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護理學基礎教學反思范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護理學基礎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護理學基礎教學反思1
1因材施教,應進一步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一直以來,中職學校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源問題。絕大部分學生是在首選普通高中落選后才轉為讀職業學校,因此這些學生中考成績分數普遍偏低,而考慮到生源,中等職業學校沒有將考試分數作為考核標準,這樣一來,大部分招收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自身素質偏低,這會嚴重影響解剖學教學的效果。但也并不是說他們完全沒有可塑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充分分析了解學情后能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對教師本身教學能力是個很大的考驗。那么,怎樣具體解決這一問題?不難發現,這些學生雖然學習成績較差,但是他們活潑好動,對能激發其愛好興趣的東西比較執著。首先,教師在上第一堂課時就應該讓學生知道這門課的重要性,解剖學基礎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學結構的學科,只有學好解剖學,才能學好病理、生理、內科、外科等。其次,教師上課時要善于運用模型、掛圖,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讓學生多看圖,然后學會自己總結,另外還得注意賞識教育,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學好這門課程的信心。
2正確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是通過使用現代科學技術,借助聲、光、影像、動畫、文字等方式,將知識點展現在學生面前。此教學法具有直觀性強、立體感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的作用,便于學生理解記憶。由于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資源有限,不可能讓學生接觸到太多標本,因此多媒體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如果完全依賴多媒體,學生整堂課都目不轉睛盯著屏幕,教師不提醒,學生就會忘記做筆記,即使告訴他們這是重點,也有一部分同學不會記錄,這可能和他們自身學習能力較差有關。要解決好這個問題,首先,教師的多媒體課件不能做得太花哨,這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在PPT外觀上而忽略學習內容。其次,教師不能完全依賴多媒體,仍然要適當結合一定的肢體語關于中職護理專業解剖學基礎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反思黎潤(重慶市開縣職業教育中心醫學部重慶開縣405400)言和必要的板書。
3選擇最適合中職護理學生的解剖學教材
中職護理專業現在使用的教材是王懷生版《解剖學基礎》,此教材還是存在某些不足,例如,王懷生版《解剖學基礎》在教材章節教學內容上雖然精簡較多,增加的插圖中超出教材章節教學內容的結構名詞比比皆是,有的結構名詞據筆者個人認為有給學生講解的必要,因此增加了教學難度。其次,課時設計欠妥,《解剖學基礎》教學內容后附的《解剖學基礎教學大綱》中實踐時數定得太多,在我們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根本無法完成,如運動系統理論只給了2學時,實踐時數卻為8學時,這在現實中是無法完成的。因此,建議學校要在借鑒的基礎上編寫出更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的教材。
4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實用、夠用、聯系臨床是制定大綱的準則。如康復事業發展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護理內容:癱瘓病人的神經、肌肉功能的恢復等,對護理專業以前不太重視的肌肉、神經等知識點,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這部分內容在護理學專業中不但不應削減,反而應該增強。傳統的護理操作就更需要相關的解剖知識點了,如各種注射技術、插管、急救技術和護理技術的應用知識:咽的交通、食管的狹窄與胃管插入操作的關系;呼吸系統的環甲正中韌帶、氣管軟骨與呼吸道搶救、切開有關的解剖學知識;男、女性尿道的形態特點與導尿管的插入手法之問的關系;動脈的止血點;股三角中股動脈、股靜脈及股神經的位置、關系;上、下肢淺靜脈的走行等,都應該注意增加護理專業的應用解剖學內容。
5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首先自身應該具過硬的專業知識,這里要求教師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的知識,還要具有相當的臨床知識。多培養青年教師。筆者曾與醫院各科室的護理人員進行過討論,了解到護理操作的內容也在不斷更新。我校任教護理專業的教師多屬醫療專業畢業生,他們的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學經驗甚少,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基本與醫療專業雷同,沒有體現出護理專業的解剖學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用型護理人才的培養。建議為進一步提高護理學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護理專業解剖學教師應適應現代護理學的發展趨勢,深入護理臨床第一線,以實現解剖學與臨床護理的“聯姻”,了解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最需要的解剖學知識,及時發現教學中的缺陷。在教學模式和內容上應順應護理專業的發展方向,滿足護理專業的需求。
護理學基礎教學反思2
人類社會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逐步向全信息時代邁進,順應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護理人才培養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護理專業教師和護理學生使其解決問題與臨床工作能力提高已經愈來愈多地受到國外護理教育界的關心和重視。反思性學習目前在國外教育文獻中被普遍理解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或途徑,作為西方教育改革中的亮點引起了歐美護理教育屆的充分重視。許多護理教育專家呼吁應重點培養護理工作者的反思意識,使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縮短、臨床工作能力提高。為了進一步研究反思性教學在我國護理教育中的應用,現綜述國內外反思性教學的研究現狀以及反思性教學在我國護理教學開展情況,現報道如下。
1反思性教學理論的發展
1.1反思及反思性教學的概念
