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之美》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橋之美》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橋之美》教學反思1
《橋之美》是帶說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中國石拱橋》這篇規范的說明文不同。《中國石拱橋》從橋梁專家的角度說明中國石拱橋的形式、結構、成就、發展等,讓學生獲得知識。而《橋之美》從畫家的角度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寫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寫法也不同。這篇美學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畫家的眼光品評了橋之美。課文先抓住說明對象總的特征,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然后通過具體豐富的例子驗證了“橋之美”,文章語言畫面感很強,極富詩意。為此我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
1、準確把握并激活學生的興趣點
在課文導入中,我使用了這樣的導語:每個人眼中的橋又各不相同。假如你就是農民、就是工程師、就是詩人,你更關注橋的哪些方面呢?(發言:農民,橋的平坦實用,交通便利。工程師:橋的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茅以升《中國石拱橋》)。詩人,橋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橋的詩境之美。那么在畫家的眼中,橋的魅力又在何處呢?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畫家吳冠中先生去感受“橋之美”。以此引入本課的學習,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文章重點研讀的環節中,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根據文本內容賞析葦叢中的石橋、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形式獨特的風雨橋等諸多畫面,并提示他們既要說出橋美在哪里,還要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橋之美的'。
2、注重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
蘇軾有句詩: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事實上,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和實踐。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技能,也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教學法。文字是情感的載體,也是美的傳遞者,我讓學生在感悟橋之美的時候,先讀文章片段,再品味語言,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橋美在何處。之后,又安排了“概括美”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用“我喜歡——,因為它美在——”的句式,概述文中所說到的橋之美。“烏鎮小河兩岸的橋之美,美在與密密的葦叢配合的開闊疏朗。江南細柳下的橋之美,美在與纖弱的細柳配合的剛柔相濟。橋之美,美在長橋與嫻靜的水面配合的靈動和諧。橋之美,美在風雨橋與險峻的山峰、湍急的流水配合給人的安閑、自在之感……”聽一聽學生的回答我明白:學生在閱讀中積極主動的理解和回應,書本潛在的意義才能處于不斷的被創造性的流動之中,學生的心靈才能于書本中的世界融為一體。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依附于課文載體實現的。它的實現需要老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學生自己去體驗、去領悟。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學生與文本的直接對話,充分關注教學對象的情感體驗。
3、重視學以致用,拓展訓練
在這堂課上,我與學生一直處于“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以致用”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在研讀文本之后讓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見過的橋,運用這一節課上學到的欣賞橋的審美方法和語言寫一寫,說一說。將寫與讀結合起來。
這堂課在某些環節的設計上,我認為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可以將前面的環節壓縮一下,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走進生活,去探尋和發現生活之美。語文課的學以致用,是值得我反思的第一個方面。最后,學生討論很是倉促,又加之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因此未能真正起到訓練的作用。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
《橋之美》教學反思2
在對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整合設計中,有一項是“橋”的教學系列:《中國石拱橋》、《橋之美》以及綜合性學習“說不盡的橋”。兩篇文章,一個綜合性學習活動,從知識到審美,從課內到課外,再用課外的事例來檢驗課內知識,這樣,對橋的文化更加深了理解。
《橋之美》是帶說明性質的小品文,與《中國石拱橋》這篇規范的說明文不同。《中國石拱橋》從橋梁專家的角度說明中國石拱橋的形式、結構、成就、發展等,讓學生獲得知識。而《橋之美》從畫家的角度發掘橋在不同環境中所產生的美學效果。寫作目的不同,采用的寫法也不同。這篇美學小品文,作者吳冠中以畫家的眼光品評了橋之美。課文先抓住說明對象總的特征,即“橋在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學效果”,然后通過具體豐富的例子驗證了“橋之美”,文章語言畫面感很強,極富詩意。
當初選這篇文章作重點研討,一是這篇文章語言很優美,師生都很喜愛。二是橋在從化并不少見,著名的橋有街口大橋、神崗大橋、流溪河彩虹橋等,容易引導學生去發現、欣賞“橋之美”。因而,準備階段,我除了上網下載風雨橋、索橋、南京長江大橋等圖片外,還專門帶著數碼相機去拍一些從化有名的橋。最有收獲的是在離街口城區不遠的流溪河山莊荔湖橋發現一大群白鷺在湖面活動。以前在從化電視上看見山塘水庫有很多白鷺,已深為從化自然環境的優越感到自豪,想不到這么近的地方也有白鷺,景色這么美。白鷺悠閑地在覓食、棲息、飛翔,那情景深深地吸引著我。我靈感一來,覺得白鷺在我的圖片中應占很重要的地位,橋有了白鷺就會更有生命力,我可把它引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題。事實上在課堂里也這樣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新課標要求我們要利用本地資源進行學習, 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從化的青云公園情人橋、街口大橋等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很有親切感,因而對“橋之美”的理解也發揮得非常好。
本課教學成功之處:
1、準備充分,制作的圖片吸引學生,比單純由文字去說效果更好。
2、師生配合較好,放得開,拓展延伸不離文本。
3、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師的特長去設計,展示師生的特色。
4、教師“導”的技能有了進步。
不足之處:
1、朗讀活動還不夠充分。
2、能讓學生說的最好不直接由教師推出答案(擔心時間問題)。
3、教師的普通話還需改進。
《橋之美》教學反思3
同樣是教授《橋之美》這篇文章,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這前后的差異,讓我懂得了一堂好的語文課要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只有根據學生的特點,深入研究文本,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愉悅中全方位地去觸摸語言、感受語言、實踐語言;讓學生在情境中真實地去認識美、感受美、體驗美。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并創造具有生命力的、生機勃勃的語文課堂教學。
從學生的言談之中了解到學習這篇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性。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教學的重、難點,我先與學生共同對文本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作者所舉的幾個例子加以祥細地分析,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接著便是進行課堂延伸,讓學生結合文章的幾幅畫面進行賞析與擴寫,或者是寫出自己心目中的橋在不同的優美環境中所起不同作用的形式美。這一問題的設計實際目的是讓學生能體會作家吳冠中眼中的橋之美。這階段是訓練學生的筆頭能力,同時也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值得欣慰的是,所抽查到的學生所讀的文章都非常的優美,而且具備了藝術家的“欣賞水平”,他們能夠效仿作者的筆調用畫家的眼光來欣賞他們眼中的畫面,將塊、線、面融合為一體,描繪出精彩的畫面。
為了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這一單元的目標與要求,我通過比較閱讀來達到目的。于是將具有規范性的說明文《中國石拱橋》與《橋之美》這篇說明性的小品文進行對比,讓學生從中總結出這兩則的不同之處與相同點。總結之時,學生的滿臉困惑已被笑靨所消融。
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閃現出來的火花,巧妙地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橋之美》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橋之美》課件教學設計02-28
初中課件《橋之美》教學設計02-26
《橋之美》教學設計(集錦15篇)04-06
《橋之美》教學設計集錦15篇04-06
《四季之美》教學反思01-25
四季之美教學反思04-23
《橋之美》教案15篇04-07
關于橋之美課文分析介紹12-25
橋教學反思04-22
《橋》教學反思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