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的教學反思范文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通過說話訓練引入課文。然后圍繞“為什么爭?”“爭什么?”“結果怎樣?”這三個問題展開教學。課堂上,我希望自己既要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帶著學生摳詞析句,品味感悟;又要注重語文的人文性,使學生明白了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在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把握整則寓言的內容。然后,在學生整體閱讀把握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詞句的意思。其中,我運用比較法引導學生來關注句中的關鍵詞。幫助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理解來體會句子,把握情感。
讀,永遠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最主要的方式。在這節課中,我采用了指名讀、分角色讀、比賽讀等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又將體會讀出來,品味文字。
在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通過表演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接近角色,進而揭示道理。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表演而表演。在課中,我讓學生表演了三次,每一次都適時地利用學生的表演引導他們通過點評去更深入地解讀課文由相爭到相持的過程。
寓言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一般它們的創作都有作者當時的寫作意圖,他們希望達到的效果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它所揭示的寓意與學生的認知不盡相同,這造成了他們的理解困難。我關注了這一點,及時地補充了《鷸蚌相爭》的典故。讓學生了解故事產生的`時代背景,了解這一寓言故事承載的歷史責任:阻止燕趙兩國交兵,以免秦國得利。在這樣的資料補充下,學生會對寓意有更深刻的認識。
類似于寓言這樣短小精悍的文章,學生在閱讀和理解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難度,所以,我們可以不把整堂課的時間都局限在這篇文章之中,可以從這篇寓言入手,然后以一篇帶多篇,在課堂上拓展學生的閱讀量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教師還可以再找幾則其它的寓言故事,講一講。這也是對課文相關內容的外展,所以我認為學完本課可以帶讀《唇亡齒寒》、《螳螂捕蟬》等寓言,讓學生對寓言這一體裁的特性更多的認識。
【鷸蚌相爭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2-16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05-27
鷸蚌相爭的教學反思05-27
《鷸蚌相爭》的教學反思01-13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10-24
《鷸蚌相爭》課后教學反思05-25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范文09-07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范文06-14
鷸蚌相爭教學反思范文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