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教案范文模板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詩經》教案范文模板,歡迎大家分享。
《詩經》教案范文模板1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B)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鄉愁即家園之思
B)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漂泊、遠游、戰爭。
(2)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D)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詩經》教案范文模板2
教學目標:
了解《詩經》的主要內容和藝術手法;通過學習《蒹葭》、《關雎》、《碩鼠》、《相鼠》體會《詩經》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知道《詩經》的基本常識;四首詩中情感的體會與藝術手法的運用;把握誦讀要領,掌握背誦技巧。
教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第一單元我們學習了《廉頗藺相如列傳》。它是選自《史記》的。我們知道《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我國第一部傳記文學,那有沒有同學知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經,請同學們打開課本。
二、了解《詩經》概況:
1、請同學們自讀文化常識,然后同桌討論,用盡量簡潔的語言來向大家介紹詩經。
明確:(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2)成書于春秋。本名為《詩》,又因其篇目為305篇,故又稱《詩三百》,漢朝被奉為儒家經典《詩經》
(3)六藝:風、雅、頌、賦、比、興
(4)句式上:四言為主,重章疊句
(5)反映內容
(6)《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的源頭。《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的源頭。
三、關于《蒹葭》和《關雎》的理解
1、在早讀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朗讀《蒹葭》時最為整齊,那今天我們就學習《蒹葭》,先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結構
2、在讀的時候我們發現它一共分為三章,這三章的結構是否一樣?
明確:重章;
詩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復出現,只有幾個詞不同?
明確:疊句;
這首詩是幾言?
明確:四言。
小結:正是因為它是重章、疊句,所以讀起來更有節奏感。
3、學生自己默讀體會其節奏感,再全班齊讀。
4、聽《在水一方》請同學們發揮想象來描繪一下這首詩。
《詩經》教案范文模板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賦比興的手法。
3、了解朗讀四言詩的節奏,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德育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過《詩經》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祖國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及賦比興的手法,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朗讀
2、點撥、討論
3、欣賞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品讀欣賞,把握詩意。了解賦比興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中曾記載,孔子教育他的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這里所說的詩是指《詩經》。意思是說,不學《詩經》,(在生活交往中)就不會說話。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朗讀錄音,注意正音。
關關雎鳩jūjiū
窈窕淑女yaǒtiaǒ
君子好逑hoqiú
參差荇菜cēncī
左右芼之mào
寤寐求之wùmèi
琴瑟友之sè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關于《詩經》的誦讀。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普遍采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對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一句要讀出句內節拍,讀一章要讀出章內節奏、語氣語調;而讀一篇,要讀出篇內的節奏、情調。當然,章內節奏、語氣語調以及篇內的'節奏、情調要由詩的具體內容來確定。
第一章以舒緩的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由雎鳩鳥立在水中沙洲上鳴叫起興,引出“淑女是君子喜愛的配偶”的聯想。
第二章朗讀時可以讀的平緩些。詩歌以眼前景物、時左時右采摘荇菜的動作,引出君子對淑女鍥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讀出單相思的難耐,注意延長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這一章描寫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態,表現他的癡情、執著。“求”這個字是全篇的中心,寫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
第四、第五章寫夢中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這兩章描寫君子在想象中與淑女相會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興,設想這位女子答應了他的請求,他就興奮地彈琴奏瑟、敲鐘擊鼓來親近她,使她快樂。
3、教師范讀課文,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注意下面詞語的含義:
雎鳩:雎鳩在傳說中是一種情意十分專一的水鳥,雌雄長伴,從一而終。其一或死,另一就憂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黃河(現指一般的河流,詞義擴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體態苗條,性格柔順,文靜美好的樣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參差:長短不齊的樣子。
流、采、芼:流:撈取;采:擇取;芼:挑選
寤寐求之:寤:醒時;寐:睡時。時時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鳴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彈琴鼓瑟表示親近。友:名詞作動詞,親近。
鐘鼓樂之:敲擊鐘鼓使她快樂,樂:使動用法,使…快樂
5、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學生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試譯讀全詩。
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雎鳩鳥關關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對象。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采荇人左右尋找。
文靜美麗的姑娘啊,我醒著睡著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難實現,我睡著醒著都把你思念。
夜長長相思不斷,我翻來踩ツ殉擅摺?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采荇人左挑右選。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彈著琴瑟來親近你。
水中荇菜長短不齊,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麗善良的姑娘啊,我敲著鐘鼓使你快樂。
6、詩歌的大意:
寫詩人看到沙洲上一對雎鳩鳥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而引起他無限遐思,想到那美麗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優美的勞動身姿,讓詩人日思夜想;詩人追求失敗后長夜難眠、思緒萬千;詩人幻想能與心愛的姑娘歡聚;詩人幻想能與美麗善良的姑娘成親。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戀歌,描繪他對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對美滿婚姻的渴望。
7、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節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學習加深理解
(一)分析討論,把握詩意
1、這首詩為我們講述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樣的變化?請結合注釋邊讀邊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幾個?能做幾個采摘的動作嗎?這些動作用現代漢語怎么說?
