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通用8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1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主要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在生活當中不常使用,所以學生比較生疏。但我還是打算試一試,本學期就開這節課,幾周前我就開始琢磨這課該如何上,怎么才能讓孩子的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和表象,這是一個單元難點,該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還是認為應該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才能真正建立這一概念,才能準確地去應用。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復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幾個面積單位,(這幾個單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表象)從這幾個面積單位再導入到讓學生自己設計更大的面積單位,學生紛紛設計出邊長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單位,進而認識到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舊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設計新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著實很吸引學生的注意迸發學生的思維。
緊接著,我設計了兩個環節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頃和平方千米。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帶培養了學生的估算,一舉兩得。“平方千米”實在是太大了,我就從網絡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宮,
通過觀看航拍故宮視頻,視覺沖擊進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設計了“快樂的二選一”環節,讓學生在從今天學習的兩個面積單位中二選一來填,這樣不僅鞏固了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放松心情,在游戲中學習成長。
總體來說,對于《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和上課的效果,我是很滿意的。看似簡單的設計,其實中間包含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深入淺出的學習,厚積薄發的教學設計,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新課標精神,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讓孩子們樂于學習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本應抽象乏味的概念課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探討課,我覺得本課我上得很成功。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2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難點在于公頃與平方米這兩個面積單位不容易親身體驗,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是基于想象的基礎。而在教學平方千米時,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大,本身公頃已經夠大了,再加上平方千米,學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識的了解。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
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后,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后,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體會到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又能具體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從而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最后通過讓學生舉例來說明什么時候用公頃、什么時候用平方千米來計量土地面積比較合適,掌握了這兩個較大土地面積單位的實際用法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計各省的面積,閱讀“你知道嗎”,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嘆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借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臺,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所以我很樂意為他們的數學學習作出這樣的努力和搭建。
“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后,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課上我并沒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當然暴露的問題也很多
(1)當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操場面積時,站著觀察的同學沒有興趣、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紀律確實不太令人滿意。事后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又充當了主角,一個人不停的在說,絕大多數同學仍沒有參與,他們探究的.興趣沒能得到激發,好奇心沒能得到滿足,學習就成了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學生來說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行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匯報總結,那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如果能讓學生們沿著操場圍墻走一圈,在享受著收獲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4
本單元學習公頃和平方千米,從生活實際中呈現公頃和平方千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各種素材和活動幫助學生感受1公頃和1平方千米。要把認識概念和探索相關單位之間的進率結合起來,應該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多樣的實踐活動去幫助學生感知1公頃和1平方千米。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它的教學難點在于體會1公頃、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由于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面積單位不容易親身體驗,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是基于想象的基礎。而在教學平方千米時,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大,本身公頃已經夠大,再加上平方千米,學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識的了解。學生在頭腦中建立這樣的面積單位,是需要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的,需要不斷地積累表象認識。一個正確的教學概念,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需要他們慢慢體會。這些概念的認識需要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在看一看,量一量,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目的的進行分組學習、分組討論、分組測量,同學之間相互啟發,注意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結合,動手操作和認真思考相結合。
本單元,在作業上反映出的一些問題:在單位換算時,因進率比較大,學生在具體換算時移動小數點容易出粗,或進率混淆。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5
這篇教學設計通過施教,符合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松。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學生思維活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重點突破了公頃與平方米間的關系。
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還受課本資源的限制,不能大膽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但是這節課公頃和平方千米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點遠,學起來有點枯燥和乏味的,在這里的`練習設計,我安排的有點少,只是采用書本上的直接單位換算,由學生填空,發現在教學后期,學生明顯有興趣不足,所以在練習形式上要多加改變總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盡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6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難點在于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閱讀“生活中的數學”,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嘆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借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臺,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教材中所出示的場景學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
要讓孩子們區分好“公頃”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0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在一般的情況下,“較大”用公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結合教學,滲透思想教育。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利用生動的圖片、數據,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山河壯麗,從而激發學生愛祖國的熱情。
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公頃的時候,我們應該深知,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7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觀察、操作、測量、推算、交流等多種方式,盡量把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貫穿在整個“公頃”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如在概念教學初期,由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于邊長分別為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引導學生猜測、推理,形成1公頃等于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的初步認識。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從一間教室的面積是50平方米,4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可以站進16個同學,引導學生推算出200間教室的面積、80個我們學校升旗時站成的方陣面積大約就是1公頃,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頃”這一面積單位的表象認識和感性經驗。
“平方千米”這個面積單位太大,學生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教師通過創設中國陸地領土面積這樣的情境,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平方千米是個很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接著,教師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進行精測想象、推理計算等,引導學生從數理層面理解1平方千米的大小以及它和平方米、公項之間的換算關系。最后,通過天安門廣場占地面積、“烏巢”占地面積等實例與1平方千米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直觀經驗,更好地建立1公項和1平方千米的表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第48頁《鋪地面》的知識,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1平方千米的面積概念,認識和理解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體會公頃和平方千米的大小以及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簡單換算。教學重難點是掌握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認知水平,對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分別安排了不同的學習活動。從身邊的數學導入,復習舊知:常用的面積單位。出示**小學占地面積( ),學生發現不能用已經學過的面積單位來表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認識公頃,帶學生觀察運動場(利用體育課休息時間),通過實地考察直觀感知1公頃面積的大小,再通過自學課本,找出1公頃的大小: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找到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聯系。以練習的方式再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平方千米,讓學生與平方米、平方厘米對比學習,得出平方千米的含義: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推算平方千米與平方米、公頃之間的關系,找到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進率,學會進行簡單的換算。課堂總結時再次呈現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大小,聯系之前學習的面積單位總結出常用的五個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通過做練習,填出合適的單位,對比學習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明確什么情況下該填什么單位。
課堂中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知識的遷移學習。忽略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與公頃、平方千米知識之間的聯系,每個環節學習活動的設計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匹配,層次不清晰,導致教學重難點沒有突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變成死記硬背。
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發揚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優良出發點,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但要更注重建立新舊知識間的關聯,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系統化。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公頃與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精選13篇)09-26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設計06-24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設計05-06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設計05-06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通用11篇)08-02
《公頃平方千米》教案09-11
平方千米教學反思02-13
公頃和平方千米練習題10-20
公頃和平方千米測試題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