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1
本課中的土壤對學生來說司空見慣,但是他們可能從沒想過土壤從哪里來的?土壤里都有些什么?并不是很注意,這正是本課的契機,也是突出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教學設計上,我力求活動設計清晰、有序、環環深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探究方法。在課堂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基本實現了教學設想,學生探究熱情比較高,能運用感官和實驗觀察土壤,在探究中逐漸認清了土壤的成份,認識了土壤與動植物的關系。但是,反復回想本課的教學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問題一、在教學中,學生經常出現回答錯誤的情況,此時,我往往進行了追問,并且語氣有些懷疑。這樣一來,學生得到的認識是他的答案不對。起來回答的同學很可能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質疑就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說法。長期下去,學生的自信心也會受挫,對科學探究的熱情,對發言的熱情都可能受到影響。因此,我迫切需要改變這種追問的方式。
問題二、對學生科學語言的規范不夠。學生在表達、描述他們的想法時經常用一些土語,或者不準確的詞語,這時就需要老師來進行糾正。上課中由于擔心影響進度,我沒有對學生說出的每個錯誤詞語,錯誤說法進行糾正。這樣有些學生就還用他自己的說法來表達,這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很不利,也是課堂教學少了幾分科學的味道。我們說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沒有每堂課的堅持,就無法讓學生有質飛躍。所以說,關于學生語言的訓練是不可忽視的。
問題三、忽視板書的重要作用。現在多媒體教學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方便和效率。但與此同時,板書也往往被忽視了。本節課中我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板書中只出現了土壤的成份,而沒有出現課題,也沒有其他重點的內容,這樣在總結的時候學生就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那么他頭腦中形成的知識框架就不夠具體、清晰和具有邏輯性。板書是教學的良好輔助,在教學時需要善加利用才能讓學生學的扎實。
通過本次教學,對我又是一次觸動,經過反思,我發現了一些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處理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熱情,這些對我來說也是一個長期的課題。期待著通過改進,學生們能在科學課上獲得更科學的鍛煉。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土壤里有什么的第二課時。首先回顧上節課課探究的方案,然后學生在熟悉探究的方案的基礎上進行試驗探究。最后學生進行匯報探究的結果,比對學生的猜想得出結論。我想在探究的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多方面需要改進。
1.試驗的方案和步驟的明確上需要書寫在黑板上。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我的發現學生沒有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試驗操作。導致試驗的重復操作,以致浪費了大量的學習時間。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學生沒有進行試驗的設計,或者是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學生沒有認真的去聽。我想首先需要組織學生進行積極的討論,交流。首先給出實驗器材,然后學生進行單獨的思考,接著學生進行討論將他們的想法相互說一說,形成統一的意見,再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在匯報的過程中,注意組織學生進行傾聽。然后老師將實驗的布置在黑板上進行板書。
2.學生討論要充分。這就需要老師在討論前給學生以充分的器材,以提示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在討論之前,要求學生首先進行思考,想一想用準備的材料怎樣進行探究,以形成學生自己的想法。
3.組織良好的討論交流秩序。學生討論交流的時候,注意交流的規則,及小組的活動秩序。良好的活動秩序是進行高效討論交流的關鍵。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3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同時又結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及我校學生實際情況。因此,我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參與科學實驗活動,使學生在實驗活動的過程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感受科學實驗過程,逐步形成正確積極向上的科學態度和情感。《土壤里有什么》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中的第四課,本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先進行推測、提出問題,再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來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土壤里有什么》一課,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節,是在學生對巖石、沙和黏土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自然中的土地進行了解。本課的核心內容是讓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觀察、實驗等多種手段,了解土壤是由哪些物質組成的。
這節課內容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尋找土壤的成分,二是土壤和生命。
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我們小組根據教材的內容設計了三個實驗:1、讓同學們把土壤倒在紙上,先用肉眼觀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鏡觀察。2、把土壤晾干,碾碎,用筷子把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3、把土壤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么?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
讓同學們根據實驗,把自己觀察到的記錄下來,填在實驗表里面。
然后土壤中提出問題土壤中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我們現在知道土壤是怎么形成的了嗎?
