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3-01-17 11:03:48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

七年級歷史教案1

  第1課 中國遠古人類

  說明:

  因為領導工作忙,忘記通知我們參加新教材培訓。因為領導工作忙,學生的書沒有到齊,我手里只有一本教材。好在現在能上網找些資料,否則真不知道還敢不敢進教室。原本1課時的內容,我用了3課時,盡量講慢點,講細點,避免重點的東西沒有講。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開始上新課,請大家把書翻到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板書)

  你們知道“中華”是什么意思嗎?

  生:1.中華就是中國。2.中華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師:請大家把這段文字記在書上。在以后的課堂里,我們要記些東西,可以記在專門的課堂筆記本上,也可以記在書上。我主張大家還是記在自己的書上,免得幾天以后,你的筆記本不知跑到那去了。書也會跑掉,不過這個可能性要小一點,希望你們能保存好你們的書,這里有你的,也有我的心血。最重要的將來初三復習時,你就不用到處求人找書了。

  中華者,中國也,親被正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華。――《唐律名例疏義釋義》

  中國云者,以中外別地域之遠近也;中華云者,以華夷別文化之高下也。――《章太炎文錄初編別錄卷一中華民國解》)

  (沒有別的東西可代替,只能板書了,胳膊都舉疼了,不由得寫的快了點,引來學生一片抗議。看著學生抄黑板上的字,檢查了一下學生的情況,每班竟然有六、七個同學還沒有領到書,和我一樣窮。領導們真太忙了。)

  師:同學們能看懂這段文字嗎?

  生:看不懂。

  (也有說部分看不懂,有位同學竟然來了句:“不知所云”。高材生。)

  師:歷史知識涉及的范圍很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特別是語言和哲學兩項內容與歷史的關聯很大,同學們語言這一關一定要過,不能看完一段資料后“不知所云”。

  “中華”在歷史上曾專指漢族,意思是“教化”,說文化高,經濟發達。 在古代, “華”同“花”、“化”,(板書)“化”就是“教化”之意。在古代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認為自己的文化高,是世界的中心。周圍其他族的人文化低,是“夷”。“親被正教”接受先進文化的人,自然就是中華,很自信,也很驕傲。當然,還有一層意思,即使你生活在中原地區,奇裝異服,不知道孝敬長輩,友愛兄妹,不學無術,沒有禮貌,也不能稱為“中華”。

  但是,大家要注意了。隨著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中華”逐漸發展為多民族含義。因此,中華民族包括定居于中國領土內的所有中國民族,即包括當代的和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而現在已經消失的民族。

  現在,我們看導言,這部分概述了本單元的主要內容,這里面我們要記住那些內容呢?大家跟著我看書。找到:

  至少距今170萬年,在我們祖國的大地上,已經有了早期人類的足跡。

  約9000多年前,我國遠古先民學會了耕種田地,栽培粟和稻。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化的國家之一。

  大家用筆把這些內容標出來。同學們都聽過“四大文明古國”嗎?你知道是那些嗎?

  古代埃及 古代巴比倫 古代印度 古代中國(板書)

  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3頁,我們來學習

  第1課 中國遠古從類(板書)

  一、人類的起源(板書)

  師:同學們知道人類是從那里來的嗎?

  生:從猿變來的。

  師:很好。誰知道在古代,人們認為人類從那里來的?

  生:女媧娘娘造的。

  師:你們怎么知道的?

  生:我們語文書上有。

  師:大家可以看到:學科之間相通的。在語文課中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歷史知識。誰能為我們講一下其他的人類起源的。

  (七年級《語文》中選了袁珂先生《中國古代神話》中有關“女媧”的一篇。)

  1.神話傳說(板書)

  (學生絕大多數知道上帝造人。但不能講一個完整的故事。)

  師:下面我為大家講一講有關人類起源的幾個神話傳說。我們就從文明古國講起。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其中流傳比較廣的有:人類是神呼喚而出的。傳說在世界出現之前,全能的神“努”就已存在,她創造了天地的一切,她呼喚“蘇比”,就有了風;呼喚“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喚“哈比”,尼羅河就流過埃及,她一次次呼喚,萬物一件件出現,最后,她道出“男人和女人”,轉眼間,埃及就住滿許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將自己變成男人外形,成為第一位法老王,統治大地人類,開創繁榮。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人是太陽流出來的眼淚。

