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通用12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1
一、聆聽歌曲、感受藏族文化
以一個藏族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進行導入,引入新歌的聆聽,接著結合對所聽歌曲內容的回顧,有機介紹藏族文化,增進學生對藏族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喜愛藏族文化和藏族歌舞藝術的興趣。在指導學生學跳藏族舞時,我先親自給學生跳了一曲。讓學生初步感受藏族舞蹈的特征,藏族獨特的舞蹈風格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好像來到了藏族人民中間。從而使孩子們產生了強烈的學跳的欲望,接著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學跳藏族舞蹈,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漲,盡管動作還談不上十分優美,但對基本舞步的掌握情況良好。
二、利用身勢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的難點是一個7拍的長音的準確演唱,如果學生內心的節奏感非常好的話,比較容易唱準,但大多數學生節奏感不是特別好,所以在心里默默地數節拍肯定是無法突破難點的,所以我設想用動作去引導學生唱準,第1、2拍雙手在頭頂拍手,第3、4拍拍肩,第5、6拍叉腰,第7拍拍手,第8拍握拳。經過教師的示范,身勢的引導,學生很快掌握了時值,演唱的比較準確,遺憾的是:在往下接歌詞的時候不夠及時,稍微有些遺憾。
三、合理創編歌詞
在學生們學會了這首歌后,我引導學生進入了創編歌詞的環節。教師總結:今天我們學的這首歌曲表達了藏族小朋友熱愛自己家鄉的情感,我們也有自己的`家鄉,我們的家鄉在哪里?(金太倉)你們愛自己的家鄉嗎?(愛)我們家鄉有什么特產嗎?(肉松,雙鳳爊雞,板橋西瓜、太倉糟油、麻雀蛋等等)好,張老師請你們根據這首歌曲的旋律來創編歌詞唱唱我們自己的家鄉好嗎?學生非常感興趣,唱得是不亦樂乎。這樣進一步鞏固了歌曲曲調,開拓了學生們想象的空間,提高了學生們編創歌詞的能力,同時把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盡情渲染了出來。總之,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情感的藝術,所以本節課我積極引導學生沉浸于歌曲中,讓學生入情、動情、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產生情感共鳴,得到藝術享受。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2
本課以同學參與為主體,通過認知、感受、表示、發明等參與活動的綜合形式教學,指導同學在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從而拓寬視野,獲得愉悅和美的感受。
上課之前,我為同學布置了一個課前活動:聽鼓聲做動作進入教室,然后擺出自身想好的獨特的造型,使同學在上課之前就活躍了起來,課堂氣氛得到了很好的調節,激起了同學對音樂課學習的極大興趣,為本課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接著以“用節奏型說話: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青田。”入手,教師有節奏地提問,同學按老師的節奏回答,進行節奏模仿練習,因為練習聯系實際生活,同學興趣高漲,在此基礎上請同學簡單介紹家鄉青田,引出小卓瑪也想把自身的家鄉介紹給大家,進而自然地過渡到歌曲教學。同學學唱歌曲的愿望被激發。為了進一步伐動同學學習歌曲的興趣,我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通過課件,使同學對歌曲和日喀則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感受,以至于后面能自然地用豐滿的情緒、輕快的聲音,自豪地扮演唱歌曲。而“借小卓瑪的歌,把青田介紹給大家”的歌詞創編則將歌曲學唱推向了高潮,拓展了同學的思維,培養了同學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接著通過觀察藏族服飾進入藏族甩袖舞的學習,唱跳結合,在鞏固了唱的'基礎上,鍛煉了同學的模仿能力,使整個課堂動了起來。最后布置了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的活動。