4、作為愛情詩,詩人如何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請找出相關語句,具體分析。
(二)把握形象體會語言
1、這首詩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誰?有哪些具體的形象或事物呢?(細讀詩歌,想象畫面。)
2、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樣?想想看,這位女孩,值得他這樣嗎?
3、君子最終如愿以償了嗎?說出理由。
4、大家喜歡這首詩嗎?請說出理由。
喜歡。
語言精練。
重復的句子讀起來有韻律感。
很押韻。如“洲”和“逑”后面一連用了四個“之”。
《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艟溲涸希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重章疊句:誦讀時能發現,許多句子是重復出現的,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這種手法有利于反復吟唱,以充分表達詩人細膩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參差荇菜”等。
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
四、結合詩句,探究手法
本詩寫君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詩歌的開頭為何要寫“雎鳩”?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提示:
這也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興”。比,以此物比彼物,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興”字的本義是“起”。起興,就是觸景生情因事寄興?
例如開篇先言他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鳩鳥鳴叫,引起所詠之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雎鳩鳥鳴叫,既象征男女之間的喜愛之情,又給詩歌染上了一層濃濃的歡樂氣氛。
“他物”與“所詠之詞”不是毫無關聯,而是有共通點的。如上例,雎鳩鳥的相互鳴叫與君子對淑女的愛慕是一致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是詩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關雎和鳴,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的和諧恩愛,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確定。
請從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點。(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時左時右采荇菜的動作和千方百計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賦”和“比”都是詩歌中最基本的表現手法,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詩經》大量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五、試背全詩。
六、課堂小結:
《關雎》這首詩描寫一位君子愛上一位采荇菜的美麗姑娘,卻又“求之不得”,只能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內心的敬羨與想像之中,這也許就是“單相思”。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敗了,但你有沒有發現,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為都是積極健康的,是令人感動的。你看,雖然為想那位河邊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但他能嚴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為,他覺得只有用自己的才華和品德才能贏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文明之舉去努力打動、吸引姑娘,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難怪古人把“用詩歌來教育感化人”稱之為“詩教”,它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溫柔敦厚。
這首詩很短又很完整,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作為一首愛情詩,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確有一定見地。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業
1、背誦《關雎》,并寫一段賞析文字。
2、課下思考: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對異性的喜愛之情?
板書:
所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詩經》教案范文模板4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涌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于思考。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注釋,查找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獲?誰愿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后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詩經》教案范文模板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了解詩經的句式、體制、手法等常識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⑵從敘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詩歌的內容,體驗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尋找、發現、感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驗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體察詩歌對個人追求與命運的思考。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思考人物命運。
2、難點:
解讀、思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背景資料】
《詩經》簡介: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并沿用至今。
2、《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于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15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
3、《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4、《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
5、《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并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通過注釋一,介紹詩經的相關知識。完成下面填空。
《詩經》是我國的詩歌總集,又稱《》和《》,搜集了從公元前世紀到世紀的詩歌,《詩經》的“六義”是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面對日月星辰,面對山川草木;面對家園和土地,面對人際和生活。每一個人都會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歷程,一旦這樣的心路被記錄,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經歷幾千年,當我們重讀它,也許依然讓人心潮澎湃。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衛風·氓》,去體驗一個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課文
1、在預習的基礎上重新感知,學生齊讀課文。
2、在感知的條件下,理解詩歌內容,讓學生說課文大意。
3、整合內容:
⑴要求學生找出一行詩句,概括本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第二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第三節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第四節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第五節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⑵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每節的內容:
例如:
第一節許婚
第二節迎娶
第三節勸誡
第四節控訴
第五節傷自反省
第六節決絕
三、對話作品
1、教師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為線索,以第一人稱敘說自己的一段人生經歷,作為悲劇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們富有同情心的同學們中,必將激起一番感想。現在,老師要問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這種命運,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2、學生討論、準備、發言:
3、在交流對話中,教師可視情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作品內涵。如:
⑴追察女主人公的歷程(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⑵追察男主人公的行為目的(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⑶從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為(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行為對命運影響。
⑷從性格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人的命運。
⑸從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人的命運結局。
⑹從女主人公識人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⑺從容貌的角度(要學生結合具體的詩句),思考容貌對人的影響。
檀泳濟變化對女性的影響,思考女主人公的命運?
(在思考人的命運,同時可引導學生適當聯系生活、歷史等相關內容)
【《詩經》教案】相關文章:
詩經關雎教案04-12
《詩經》教案范文06-18
《詩經》優秀教案10-25
《詩經》教學教案01-24
《詩經.氓》《詩經.采薇》的教案設計11-04
《詩經》三首教案06-12
詩經三首的教案06-12
詩經教案設計06-12
《詩經·蒹葭》教案06-13
《詩經》教案教學設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