  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七表詩》中,描述在創世之前有一對神靈,阿斯普是男神,為淡水海洋,梯阿馬特是女神,為咸水海洋。二神生下了眾多神靈,后來神之間發生大決戰,一方以梯阿馬特為首,一方馬爾都克為首,馬爾都克是以梯阿馬特的曾孫。馬爾都克戰勝梯阿馬特,將她的身體一分為二造出天地,又用梯阿馬特的主要支持者金古的血液造出人,并強迫人膜拜神。

  古印度神話也認為太初只有水,但是水中并無神,而是出現一個金蛋,孵出梵天大神,梵天以兩半蛋殼創造天地,然后從其身體的各個部位誕生萬物。這部分內容我們將在世界歷史中學到。

  還有其他文明中人類起源的傳說,比如:

  大家都熟悉的上帝造人。這是源傳于猶太人中的故事,《圣經》里話說上帝花了五日時間創造了大地萬物,到第六日她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于是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進人的鼻孔后,就成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亞當。不久便取下亞當的一條肋骨,造成一個女人,亞當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這有點和中國女媧摶土造人類似。

  還有希臘神話,今年奧運會的開幕式大家看了嗎?古希臘的神話有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們將來學習世界歷史時,再給大家講,現在我們聽聽古希臘人是怎么說人類起源的:眾神之中的普羅米修斯和弟弟厄庇墨透斯合力塑造人和賦予人和其它所有動物以生本領。普羅米修斯用土和水揉成了泥,照著神的模樣捏出了人,他使人呈站立的姿勢,厄庇墨透斯將勇敢、力氣、快速、伶俐等天賦分別賜予各種動物。厄庇墨透斯慷慨地把各種天資贈予各種動物,到最后竟沒有剩下甚么象樣的天賦能給最崇高的被造物人類。于是普羅米修斯升到天上,在太陽神馬車里點燃了一只火把,將火送到地上來。奧運會傳遞火炬據說就是從這來的。

  日耳曼神話認為人類是植物所變的。它說有一天,天神歐丁和其他的神在海邊散步,看到沙洲上長了兩棵樹,其中一棵姿態雄偉,另一棵姿態綽約,於是下令把兩棵樹砍下,分別造成男人和女人,歐丁首先賦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別賦予理智、語言、血液、膚色等,成為日耳曼的祖先。

  還有澳洲神話中說人是蜥蜴變的;美洲神話則說人是山犬、海貍、猿猴等變的;某個印第安人部落認為神用一只在原始海洋上游泳的鴨子的蹼足上粘著的泥土造出大地和生物;而西非某個部落則認為世界是在螞蟻的排泄物中產生的。

  關于人類起源的神話太多了,如果有興趣你們可以到學校圖書館、上網查查。為什么古人有這么多神奇的關于人類起源的傳說?

  生:沒知識,沒科學,沒文化。

  師: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

  它也說明當時的人類缺少交流,沒有交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還說明人類是渴望了解自己是從哪來的,還說明人類是充滿幻想的,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我們的祖先為人類的起源想到了各種的可能性,在不斷的錯誤中最終找到科學的答案。我們對未來也有許多幻想,有的也許只能是“夢”,但在眾多的“夢”中,說不定那個“美夢”就會“成真”。

  同學們,我們怎樣評價這些神話和傳說呢?現在,請把課本翻到第15頁,將這段文字標出來:

  是我們祖先經長期口耳相傳保存下來的“歷史”,盡管有后人夸張和添加的成分,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是否真實也還需要考古證實,但必定保留著許多反映先民生活和社會組織發展情境的歷史記憶。因此傳說多少能幫助我們復原某些遠古時代的歷史場景。

  (以上用1課時)

  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

  師: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人類的起源,主要講的是神話傳說,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歷史課上為什么要說這些神話傳說嗎?

  (失敗,沒有學生知道,一臉的茫然。)

  上一課,我們在教材上標出了一段文字,大家還記得嗎?

  (終于想起來了,有學生翻到第15頁,知道我要問的問題。)

  今天,我們學習人類起源的另一種說法,請大家把教材翻到第3頁找到:2.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板書)。大家都熟悉這種說法,但你知道――為什么說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進化而來的嗎?

  生:1.我們發現了遠古人類遺址。2.我們發現了人類化石。3.我們找到了元謀人、北京人。

  師:大家看教材是怎么敘述這段文字的?