總的來說,在本堂課中,同學獲得了愉悅和美的感受,較好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研討和改進,比方在內容布置方面,本課內容布置過多,以至于最后一項活動由于時間關系而未能很好的完成。其次,應該更加大膽地放手讓同學自身去考慮、去探索、去創新,如在扮演歌曲中,可通過看甩袖舞,使同學的視覺感官得到刺激,然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同學,讓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通過討論,合作探索怎樣創編動作扮演會更好,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可使小朋友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藏族音樂高亢嘹亮和歡快活潑的特點,同時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提高表示音樂和發明音樂的能力,增強他們扮演的自信心,培養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使整堂課真正體現以同學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并將音樂與舞蹈等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同學的文化視野變得開闊,人文素養得到提高。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3
今天,我執教了二年級音樂課《我的家在日喀則》,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用歡快、活潑的聲音演唱歌曲,學習藏族舞蹈的動作,用身體的動作感受藏族音樂,能準確地、有感情地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通過學唱《我的家在日喀則》了解藏族歌曲的風格,培養學生對藏族文化和藏族歌曲藝術的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為了讓孩子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一開課就讓學生跟隨音樂去旅游,通過引導學生伴隨歡快的音樂律動,欣賞西藏的美麗風景,使學生知道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加深對藏族的熱愛之情。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享受音樂,感受生活。也為下面學唱藏族民歌《我的家在日喀則》和學跳藏族舞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學生在無意注意中,形成了有意注意,所以學起來非常快。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逐漸帶入了情感,提升了歌唱表現能力。
然后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學生并有一定代表性的舞蹈動作,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就能學會,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跟著歌曲的音樂邊唱邊跳,在舞蹈中充分感受音樂特點。
最后,我根據學習情況把學生分成三組:合唱組,舞蹈組,伴奏組,通過展示,讓學生充分的表現自己,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課堂最后形成了一個小高潮,結束本課。
課后我也仔細的反思了一下,有不足之處需要以后備課時在細心準備,第一、在介紹日喀則及西藏的風光這一環節,我可以找一段視頻,學生印象會更深刻,效果會更好。
第二、在學唱歌曲前,可以先進行節奏訓練。比如,從“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陜西。”入手,教師有節奏地提問,學生按老師的.節奏回答,進行節奏模仿練習,進而自然地過渡到歌曲教學,學生學唱歌曲的愿望會被大大激發。
第三,教學語言組織不夠完整,這也激勵我今后在教學中,多注意教師自身的形態,語言,真正讓學生受益,最后孩子們隨音樂出教室都能唱著這首歌走出教室,看到他們都學會演唱歌曲,并且很高興,我覺得我這節課上完學生真的受益了,我也感到很高興。
總的來說,在本堂課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并將音樂與舞蹈等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較好地展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生不但獲得了愉悅和美的感受,而且文化視野變得開闊,人文素養也得到提高。但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討和改進。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4
《我的家在日喀則》是一首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五聲調式的藏族民歌。襯詞“啊嗦啊嗦馬里拉”貫穿全曲,使歌曲的歡樂氣氛更為熱烈,抒發了藏族人民熱愛家鄉和慶賀豐收的喜悅心情。