在這里要向同學們簡單的介紹土壤中還有腐殖質和鹽分,這兩種物質都不是我們實驗可以直接發現的,所以老師作介紹,讓同學們先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知道它們都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元素。
最后通過老師和同學們一起總結: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我們小組給每個小組的同學復印了這部分的教材,讓同學們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說生物和土壤之間的關系。先讓同學們觀察圖中都有哪些生物,它們分別和土壤都有哪些關系,土壤分為哪幾層?這一部分的學習一是讓同學們了解土壤和生物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是落實本節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因為要讓同學們認識到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土壤為它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要讓同學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保護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愛護地球就是愛護我們人類自己。這里我們設計了讓同學們討論土壤為什么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人類應該怎樣保護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土壤呢?由于時間的關系第二部分內容沒有在課堂上實施。下面是我對我們這節課一些教學反思。
首先是在教學設計階段,由于對小學課程的設置不熟悉,教材和教學目標解讀的不是特準確,我們想讓學生通過三個實驗知道土壤中有小石子草根和小蟲、沙粒、粉末狀的微粒;將土壤倒入水中還有有氣泡冒出、鹽分、腐殖質、土壤按顆粒大小沉積下來,越到底下顆粒越粗。但是由于實驗器材和我們的教學經驗有限,比如要得出土壤中有鹽分和腐殖質這一實驗結果,可以通過燃燒土壤,讓學生們聞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質”。燃燒浸泡土壤的液體,水燒干后他們看到勺中的白色斑點,引出“鹽分”。而這兩個實驗結果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是沒有體現的,只是在最后的實驗總結中直接把這一結果拋給學生,顯得很突兀,這是值得我們改進的。
在課前準備階段,我們小組分工明確。但是由于有些實驗器材確實不好借,我們用筷子代替的攪拌棒,礦泉水瓶代替燒杯,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有些實驗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效果。科學具有嚴謹性,因此在我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吸取這次準備當中的教訓,盡量做到嚴謹。
在課堂中,我們確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第一是在發放實驗器材的時候應該注意交代清楚學生保管好實驗器材,在老師說要求之前不要隨便玩弄器材;二是在你每一次實驗當中有些小組做得實驗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這個時候助教應該及時引導,在做完每一個試驗之后我們的主講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總結實驗結果,這樣有個強化的效果;還有就是對于課堂紀律和教學組織這方面我們缺乏經驗應該多多學習總結。
這節課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的實驗課,從表面上看,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精力和時間,但實質上教師的角色,從傳統的講臺上的傳授轉入了多功能的巡視、課堂啟發、提問、輔導、評估和參加學生討論等工作。他們的責任并沒有減輕而是加重了。在活動前,把實驗的要求方向,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確的向學生交代清楚。實驗要求不僅要在口頭上解釋,還要寫在實驗報告上,對一些關鍵的較為復雜的步驟要用演示法。老師在活動中不斷的巡視各小組的進展情況,教師可以提一些啟發性問題,但對學生的討論不要輕易干涉,即使學生犯一些錯誤只要他們大方向是對的也不要急于糾正,教師要注意維護好課堂紀律,同時在巡視時積極鼓勵學生間的交往、合作。
另外我們以后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應該注意下面這些問題:
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的前提,學生如果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不能進入探究活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啟發、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明顯增強,如在引導學生進入探究活動之前,教師最常說的話就是“對于這個現象,你都有什么問題”、“針對這個現象,你還有什么問題”等等,教師能夠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問題,這種現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會提問題,在課堂上“亂想”、“瞎問”。這樣做的結果直接會導致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探究價值不大的問題。教師應該注意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這不僅有利于讓學生提出更多有價值的問題,同時也是對學生樂于提問這一行為的肯定和鼓勵,從而也能進一步激發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一舉三得。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動腦和動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準備材料和具體的實驗操作中,需要學生動手,而在讓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以及進行反思時都要讓學生動腦。在該動腦的時候一定要啟發學生的思維,開動他們的腦筋,不能讓動手占據動腦的時間。所以在讓學生利用有結構的材料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讓他們動手操作,更要組織學生在動手操作前先動腦進行猜想、預測,在實驗后進行研討解釋,這樣才能體現出探究的本質,才能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4