  生:科學研究。

  師:科學研究,要有科學精神。這是我們學習的一個重要概念。下面這段文字請大家記不來。

  所謂科學精神就是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不以主觀好惡任意歪曲事實,改變事實,取舍事實,普及剪裁事實,屬于所謂“求真”的范疇。――《歷史課程標準解讀》(板書)

  大家要認真領會這段話的含義。科學精神滲透在我們整個歷史學習過程,同時也是各種專業知識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

  現在同學們看教材中的插圖《從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圖》。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知道人類距今至少已有300萬年的歷史了。人類的體質在不斷的變化中。現在大家把書翻到第4頁:

  二、中國境內的原始人類(板書)

  師:“原始”是什么意思?“原”指原來,“始”指開始。“原始”是指開始的,古老的,未經開發的。“原始人類”就是說最早的人類。現在請把書翻到第7頁,看插圖《我國境內重要的原始人類化石和遺址分布圖》。

  圖中有北京人、山頂洞人、丁村人、元謀人等,這和我們現在所說的某個地方的人一樣不一樣呢?比如:“北京人”,可不可以指現在的北京人?顯然不能,這里的“北京人”是指生活在北京的一些原始人類。

  通過這個圖我們能得到有關中國原始人類的哪些信息呢?分布廣,許多地方都有原始先民們生活的遺跡。

  在這幅圖里大家至少要注意三種人:

  1.元謀人(板書)

  2.北京人(板書)

  3.和縣人(板書)

  請大家在圖中找到他們的位置。我們為什么要注意他們呢?這是有原因的,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是我國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原始人類。北京人是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我說的這兩句話請大家在教材第4頁找到并標出來。

  這里要注意:我們以后要掌握的一些歷史知識,主要是最多、最早、最大、最什么什么的。也就是說我們要記住一些有代表性,有標志性的事件、人物。并以他們為例,了解人類歷史的進程和時代特點。

  為什么要了解“和縣人”呢?它有什么代表性呢?請大家記在書上:我省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板書)1980~1981年發現于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石灰巖洞穴中。和縣人化石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蓋骨和其他化石。頭蓋骨屬一男性青年個體。除顱底缺失較多外,腦顱的絕大部分都保存下來。它在形態上具有直立人的許多典型特征,和縣人頭骨在總的'形態上和北京人的較為相似,但又有一些較進步的特征。

  現在,大家想一想,我們講某種人,主要的依據是什么?

  原始人類的遺跡,即原始人類的化石和其他的生活痕跡。這里我要指出:在上一次的作業中,有的同學說歷史就是書上記載的事。這句話是錯的。歷史是過去的事,只要是過去的事,書上沒有記載,也是歷史。我們了解歷史、研究歷史,書,或者說文字是主要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我們還可能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影視資料等方式了解歷史。

  我們是怎樣知道元謀人的呢?看教材第4頁的圖和小字。元謀人的牙齒化石,據有關專家考證,這是一個成年男子的牙齒,他生活的年代距今約170萬年。小字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生:使用火。

  (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回答的有:元謀哪個地方有人;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元謀人使用石器;)

  師:很好,用火。火,可能是天然(板書)的,也可能是人工(板書)取得的。天然火是怎么來的?

  生:雷電、火山、隕石、物體自燃。

  師:我們剛才講了科學精神,重事實,重證據,重邏輯。我們在考察歷史時,證據要充分。“炭屑和燒骨”,可能是某種天然火的杰作,也可能是人類利用天然火的痕跡,甚至有可能是人工取火,那種可能是真的,我們要用證據來說話,當證據不足時,我們只能說:元謀人可能使用火(板書)。

  (第3課時)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已經講了人類的起源及中國原始人類,講了元謀人,和縣人,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人,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三、北京人的生活

  1.時間 大約70萬年至20萬年

  2.地點 北京西郊周口店龍骨山洞穴里

  3.體質 能夠直立行走,雙臂運用自如,頭部保留著不少猿人的特征

  4.生活 采集和狩獵,舊石器時代,使用火。

  (右邊各項在學生回答后,板書)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以上幾個問題,指導學生了解賈蘭坡、裴文中兩位考古學家。對照第5頁的圖《依據化石殘骸復原的北京人胸像》,講解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解釋“舊石器時代”:

  使用火的好處:火是人類第一次掌握的自然力。

  (向學生提出了注意人與自然的關系,幾個同學說到了“人定勝天”,“天人和一”等詞。不知如何說明這個問題,沒有想到好的辦法。)

  各班回答情況比較正常,但也有幾個例外。

  1.時間 五班,我剛寫完時間,有個同學就說出170萬年。全班同學大笑,我想是沒有看清題目,提出認真閱讀教材,看清題目的要求。

  2.地點 五班,回答地點時,把“龍骨山洞穴”讀成“龍骨-山洞-穴”。

  3.體質 這個問題回答的不太好,幾個班的同學把整段的內容都讀了出來。也有的同學只是讀了頭部保留的猿人的特征:額骨低平,眉骨粗壯,嘴巴前伸,很像猿猴。

  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的“思考與討論”及“想象”。布置作業“北京人的一天”。

  后記:

  1.用三課時上完一節,這是第一次,感覺是特別的累,有點兒力不從心,無從著力,完全沒有以前上課的從容。

  2.由于是讓學生自由回答問題,課堂有點兒亂,六班整體尚可,二班、五班部分同學乘機起哄。我雖訓了幾個同學,但語言的力度顯然不夠。二班的一位男同學,竟然把上衣扣子全部解開,把那并不健美的胸肌展示出來。還是二班,少了一個人,一問,竟然是大名鼎鼎。(去年的初一學生,半個多學期沒有到校上課,理由是期中考試沒考好,班主任竟敢點名批評他。在提出要教訓班主任,嚇得班主任只好辭職后,教室里也難見到他了。卻時常能看到他的母親到學校吵鬧。沒想到竟留在初一了,恰巧又帶他的課。苦啊!)真不愧他的“英名”,開學才一周多,又不見了。可憐我,對他是久聞大名,如雷貫耳,卻難識廬山真面目。

  3.教師用書終于發了下來,也許后面的課能輕松一點。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XX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有: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鞏固統一的措施:中央集權統治的確立,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焚書坑儒,萬里長城,靈渠;秦朝疆域。

  二、通過閱讀課文和相關課外書籍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多種途徑,正確理解和處理歷史信息。通過對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學習分析,使學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從而正確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通過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對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使學生明確綜合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學會運用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三、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秦始皇統一六國,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對中國歷史的巨大貢獻。但他的殘暴統治也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禍根。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對中國的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學難點:

  本課的難點一個是中央集權制的概念,一個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把對“中央集權制”概念的理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考慮初中一年級學生對這一政治術語的學習和掌握有一定的難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的關系這個問題,則更屬于政治學范疇的內容,如何幫助學生把這個比較艱深的問題轉化為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加以掌握,也是個難點。

  地位分析:

  “秦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這一課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著承前啟后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亂局面,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統局面;秦統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維護了統一的成果,加強了秦的封建統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統治者特別是秦始皇的專橫、殘暴。正是這種嚴酷統治導致了秦末農民戰爭和秦的滅亡。這些對后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教法建議:

  1.關于秦滅六國的講授。

  方法一:教師可利用幻燈片《秦滅六國圖》,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方法二:教師可在導入本課時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建議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戰國七雄的方位圖。教師可利用這個方位圖,邊講邊擦,滅一國,擦一國,直到六國全被擦掉,只剩秦國。指出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混戰的局面。

  2.關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內容的講授。

  教師可用談話法,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用圖示在黑板上歸納出或出示幻燈片--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中央集權。

  3.鞏固統一的措施一目。

  教師可利用幻燈片,或模型、實物,與學生討論國家統一后,文字、貨幣統一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從而使學生更直觀、形象的理解此舉與鞏固統一的關系,突破難點。至于焚書坑儒,教師講明焚書、坑儒的概念,指出此舉是為了加強思想統治,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一項重要措施即可。講課時可配合使用幻燈片。

  4.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從商到秦的文字演化,用示意圖表示出來(教師可讓學習較好的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注意提醒篆字的寫法):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

  5.如何講授秦疆域圖與國家的疆界四至。

  《秦朝疆域圖》是我們在歷史課是接觸到的`第一幅歷史疆域圖,如何通過疆域圖了解一個國家的疆界四至呢?

  (1)指導學生從圖例中了解秦朝國土在圖中的顏色,并準確地找出秦的都城和國界線。

  (2)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識圖方法,找出秦朝疆域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最遠到達的地點,準確地說出這些地點的名稱。

  (3)為了便于掌握,可以在地圖旁邊設計一個《秦疆域》的簡單示意圖,如:

  秦滅六國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巨大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第一,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第二,使人民獲得了較為安定的生活和生產的環境,秦的統一,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三個主要方面,即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機構的三公制和地方機構的郡縣制。闡述了秦朝中央集權制與以前分封制的關系,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權制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的影響。通過學習本目,學生可以對什么是中央集權制,秦朝中央集權制是如何建立的,對后世歷代政治制度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等問題有比較明確的了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難點:中央集權制的概念;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與建立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關系。

  教學思想:

  注重前后知識的聯系,利用課件和幻燈片,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手段:課件,幻燈片

  教學過程:

  復習:

  1.我國從什么時候進入封建社會?