這首歌曲很短,卻因它極具歌唱與跳躍性的特點,很受學生喜歡。學生可以從歌曲中學到有意思的藏語,海能學跳藏族舞蹈動作。教學中,首先通過自己跟音樂表演一段舞蹈,讓學生猜一猜是哪個民族的?這一點由于學生的知識面不夠豐富,而且沒有服裝造型,所以多數孩子處于猜的狀態,接下來是邊唱邊讓學生跟老師用踏腳的方式做出XXX節奏,這樣設計,即能讓學生初聽歌曲,又能感受藏族舞蹈里的律動。初聽歌曲,讓學生邊感受歌曲的.情緒,同時找到不懂得意思,進而解釋藏語“啊嗦啊嗦馬里拉”,更好的表現歌曲的情緒。歌曲中有個典型節奏XXXX|XX|,教學中,通過學生拍手、跺腳、派件能方式進行。歌曲開頭是個問答的演唱形式,教學中先通過師生問答、一人問多人答、男生問女生答等方式學唱歌曲。之后通過樂器伴奏,先是學生自主選擇樂器,并說出為什么,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本課最后,通過創編歌詞,將“日喀則”改成“曲阜”,讓學生既感受到創編歌詞的樂趣,同時歌唱自己的家鄉,培養熱愛自己的家鄉之情。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5
昨天上午,在XX小學上了第一堂公開課,一大清早就趕到了那邊,不過事實證明我確實早了點。曬了半個多小時太陽,才有一個人出現。聽課的全是我們組里的老師,對于這種小場面,我是一點也不緊張。相反,我覺得自己年紀輕輕就像老油條,做什么事都抱著一種應付心理,完成就好。
就拿昨天的那堂課來說,很早就可以準備,但這個準備只是形式上的教案,課件,一些表面該做的我確實都做了,雖然聽課的那些老師也很謙虛的說挺好的,但我知道那些也都是表面的,慢慢的談到音樂性,歌唱技巧等方面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說到不足之處了。確實,這堂課有太多地方的不足。首先是最基本的.,對學生的關注,如是否能唱了?唱到了什么程度?音準怎么樣?情緒怎么樣?這些我沒有做好,因為自己覺得這首歌還是比較簡單的,對教材理解的不透徹,所以在學生學唱方面也只是一味的簡單的反復學唱了幾面就過。其次是歌唱技巧,在這首歌的教學當中,學生唱的不是很到位,但我還是沒有發現,如果之前可以教一下那幾句高音的演唱技巧,那效果應該會更好。最后是單老師談到的,音樂性不夠,挖掘的不夠細,對旋律的起伏我都沒有牢牢抓住。也有老師說我這堂課有點雜,回頭一想自己也覺得好像在做戲,而非知識的傳授和學生之間的共鳴。而且一堂課下來,我還多出5分鐘,像單老師說的,如果我能把這些東西都運用進去,那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
是的,這堂課不完美,形成這些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只有一個——懶,在這里我要好好檢討一下,本來已經夠懶的了,自從來到了鄉下,就變得越來越懶,每天遲到早退不說,教學也不是非常認真,我不承認自己是個笨的人,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但就是不肯去鉆研,懶得去做,做事情也常常一拖再拖,每次在單老師的空間里看到其它人都這么用心,都讓我覺得非常慚愧。
原來做一個音樂老師并非別人想象的這么輕松,真的很需要智慧,更需要勤奮!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6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課堂開頭,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日喀則的美景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再以火車的汽笛聲為情景,讓孩子們來模仿火車啟動時發出的聲音,讓他們覺得既有趣又達到了教學效果。繼續坐上火車到西藏為情景,讓學生跟著音樂拍打節奏,熱熱身,同時體會到節奏在音樂中的重要性,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
接下來的跳藏族舞蹈環節,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想學的欲望,在學歌曲的過程中小的律動也是坐著的,時間太長了有些坐不住了,我想這個環節也可以讓學生站起來適當地動一下,最后跟老師跳藏族舞蹈動作要定下來。
在學生們學會了這首歌后,我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方式,結合自己的家鄉,進入了創編歌詞的環節,利用這首歌的曲調把歌詞的.某處改成有關自己家鄉特點詞或句,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自然而然的燃起對家鄉的熱愛,引起了師生的共鳴。進一步鞏固了歌曲,又開拓了學生們想象的空間,提高了學生們編創歌詞的能力。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7
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位置。本課我以學生參與為主體,通過認知、感受、表現、創造等參與活動的綜合形式教學,指導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從而拓寬視野,獲得愉悅和美的感受。