20世紀早期美國著名教育哲學家杜威(Dewey)系統論述了反思活動!胺此肌痹诙磐摹禜owwethink》一書中被明確界定:對任何信念或嘉定的只是形式即為反思,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他的趨于達到進一步結論進行積極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而英國的洛克(J.Loke)和荷蘭的斯賓諾莎(B.Spinoza)等人是較早研究反思的學者。洛克稱對獲得觀念心靈的反觀自照為“反思”,與此同時,心靈獲得是不同于感覺的觀念。而后,在杜威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對教師如何反思進行了深入研究,進而應生了以英美兩國為主的維拉(Villar)、麥倫(VanManen)、Pennington、Zeichner、Farrell等人對“反思性教學”的不同表述,雖然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汲取眾說之長,一種由教師反思性教與學生反思性學構成的雙邊性特殊認識過程即為反思性教學。國內只有少數學者提出了反思性學習的概念,鐘浩梁認為“在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反思性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對其中所涉及的知識、策略、效果等進行深究,不僅僅是一般性的回顧教學過程,具有探求研究的性質。它對教師理論素養、教育教學能力、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學者鄭菊萍提出“反思性學習就是學習活動過程中要進行反思,是再認識和檢驗自己思維過程、結果的過程!眹鴥葘W者對反思性學習的理解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強調如何通過反思對自身教學水平進行提高。該研究認為完整的反思性教學不僅涵蓋教師反思性的教,也包含學生反思性的學,教學相長、兩者兼顧。
1.2反思性教學的結構
反思性實踐的概念由前麻省理工學院的蕭恩教授(DonaldSchon)首次提出,它看重實踐者在活動中確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而不看重實踐者對實踐的預測和控制,提出了反思思維是不同于“技術理性”的理論思維。受蕭恩的影響,“反思性教學”被布魯巴赫(J.W.Brubacher)等人從時間的維度劃分為實踐反思(reflectionforpractice,又譯實踐前反思);實踐中反思(reflcetioninpractice);對實踐反思(reflectiononpractice,又譯實踐后反思)三類。唐和格里菲斯(SarahTann&MorwenaGriffiiths)兩位英國教育者提出了反思時間框架即快速反思、修正、回顧、研究、理論的重構和重建的5個層次反思構架。這五個層次的反思結構更進一步拓展了蕭恩在行動中反思、對行動中反思的思想,是反思行為具體化。趙蒙成重視資料收集和分析的重要性,將反思性教學分為明確問題、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建立理論假設、實施行動5個步驟,但沒有體現反思的重要作用。熊川武則認為,教學反思的過程包括分析教學現狀、提出假說、實施計劃、得出初步結論結論。雖然闡述的便于實際應用,但也未能將反思性教學完整的呈現出來。我國學者鄭菊萍首先對反思性學習的過程概括為反省、評判、察覺問題、界定問題、確定對策、實踐驗證、總結提高7個階段,詳細列出了反思的過程。
2反思性教學在護理教育中的應用
2.1護理教學中反思的重要性
隨著不斷發展的護理學科,人類逐步提高對健康的需求,這對護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國外護理教育屆對于新概念的接納程度和敏感度,很快使反思性教學引入護理教育的領域并獲得了一定的成效。護理專業的大學生要“發展和運用更高層次的解決問題和評判性思維能力是在1998年美國高等護理教育學會(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esofNursing)在修訂版本的護理專業高等教育標準中提出的`”,而反思性教學的本質就是提高學生和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量文獻表明,反思性實踐對發展護理教學實踐、社區護理實踐以及注冊護士考核都有積極作用,英國護理產科學委員會(NMC)已經將反思技能的展示與臨床能力聯系在一起來評判是否能獲得專業注冊資格。Agaath等研究者認為,對于護理專業終身學習和發展以及日常實踐中采取深思熟慮過的決定和行動來說,反思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護理教學中的反思引起了國際的廣泛關注,比如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但各個國家沒有對護理教育中的反思性教學的應用達成共識。
2.2護理教學中反思的方法及測量工具
2.2.1護理教學中反思的方法
國外護理教學中反思性學習和反思性教學的方法種類豐富多樣,比如:反思性學習法包括錄音帶或錄像學習法、日記法、合作學習法、真實性評估和學習檔案、繪畫、詩歌等;反思性教學方法包括反思日志、教學自傳、教研活動或研討會等,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得到反思,改進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經驗得以提升,同時使學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2.2.2護理學中反思的測量工具
國外主要應用SRIS(theSelf-ReflectionandInsightScale)工具,譯為自我反省和洞察力量表,該量表是由Grant,Franklin,andLangford等人根據元認知與自我調節理論發展編制,主要用于評估個人自我意識,并被MarilynE.Asselin等人使用。Roberts等研究表明,SRIS對于測量準醫學生職業行為的變化是有用的。雖然沒有對護士用此量表測量,但是它對護士是有潛在用處的,尚無針對護士的量表來測量反思。目前,國內也沒有測量反思的工具,特別是針對護理教育環境中的反思。
3我國護理教學中反思性教學存在的問題
曾志嶸等的研究表明,有關護理教學中反思的方法比較單一,測量護理教學領域的反思量表較少,教學反思行為處于隨機、零散的狀態,更缺少對實踐護理教學中反思方式的研究。反思性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性行為,反思性的方法在教與學中是相同的,某一種形式既可以培養學生成為反思性的學習者,又可以培養教師成為反思性的教育者,方法并不絕對,關鍵在于如何篩選各種方法因材施教地運用到教學當中,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同步發展。
【護理學基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語文基礎教學反思04-19
基礎護理學試題及答案10-05
護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08-19
基礎護理學試題與答案10-04
護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解析09-24
關于護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10-04
2018護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09-24
護理學基礎模擬試題及答案10-04
《夯實基礎關注個體》教學反思09-05
中醫護理學基礎試題及答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