  2.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

  3.為什么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

  導入:

  戰國時期,七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爭,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不利于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和交流。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奴隸制被廢除,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步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封建國家。因此,七國中秦國最有實力統一六國。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前230--前221年)

  提問:同學們還記得《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出處嗎?

  (學生回答:略)

  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從公元前230年兼并韓國開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齊國,十年間,六國先后滅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統一,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

  提問:秦的統一有什么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回答:略)

  根據學生回答,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回答問題的方法。

  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位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大業的秦君的風采。出示幻燈片:秦始皇畫像及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讓學生講述對秦始皇畫像的印象和感受。)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莊襄王之子。13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歲(公元前238年)親政后,平定了宦官醪曖發動的叛亂,免除了相國呂不韋的職務。任用李斯、王翦等進行統一戰爭。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陽。李白的詩句描述了威征六國,一統天下的雄姿和氣概。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可以說從軍事上完成了統一大業,怎么做才能夠鞏固統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舉?請大家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為秦王嬴政設計一個統治方案。(提醒學生注意:秦應該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統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鞏固這種統一局面?)

  下面我們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什么是中央集權?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包括哪些內容?(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出示課件--秦中央重要官職及分工,地方主要官職。)

  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集權制度的建立:

  中央政府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員,他們都由皇帝任命,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

  在地方,秦朝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征發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權的獨立性。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被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秦始皇通過這一套專制集權制度,把全國一切大權控制到了皇帝手中,它一方面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又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

  總之,這種君主專制,皇帝獨裁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以及中央對地方政區管轄的行政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開創后,歷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襲下這種政治體制。

  秦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統一。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專制,在文化、經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教師可出示相關的秦統一六國貨幣圖、文字圖(見媒體資料),由學生討論回答:統一的必要性;使用圓形方孔錢的優點;我國文字發展的源流。教師向學生講解度量衡。度,是指尺寸的長短;量是指升斗的容積;衡,是指斤兩的輕重。這些措施的實施,對于鞏固秦的統一,加強各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焚書坑儒

  請學生看書回答:什么是焚書坑儒(出示焚書坑遺址和坑儒處遺址,見媒體資料),秦始皇為什么這么做?結果怎么樣?

  教師歸納:焚書坑儒是兩個歷史事件的合稱,秦始皇用焚書坑儒的方法,目的是通過這種做法來反對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對以古諷今,但他卻采取極其殘暴野蠻的手段維護他那至高無上的權威。結果是摧殘了文化,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對于這一點,我們要予以否定。

  三、修建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長城的修建

  教師首先簡介匈奴族。提問:秦統一后為抵御匈奴族的進攻采取了哪些措施?

  教師最后指出:秦把原來秦、趙、燕三國長城連接起來,再向東西延伸,使其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1萬多里,用以抵御匈奴的進攻。這座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它顯示著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成就,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2.越族地區的開發

  教師介紹越族。提問:秦是如何統治越族地區的?

  重點介紹靈渠(出示相關圖片,見媒體資料)。指出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流域。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比巴拿馬運河早兩千多年。靈渠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至今還能灌溉四萬多畝田地。

  3.秦的疆域

  詳見教法建議。

  小結: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了解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作用。下面,請大家歸納秦朝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措施。

  板書設計

  秦的統一

  一、秦滅六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1.秦滅六國

  2.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1.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2.焚書坑儒

  三、修筑長城和開發邊疆

  1.北擊匈奴,筑長城

  2.南征越族,鑿靈渠

  四、秦朝疆域

七年級歷史教案4

  一、內容及分析

  本節課要學的內容中華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黃戰蚩尤,“禪讓”時代的堯、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黃帝對人類的貢獻,理解它關鍵就是要通過一些資料圖片信息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教學的重點是中華文明之祖的貢獻。解決重點的關鍵是通過文字圖片資料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多讓學生動腦動手,培養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二、目標及分析

  1、目標:了解炎帝、黃帝和堯、舜、禹的傳說。掌握傳說和史實的區別。

  2、分析:理解遠古傳說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的基本概況,掌握我們的祖先對人類文明的演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黃帝是華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問題診斷分析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可能遇到的問題是“禪讓”的含義與實質,產生這一問題的困難的原因是七年級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學習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教師引導學生去了解什么叫“禪讓”制,其中關鍵是教師提供歷史資料,學生講述堯、舜、禹的傳說故事,從中形成自己對人物的認識。

  四、教學條件支持

  本節課使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學生直觀的了解掌握本課的.歷史知識。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歷史的民族,我們向來有炎黃子孫的稱謂,那么你們知道我們的祖先是哪些人嗎?我們為什么稱他為“人文之祖”?他們究竟對中華民族有什么歷史貢獻?今天,我們來學習第3課 中華文明之祖 問題一:炎帝、黃帝和蚩尤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使學生了解炎帝、黃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實和華夏族的形成。

  師生活動:學生看書,教師補充一歷史內容提出問題。

  問題1:炎帝、黃帝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見課本P11頁)

  問題2:“涿鹿之戰”是怎么回事?