上課之前,我以用“節奏型說話: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恩施城”入手,老師有節奏地提問,學生按老師的節奏回答,進行節奏模仿練習,因為練習聯系實際生活,學生興趣高漲,在此基礎上請學生簡單介紹家鄉恩施,引出小卓瑪也想把自己的家鄉介紹給大家,進而自然地過渡到歌曲教學。學生學唱歌曲的愿望被激發。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我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通過課件,使學生對歌曲及日喀則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感受,以至于后面能自然地用飽滿的情緒、輕快的聲音,自豪地表演唱歌曲。而“借小卓瑪的歌,把恩施介紹給大家”的歌詞創編則將歌曲學唱推向了高潮,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接著通過觀察藏族服飾進入藏族甩袖舞的學習,唱跳結合,在鞏固了唱的基礎上,鍛煉了學生的模仿能力,使整個課堂動了起來。
總的來說,在本堂課中,學生獲得了愉悅和美的'感受,較好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和改進,比如在內容安排方面,本課內容安排過多,以至于最后一項活動由于時間關系而未能很好的完成。其次,應該更加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如在表演歌曲中,可通過看藏族舞,使學生的視覺感官得到刺激,然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通過討論,合作探索怎樣創編動作表演會更好,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可使學生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藏族音樂高亢嘹亮和歡快活潑的特點,同時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提高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增強他們表演的自信心,培養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使整堂課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并將音樂與舞蹈等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文化視野變得開闊,人文素養得到提高。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8
好的開頭等于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課堂開頭,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本節課的導入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日喀則的美景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他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再以火車的汽笛聲為情景,讓孩子們來模仿火車啟動時發出的聲音,讓他們覺得既有趣又達到了教學效果。繼續坐上火車到西藏為情景,讓學生跟著音樂拍打節奏,熱熱身,同時體會到節奏在音樂中的重要性,并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接下來的.跳藏族舞蹈環節,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想學的欲望,在學歌曲的過程中小的律動也是坐著的,時間太長了有些坐不住了,我想這個環節也可以讓學生站起來適當地動一下。最后跟老師跳藏族舞蹈動作要定下來。在學生們學會了這首歌后,我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方式,結合自己的家鄉,進入了創編歌詞的環節,利用這首歌的曲調把歌詞的某處改成有關自己家鄉特點詞或句,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們自然而然的燃起對家鄉的熱愛,引起了師生的共鳴。進一步鞏固了歌曲,又開拓了學生們想象的空間,提高了學生們編創歌詞的能力。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9
《我的家在日喀則》是一首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五聲調式的藏族民歌歌曲委2/4拍,五聲宮調式,節奏簡單,以四分、八分音符構成,旋律輕快活潑,流暢上口。歌曲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中XXXX|X X|節奏音型很有特點。第二部分節奏拉寬,一個七拍的長音好似人們在高歌吟唱。第三部分完全再現了第一部分主題。唱了這首歌,你一定會想起一群身著彩艷盛裝的藏族人民跳著歡快的踢踏舞的'熱烈場面,歌詞中的襯詞“啊嗦啊嗦馬里拉”貫穿全曲,使歌曲的歡樂氣氛更為熱烈,抒發了藏族人民熱愛家鄉和慶賀豐收的喜悅心情。
1、總情況:二年級絕大多數接受過學前教育,其中一部分受過較好的學前教育,會唱好多歌曲,會彈鋼琴、跳舞。學生為啟蒙兒童,大部分以7周歲為主,但不足齡的也有,大多為獨生子女,家長較寵溺,穩定性差,很好動,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比較喜歡唱歌,能夠感受音樂律動美.
