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文《窮人》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課文《窮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語文課文《窮人》教學反思 篇1
一、成功之處:
1、 精選重難點,提高課堂時效性、
《窮人》一文是世界文學泰斗托爾斯泰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深刻內涵的作品、面對諸多的重點如何選擇呢 在反復閱讀過文章之后、我采取了從文章的主要情節入手(即從文章的第二部分開始講起),而在這幾大部分中又精選出兩個重難點:一是抓女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動細細品味;二是抓男主人公漁夫的語言來體會中心、這樣一來節省出了逐段講解的時間,留下更多時間深挖這兩個重難點,以此提高課堂時效性、
2、 精心設計重難點,提高教學實效性、
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在教學這一節環節時,我在學生自學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想省略號省略了哪些內容,當時的神態,動作等,更帶領學生邊讀邊感悟當時的心情、在細細的揣摩之下體會人物的高尚品質、對于漁夫的語言,重點體會"熬"字,并提出假設收養了兩個孤兒后,漁夫家的生活對于漁夫和桑娜來說會怎樣 對于他們原有的五個孩子又會怎樣 這些漁夫都過多的考慮過嗎 這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學生結合全文內容去體會漁夫一家的高尚在于他們是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刻,寧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幫助別人、
二、不足之處:
" 讀"是學生與文本間實現心靈對話與溝通的最有力橋梁、我雖進行了讀的訓練,但讀的不充分,不暢快、我認為在重點之處還應加大讀的力度,反復地讀。
小學語文課文《窮人》教學反思 篇2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一個短篇小說。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真實地反映了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贊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課文用樸實準確的語言,恰如其分你地表達了真情實感,讀來使人深受感動。學習本文,重點是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思想活動中體會窮人的美好品質。教過這課后,想到了這些:
一、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寫、對話描寫等體會人物的內心。
作者在描寫桑娜時,采用了多種形式的心理描寫:讓人物直接流露自己的心理活動,如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些什么呢?……”或者從旁邊介紹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她的心跳得很歷害,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此外還用了幻覺描寫“仿佛有人進來,桑娜一驚!”景物襯托“古老的鐘嘶啞地敲……”等方法來表現人物內心活動,表現了桑娜善良美好的品德。從文中找出寫桑娜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桑娜的美好品質對學生并不困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從這些描寫中體會出這樣寫作的妙處。我以為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藝術再創造應該是可行的。在引導學生比較自己的補白和原文的留空后,就能很快發現作者描寫這些心理活動時的精妙之處。
二、給課文“松綁”,在教學中學會“刪繁就簡”。
教學《窮人》這一課,完全可以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文中的窮人指的`是誰?為什么說他們是窮人?他們真的是窮人嗎?作者為什么要以《窮人》為題?”等等,然后就自己受感動的地方談體會,自由選擇角色朗讀課文,揣摩桑娜的內心活動。這些開放性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既有較大的“運動量”,又有較大的“吸引力”,學生怎么不暢所欲言?老師的問題有思考價值,學生就“動”起來了,課堂就不會沉悶,學生也不會無話可說。
三、如何圍繞“窮人”做總結。
這篇課文圍繞課題,從窮人桑娜和漁夫人窮心靈卻很富裕的對比描寫中贊揚了廣大窮人善良美好的品質。無論是從作者的寫作手法上還是從情感的體驗上引導學生在課文結束進行一個整體回顧是必要而且必須的。
我以為,用學生開課前的一個提問就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以《窮人》為題?”學生定能從幾個方面對課文進行一個很好的總結和回顧,此時老師再設計一個開放性的話題:“漁夫掀開帳子,看見西蒙的兩個孩子,又會和桑娜說些什么?他們以后又會發生什么事?請你發揮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學生帶著意猶未盡的情緒和開放的問題結束課文學習,又帶著新的思考走進新的課堂,不正是我們追求的教學境界嗎?
小學語文課文《窮人》教學反思 篇3
教學《窮人》一課時,由于有課后練習的限制,因此也讓學生作了此續寫,可寫出來的效果不盡然,有的學生在作文中竟然寫到這些孩子全都長大成人,而且后來發了財成了大老板,接父母去城里享福,雖然表面看起來學生很有想象力,可他們完全是按照現在的生活境遇在寫,學生經歷的生活畢竟只是生活的這個社會,從很多學生的習作來看,他們的心固然是善良的,可當時的俄國社會根本不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窮人窮困潦倒,本來一家人的生活已經過得很勉強。
可如今多了兩個小孩,怎么可能過得下去呢,就算大人們更辛苦,更節儉,自己少吃,那就更可能出現連大人也給累垮了,那就會失去生活支柱,孩子就更難撫養,可能一部分孩子能活下去,但其中一部分卻也可能根本活不下去。這與當時托爾斯泰的主旨是一樣的,其實寫到結尾他已經根本無法想象下去了,讓讀者來深思這個問題,到底他們能否好好的平安的生活下去,這樣就能顯示文學作品的意猶未盡,如果都續寫了,就失去了作品本身要體現的主旨,甚至改變作品的主旨,削弱作品的表現力,那就反而是畫蛇添足了。
【小學語文課文《窮人》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窮人》教學反思08-21
語文課文《鄉愁》教學反思03-02
窮人課文教學片斷賞析08-20
《窮人》教學反思15篇03-15
關于語文課文《觀潮》的教學反思03-06
語文課文雨巷的教學反思02-26
語文課文短歌行教學反思01-29
課文教學反思12-08
課文《畫》教學反思12-23
課文:觀潮教學反思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