新的科學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因此,學生在探究活動這個大舞臺上應成為“主角”,而教師則應成為學生探究道路上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處于“平等中的首席”這個位置,但這種角色的變化并不意味著教師作用的降低,甚至是無足輕重。因為學生由于認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動中,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我們教師需要明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是指尊重學生的個性,發揮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以學生為主體并非排斥教師的指導,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給予必要的幫助,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程度。如果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而教師不敢指導或過晚的指導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的狀態,以致于削弱了學生繼續深入研究的興趣和積極性。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由于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對來說較差,教師指導的作用應該多一些,對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教師有必要給予指導,但在學生提出猜測,分析實驗現象以及得出結論的時候,教師的指導應該少一些,學生能說的盡量讓學生去說,學生能做的盡量讓學生去做,教師絕不能越俎代皰,包辦代替。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令教師預料不到的事情。在科學課教學中,不確定的因素很多,課堂上出現預測和生成不一致這種現象是很正常的,關鍵是教師在遇到這種情況時,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一、如果這種“意外現象”對本節課教學有價值,有利于本課教學的主題,則教師可以放棄預設,轉向生成的方向前進;二、如果這種“意外”的確是“雜音”的話,在保護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要設法巧妙地回到預設的軌道上繼續向前;三、如果“雜音”對本節課探究主題價值不大,但有探究的價值,則可以采取冷處理的方法,讓學生課下再去研究,到時候再引導學生匯報探究的結果。當然,意外畢竟是意外,在遇到確實無法探究的情況時,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訴學生了。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科學教師只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教學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中,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向著更有益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方向健康發展。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5
一、一條主線貫穿整課
本節課以“土壤里有什么”為主線展開對土壤的研究,通過觀察“土壤里有什么”,設計實驗驗證“土壤里有什么”,知道土壤不是一種單純的物質,它是腐殖質、砂、粘土、無機鹽、水、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基于對教材這樣的理解和認識,我設計了幾個大的環節:
1、觀察土壤:
土壤像媽媽一樣養育了許許多多的的動物和植物,那么她是用什么來養育他們的呢?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下面我們先來觀察土壤。
2、借助水來研究土壤:
我們知道了土壤的成分,下面繼續研究土壤,怎么研究呢,借助水。
3、借助火來研究土壤:
除了用水研究土壤,我們還可以用火來研究--給土壤加熱會怎樣呢?
4、學生嘗試總結:土壤是一種怎樣的物質(混合物)?
二、兩種實驗展開探究
本節課我設計了分組實驗和演示實驗,力求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研究當中,力求讓孩子們對土壤的每一種構成成分都有一種直觀的、準確的、全面的認識。
(一)分組實驗
1、觀察土壤:土壤是孩子們非常熟悉的,要研究“土壤里有什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親自觀察一下,所以我就讓學生盡早的去接觸土壤、觀察土壤,這里我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觀察,為了保證觀察的有效性,老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⑴把土壤放在白紙上仔細觀察,必要時可以借助放大鏡,⑵用鑷子把發現的東西分類放成幾小堆。
2、設計實驗驗證土壤里有水、空氣:學生觀察到土壤里有腐殖質、砂、土,老師啟發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土壤里還有什么?(水、空氣)你能設計實驗來驗證土壤里有水、空氣嗎?
(二)演示實驗
驗證腐殖質、無機鹽的實驗,主要讓學生了解實驗方法、觀察實驗現象,為了更好地組織學生觀察和交流,也考慮實驗安全性(驗證無機鹽的實驗,玻璃加熱后很容易爆裂),我設計了演示實驗。
三、三維目標全面落實
在科學課堂上我們除了要落實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目標,也要兼顧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只有全面落實三維目標,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孩子們知道土壤就像我們的媽媽,為動植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的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我們應該怎樣樹立一種愛護土壤、保護土壤的意識。課前,我向學生出示墨勒阿格的名言“大地,你是萬物之母。”師生交流對這句話的理解。課后,引導學生合理處理實驗后的土壤,都是在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從情感的內化到具體行為的外化。
從課堂上學生的參與情緒和效果來看,應該說基本達到了課前預設的三維目標。反思課堂,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課始學生比較緊張,不敢發言。老師雖然鼓勵和表揚,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不是很理想。也就是說在第一個環節的設計上還有所欠缺,應該考慮重新設計。
二是腐殖質的實驗,我課前經過反復的考慮,才最終確定做演示實驗。但如果將演示實驗改成分組實驗,學生的認識可能會更直觀更深刻。
【土壤里有什么教學反思范文(通用5篇)】相關文章:
蘇教版八下《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學反思12-16
猜猜我有多愛你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3
《宇宙里有些什么》選段閱讀有答案12-13
《淺水洼里的小魚》教學反思03-16
楊萬里的詩有什么特點11-12
寒號鳥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0
籃球教學反思范文(通用6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