2、學習習慣、心理特點:學生剛進入小學不久,活潑好動、天真爛漫,每個人的思想,品德都不成熟,處于形成的初步時期。對于學校班級的各項紀律、規定都不了解,心中集體主義觀念還未形成,學習目的還未明確,學習習慣正處于逐步形成的階段。本學期才是學生開始正式系統化的學習音樂的第三個學期,應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使學生愛學、愿學。學生的整體情況預計不均衡,情況參差不齊。所以,對不同學生應用不同教法,要培養學生專長,即“普遍培養,重點發展”。使學生各方面均有提高。學生年齡小,生性活潑,在這一點下功夫。重點發展舞蹈、律動的學習。增強學生身體的協調能力,讓學生可以漸漸增強身體的協調性、節奏感。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10
本課以學生參與為主體,通過認知、感受、表現、創造等參與活動的綜合形式教學,指導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技能,并感受藏族歌舞特色,從而拓寬視野,獲得愉悅和美的感受。
上課之前,我為學生安排了一個課前活動:聽鼓聲做動作進入教室,然后擺出自己想好的獨特的造型,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就活躍了起來,課堂氣氛得到了很好的調節,激起了學生對音樂課學習的極大興趣,為本課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接著以“用節奏型說話:你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青田。”
總的'來說,在本堂課中,學生獲得了愉悅和美的感受,較好地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但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討和改進,比如在內容安排方面,本課內容安排過多,以至于最后一項活動由于時間關系而未能很好的完成。其次,應該更加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創新,如在表演歌曲中,可通過看甩袖舞,使學生的視覺感官得到刺激,然后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各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通過討論,合作探索怎樣創編動作表演會更好,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法,可使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藏族音樂高亢嘹亮和歡快活潑的特點,同時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提高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增強他們表演的自信心,培養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使整堂課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并將音樂與舞蹈等其他學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的文化視野變得開闊,人文素養得到提高。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11
《我的家在日喀則》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節奏簡單,旋律輕快活潑,流暢上口,唱起這首歌,眼前仿佛出現了藏族同胞歌唱家鄉、載歌載舞的情景,歌曲只有兩句,難度不大,很適合低學生的演唱,因此很快就掌握了這首歌曲中的藏族民歌高亢嘹亮和歡快活潑的特點,并能熟練地背唱下來。
為了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我簡單地介紹了藏族的歷史及舞蹈特點,讓學生了解到舞蹈是源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教授了藏族最具代表性的動作——三步一撩,學生在單獨做手和腳的動作時,還有模有樣,但是手和腳一配合就顯得不倫不類了,雖然經過詳細的講解、示范、糾正,可是效果不太明顯,這讓我很無奈,不過值得高興得是,有一部分學生雖說做的'不是太標準,可是也像能做到形似,這讓我升起來了不放棄的念頭。我們的學生畢竟不是學舞蹈的,沒有舞蹈基礎,不能對他們要求太高,另外,音樂課是面向大眾的,我們不需要讓每個學生都能精益求精,只要讓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雖然還有學生舞蹈動作不是那么協調,但至少他知道了藏族舞蹈的特點,知道了這個動作是藏族的舞蹈動作并能擺出這個動作,這就是進步。作為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做不到自己理想的要求,就心生放棄的念頭,而要為了學生一點點的進步而堅持,相信總有一天,學生能夠展翅高飛。
為了活躍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還給這首歌曲加入了簡單的節奏,讓學生在拍手、拍桌子及演唱的過程中,感受到音樂中的節奏美,訓練學生的演唱及動作的配合能力,學生在唱中、拍中感受到的音樂獨特的魅力,興致很高,也為這首歌曲增添了活潑、歡快的氣氛。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 12
日喀則是個好地方,而蘇州享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近階段電視節目頻頻報道著世遺會一系列情況,那一首首糯糯的、嗲嗲的用吳農方言演唱的歌曲真好聽。回家后,請同學們挑一首我們比較熟悉的你認為合適的歌曲旋律,填上歌詞,創編一首《我的家在蘇州》,作為獻給二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的禮物。下節課我們來比一比,看誰的作品最棒!
從《我的家在日喀則》到《我的家在蘇州》,通過歌詞創編,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造力,另一方面在學生情感的自然遷移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感情。
農村孩子比較樸實,但過于文靜,缺乏合作意識。為了讓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展,遵循音樂課程標準,我精心組織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努力為學生享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提供機會。運用“引――激――拓”的課堂教學模式,從課內向課外延伸,給學生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創造為目的”的原則,并將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引領學生上網搜索獲取資料,為兒童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養料和機會,努力培養每個學生的自信心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我設計了以上教學過程。
【《我的家在日喀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集體舞《我的家鄉日喀則》教學反思11-04
《我的家》教學反思04-04
《我的家》教學反思04-04
《你的家 我的家》教學反思5篇04-18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學反思07-19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學反思07-19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學反思08-16
《家》的教學反思04-20
《家》的教學反思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