  (1)炎,黃戰蚩尤

  (2)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3)地點:涿鹿

  (4)交戰雙方:炎帝、黃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質:部落戰爭

  (6)結果:炎黃部落打敗蚩尤

  問題3:華夏祖是怎樣形成的?

  炎帝、黃帝部落聯合打敗蚩尤,此后炎、黃部落經過長期發展形成華夏族。

七年級歷史教案5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教案6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繁榮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3、教學重點:貞觀之治

  【依據】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發展,符合歷史發展潮流,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基礎。因此,學生重點掌握這一內容有利于后面的學習和對整個唐朝歷史的認識。以及這一時期我國文化在當時乃至現在世界特別是亞洲的重要地位的理解。

  4、教學難點: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依據】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根據時代背景,實事求是的評價一位歷史人物有一定的困難,他們往往會帶著感情色彩,單純的從“好”和“壞”出發,不能客觀的分析,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

  二、說教法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雙邊教學的共同體,應將學生置于一種開放、主動、多元化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索,發展的空間與機會。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

  三、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但知識積累較少,所以,

  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自主獲取信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課件演示,增加歷史學習的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課堂氣氛。

  課件演示:《武則天》的影視劇照

  師:“影視劇里的武則天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們所熟悉的武則天是怎樣的一位皇帝?”

  (二) 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

  3、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情況并指導。

  4、引導學生概括武則天的政績: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5、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由此進入第二目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 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然后出示探究問題:

  (1)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

  (2)你知道什么是“貞觀之治”嗎?

  (3)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走入學生當中了解閱讀情況并進行指導。

  3、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思考這段話的含義。

  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 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通過歷史故事,學生明白“成有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見賢思齊:在唐太宗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他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優點,生活中,你們有沒有因接受他人正確意見而受益匪淺呢?請舉例說明。(讓學生說身邊的事情,可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同時也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簡述:唐太宗以其氣度贏得賢才諫臣的支持,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道理,生活中,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見,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4、治世局面的形成

  多媒體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歸鄉里,米斗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于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赍糧,取給于道路焉。”

  ——《資治通鑒》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設此問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為下一步學生學習唐朝歷史作鋪墊。)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師:正是唐太宗實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開始富強,你

  是如何來看待唐太宗的統治呢?

  三、試評價唐太宗的統治。

  提出問題1:“通過學習,唐太宗給你們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教師小結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到武則天統治時期,仍然繼續唐太宗的政策,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難怪郭沫若先生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五、課后探究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對武則天的學習與探究相對不多,無法滿足學生對武則天強烈的好奇心,所以,課后布置一道探究題給學生。

  1、出示圖片:無字碑。武則天留了一塊無字碑給后人,她認為她的千秋功過應由后人評說,你怎么看?

  七、板書設計

  一、女皇武則天

  1、政績:“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2、原因:(1)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二、貞觀之治

  1、原因:(1)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2)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

  (4)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

  2、內容: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

  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

  3、影響: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么,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秘。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于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里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云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么樣?

  學生:會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為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么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里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么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韓非子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制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群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獵和采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么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御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后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七年級歷史教案8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度,有求知的強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治者稱號,理解秦統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會識別圖片,會制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治者承繼和發展,對以后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占據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現規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為現實多取決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于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于監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范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于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后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由于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后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師:同學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建的大一統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么是統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范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并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一”,了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一”、“鞏固統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一”的?

  一、完成統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師:戰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群雄,為什么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一霸業,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咽氣(燕、齊諧咽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后,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展為統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并記憶)

  生看圖回答并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一戰爭,為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后發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一,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了。便于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一后,如何鞏固統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秦王嬴政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為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別:秦國是指春秋戰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伴隨著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啟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為“三公”。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并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著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的長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里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并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里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征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于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一在經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并回答。經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常混亂。情景二:秦朝統一以后,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于各國度量不統一,在交換中出現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發展?如果你作為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征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那么,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馬”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一,政府下達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么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了統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現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帶著下列問題看書,然后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筑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了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為實現和鞏固統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完成統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一全國;(2)鞏固統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濟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化上:統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筑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歷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一。這次統一,不僅是地域的統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民族朝著統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9

