,而用臺秤稱的結果是1千克,那么1000克和1千克中間可以用一個什么符號連接?板書“=”。用英文表示就是:1kg=1000g。
4、教1千克=1000克的讀法。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給商品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包餅干重150( ) 一條魚重2( ) 一顆糖10( )
一個西瓜重4( ) 一頭豬重150( )
2、單位換算。
4千克=( )克 2千克=( )克 ( )kg=3000g 6000克=( )千克
3、把標簽貼到合適的物體上。
笑笑的體重 一只公雞 一個梨 一個一元硬幣 一輛卡車
7克 160克 30千克 2千克
四、課后實踐,不斷延伸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2、回家用秤稱一稱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幾種物品的質量。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為學生準備了稱質量工具(臺稱、彈簧稱等),并給學生帶來了米、硬幣、橘子、蘋果、石頭等很多實物,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創造了充分的條件。設計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對質量的理解分為“模糊→體驗→明晰”三個階段。為了使之落到了實處,課前,我以學生最喜歡的動物故事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身邊的事,感受質量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讓學生通過掂、估、猜、稱,知道1千克=1000克以及用字母表示千克(kg)和克(g)這樣的基本知識,再通過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使學生感受到不同物體的不同質量,使學生的認知由模糊逐步向清晰過渡;體驗到千克、克這一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本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特點,活動開展相對集中(小組合作)。實踐表明:課堂上,學生交流得充分,操作得也得當,出色地完成了教師預定的任務;全課我感覺教得輕松,學生“玩”得盡興,“學”得到位。
值得改進的是:彈簧秤的使用上,說明略顯倉促,學生一時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課前我能拿出一些時間進行專門、細致的說明、操作,我想活動的效果一定會更好些。用字母表示1kg=1000g忘了告訴學生。
【課例點評】
對“克”與“千克”這兩個量比較抽象,為了使學生獲得千克、克的具體概念,教師將知識性與趣味性融為一體,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創設生動有趣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愿望
1、引發稱物品的愿望,認識“秤”
教師學生創設了動物比賽的場景,并提出幫助小花貓在比賽中獲勝的.問題,引出稱物品的愿望,認識“秤”,為下一階段的實踐活動打下扎實的基礎。
2、引發“估”物品的愿望,感受“1千克”
教師通過準確估計4本新華字典約重1千克,讓學生興奮不已,在“哇!好準哦”聲中產生“估”物品的愿望,尋找出身邊的物體感受1千克。
3、引發更換工具的愿望,體會“克”
教師將這5個硬幣往臺秤托盤上一放,學生發現指針“沒動靜”,從而喚起學生更換工具的愿望,探討得出1個2分硬幣的質量是1克。
4、引發找的愿望,發現“進率”
在學習小組尋找到100克的物品后,教師把10個小組的物品放在臺秤的托盤上一稱,使學生在“哇!”聲中自然的得出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
二、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拓寬學生體驗空間
1、創設情景,感知輕重
一是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創設動物馱物品比賽情境,為小花貓選一袋物品并說明理由。二是為學生提供了一組常見物品的質量,讓學生根據這些物品標注的質量,談自己的發現,感知千克與克的區別。
2、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為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實踐活動需要的基本物品作為教學資源,如:臺秤、天平、彈簧秤等測量工具;米、石頭;鈕扣、螺絲釘等實物,引導學生通過猜、稱、掂、拎、找、估、算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經歷和體驗1千克和1克的質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
3、實踐活動,感受數學
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為使學生明白物品的輕重不能從它體積的大小、多少來判斷的道理,教師極其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學生提供了實際質量相同的物品,把不能只靠觀察得到的物品輕重的數學問題轉變為學生可體驗的數學事實,使學生在猜、稱、想的活動中不斷地感受數學。
【《有多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錢有多重-情感作文09-09
《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02-23
《有幾瓶牛奶》教學設計02-23
鉛筆有多長教學設計5篇04-24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設計(通用15篇)01-05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設計(匯編15篇)01-05
教學設計和教案以及課件有哪些區別03-21
大樹有多高教學設計(通用5篇)05-30
我們有新玩法教學設計(精選5篇)05-26
《頭飾設計》教學設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