  【課程標準】

  了解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知道秦末農民起義的領導者以及秦朝滅亡的史實,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培養用積極觀點和積極分析方法認識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的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和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大澤鄉起義

  2、秦朝的滅亡

  難點:

  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學生讀課文引言。

  2、教師引入: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解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建立,而這個國家的締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經濟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這個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卻成為引發農民起義的暴政之一。這是為什么呢?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陳勝吳廣起義。

  3、過渡: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國歷史上的功績不可抹滅,但是他又極其殘暴,政治上專制獨裁,經濟上橫征暴殮,而且還有嚴酷的刑罰,最終讓他建立起來的大秦帝國成為了一個短命的王朝。

  二、新課講授

  (一)秦的暴政

  1、學生閱讀教材,了解秦的暴政的表現。

  2、肯定學生收集的'史料,告訴學生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在思想文化領域的統治,但結果去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破壞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還體現在殘酷和剝削以及嚴酷的刑罰。

  3、組織學生閱讀56頁有關秦始皇暴政的輔欄內容及相關圖片資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4、引導學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奪位且昏庸殘暴,可補充“指鹿為馬”的成語加深學生的認識。

  (二)、大澤鄉起義

  1、原因:秦二世的昏庸殘暴,加速了秦的滅亡,也是引發秦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卻是因為延誤軍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學們閱讀57頁輔欄里的內容后就會知道大澤鄉起義是怎么爆發的了。(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教材,了解到陳勝吳廣本是秦軍隊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氣原因誤了軍期,無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的動態課件,講解: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元前2XX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由此開始。(看課件學生了解時間地點)

  3、指圖分析,告訴學生大澤鄉起義后,起義軍東征西戰,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吳廣陳勝先后被害。陳勝吳廣犧牲后,農民起義繼續發展,其中以項羽劉邦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為著名。

  (三)、秦朝的滅亡

  1、分析秦末農民起義形勢圖,告訴學生,繼陳勝吳廣之后,項羽和劉邦的隊伍逐漸強大,其中項羽率部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輔欄里的史料。

  2、讀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確秦朝滅亡的時間和標志,也理解到秦朝滅亡就是秦末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教師補充。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為對學生

  應掌握知識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

  [課時]

  5課時

  [課型]

  新授課、活動課、講評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

  (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

  (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

  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

  2、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播放黃梅戲《女駙馬》,并用“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一首詩的末句進行解說,引出科舉考試這一話題。

  二、明確目標:(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1.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情況。

  2.分析科舉制度的影響。

  3.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

  三、學習新課:

  師:請同學們先不看教科書,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科舉制度?

  生:(讓學生自己討論,自由發言。)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有道理,簡而言之,通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舉制度。

  師:大家都預習過課文,請一起回答:科舉制度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生:(隋朝)

  師:現在,請同學展示你們的預習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紹隋唐以前我國采用什么方法來選拔官吏。

  生:(根據自己準備的材料介紹“九品中正制”)

  師:好,×××同學出色地完成了預習任務,關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點就夠了。那就是到了后來,必須有地方官吏、高門權貴的推薦,才可以做高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難以擔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現在我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這種選官方式有什么不好?

  生:(讓學生踴躍舉手,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17頁的內容,找出在科舉制度的產生過程中有哪幾件重要事情。

  生:(學生閱讀課文后,舉手回答,)

  教師歸納(見第9張幻燈片)。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討論以下問題(幻燈片第10張)

  合作探究一:科舉制度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么變化?

  教師指導學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結論:

  1高門權貴子弟——失去“無論優劣,都可做官的特權

  2地方官和高們權貴——失去“選官實權”

  3出身低微的讀書人——得到了“憑才學做官的公平機會”

  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選官權力和真正的人才”

  (二)科舉制完善于唐朝

  教師過渡:從唐太宗開始,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唐朝時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最重要的是——進士、明經兩科。(教師介紹兩科的內容,并以P19頁史料為證“縉紳雖位及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然后介紹進士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

  請同學們閱讀第18頁的內容,找出哪幾位人物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并舉手回答,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分為三組,合作學習三位關鍵人物為完善科舉制所作的貢獻。

  學生活動:(分組學習,在書上勾劃,派代表講述,教師總結)

  1.唐太宗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

  2.2.武則天首創殿試和武舉

  3.3.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內容

  師生活動:根據以上內容,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問題:

  師:請看第18頁“動腦筋”,請問:這種“帖經”的試題類型和我們今天

  1.的什么題型很相似?你認為這種題型好不好?為什么?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請看第20頁“動腦筋”,你認為唐朝的進士科重視考試賦好不好?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的考試內容,你會怎么做?能否再估計一下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會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生:(學生自由回答)

  師:派一名代表,向同學們介紹一下完整的`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一個普通讀書人需要經過哪些環節才能成為進士。學習了科舉制后,我們應該明白這一點。

  生:(學生代表作具體介紹,本組其余同學可作補充)

  師:(播放《中華歷史五千年》中的一段錄像)現在,請同學派代表來介紹一下,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過科舉制當上官的,他們都有什么作為?

  生:(學生回答,教師稍作評價)

  同學們,中國古代有種說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個書生在金榜題名時的喜悅心情呢?(可讓學生表演一個小品:看榜文。學生表演)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師過渡:科舉制在中國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它對我國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現在我們來討論一個話題。

  活動與探究:請從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會風氣以及對中外的影響等多方面來分析,應該如何評價科舉制度?(先不要看書,充分利用自己的課外及社會知識,聯系剛學過的課堂知識,展開聯想。教師鼓勵和表揚)

  教師總結:閱讀第19頁的內容。書中給我們歸納了三條: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不止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走向了極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錮人們思想、考試內容單一化,其不良影響十分明顯。

  課后小結

  老師鼓勵學生爭當今天的小老師,嘗試小結今天的學習內容。再由老師全面梳理本課知識點,完成板書。

  課后習題

  一、科舉制的誕生(閱讀17頁課文、插圖和資料,完成下列題目并記住)

  1.隋文帝開始用選拔官吏。

  2.時,正式設置科,按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科舉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1) 。

  (2) 。

  合作探究一:⑴隋文帝為什么要廢除舊的選官制度呢?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會給權貴子弟、出身低微的讀書人、朝廷分別帶來什么變化?

  二、科舉制的完善(閱讀18頁課文和插圖,先在書上劃線,然后討論回答)

  1.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以、兩科最重要。

  2.……是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

  3.唐太宗通過擴充規模發展科舉事業。

  4.武則天時,開始了,并增設了。

  5.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促進了唐詩的繁榮。

  合作探究二:你認為科舉考試的最大獲益者是誰?武則天開創殿試,親自出題面試舉人的意圖是什么?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參加進士考試的舉人,得知唐玄宗規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內容,你會怎樣做?在這種規定下,你估計唐朝的文學界、教育界將呈現出怎樣的局面?

  合作探究三:結合第18頁“動腦筋”:它類似于我們今天哪一種題型?你怎樣看待這種題型?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思考:根據20頁“動腦筋”:唐朝進士科考詩賦好不好?為什么?

  2.閱讀20-21頁課文,按21頁“活動與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3.閱讀21頁“自由閱讀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頭書”說明了我國封建社會統治者對讀書人學習內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按20頁“活動與探究1”:李德裕態度如何?他的話有理嗎?

  5.根據19頁歸納:隋唐科舉制度從哪三個方面對當時封建社會產生了影響?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復述能力。同時,通過曹操一勝一敗原因的分析,提高學生分析歷史現象,抓住現象所反映的本質的能力。通過對歷史史實和文學藝術作品中描述的情節比較,提高學生對歷史事實的文學創作的分辨能力。

  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著重要的歷史作用。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打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本課重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

  設計思路: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情景,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

  教學程序設計: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視頻):“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設疑:1、說一說你知道的這一時期的英雄(一時多少豪杰)

  2、你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為什么?

  師導:你心中的曹操、諸葛亮與歷的曹操、諸葛亮是否一樣?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他們有關的兩次戰爭。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爭

  1、同時出示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作戰示意圖

  設疑:

  ①比較兩戰的作戰雙方、結果、特點、作用,有何異同?

  ②“我想問”:(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議。)

  2、“煮酒論英雄”:有人認為,曹操是奸臣,諸葛亮遇事先知,請說說你的看法。

  3、播放《火燒赤壁》片段

  師導:赤壁之戰的結果如何,對當時的局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二、三國鼎立的形成

  1、出示動畫:三國鼎立形勢圖

  (解釋“鼎立”的含義)

  2、設疑: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嗎?

  3、自學教材

  (師強調:夷洲即臺灣,證明了臺灣是中國的領土。)

  合作探究:從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到三國鼎立,你認為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活動與探究

  1、三國諺語知多少。

  2、根據你的所見所聞,哪些與三國文化有關(如廣告、旅游景點、物品等)?

  結束:(出示課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

  (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了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于過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學生對于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于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后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01-03

七年級歷史教案02-23

七年級歷史教案02-28

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08-16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7-30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8-30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02-23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01-17

【熱門】七年級歷史教案01-17